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地势和地形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73f31b2af90242a895e5b6

地势和地形

说课稿

一、整体构想

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深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初二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有些地图和知识,学生还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我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少用术语,力求通俗,是学生更易于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地图,从已有的知识入手,在知识的链接处质疑。采用读图分析、列表比较、谈话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并从图上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 二、具体流程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和联系实际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神七飞天和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

其次在教授新课上,我采取的是梯度质疑法。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阅读分成设色地形图,学生知道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在陆地上颜色越红,代表海拔高度越高,颜色越绿代表海拔越低。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的西部大部分是红色,中部是黄色,东部是绿色。由此证明:我国的地势的确是西高东低。结合初一学过的能更直观地表现地势高低起伏特征的地形剖面图进一步验证刚才得出的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正误,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的是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再次,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趋利弊害,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最后,我出了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评价

1、设计意图: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参与性: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一种方式,在本设计中,我尽供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 (2)注重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

设计中安排了大量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甚至对话辩论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正体现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设计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广泛,涉及教材、地图册、网络,甚至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也被即时利用。这些是注重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设计中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及时适当的评价,这里正是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 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讲学稿的设计应进一步完善。讲学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用讲学稿过程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尽量去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并加强讲学稿中的训练设计。

(2)老师讲得多。讲学稿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但在本节课的使用中,由于讲学稿只是当堂使用,老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了解,有些学生已会的知识,在课堂中仍重复讲解,这样无形中浪费了一些时间。课堂中,老师应做到三讲,三不讲。

(3)讲解时不宜照本宣科、把讲学稿上的内容全部复述一遍。比如同样的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来提。课堂上应该重点讲学生在预习后不能自主解决的内容,学生能自主解决和合作解决的内容应少讲或不讲,要讲就要讲深、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