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129462355270722192ef764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1讲

形__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之一。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常见的意境特点有:雄浑壮丽(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如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如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萧疏凄寂(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如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如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诗歌景物描写中意境特点的精微体认与准确判定,需要反复认真实践。

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景物形象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田锡:金末诗人。②中州:狭义指古豫州,相当于今河南一带;广义指黄河流域或金朝所辖区。③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短蓑长笛一川秋”描绘的是怎样一幅图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 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句诗中有主体人,披着短蓑,吹着长笛;有背景平川;有时令秋天。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特点。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安宁悠闲的生活场景。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它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太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 秋天的原野上,一位牧童披着短蓑衣,横吹一管长笛,倒骑在牛背上,牛儿安详地吃着青草。展现的是一幅安宁悠闲的生活场景。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太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思维定向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如上面的[例一],诗中就有一幅闲适的田园风光。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

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历史。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但根据诗歌中的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把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整体把握了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例二] (2011·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解析] 考生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诗人的形象。诗的前两联通过“诗卷”“杏花”“雨声”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甘于淡泊、沉迷诗赋,说明其情趣高雅。“还多病”“只固穷”“寻二子”可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心,珍视友情;“纶巾鹤氅试春风”表现出风流飘逸。

[参考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1分)珍视友情、(1分)风流飘逸。(1分) [例三] (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 概括人物的形象应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理想抱负等方面去分析。这首词,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风趣。“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自己的容貌被人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作者虽然无端被人嘲弄,却不恼不愠,机智应对他人嘲讽,竟幽默诙谐地感谢“良匠”的抬举,自信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蟾宫”折桂。“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的侯蒙形象便跃然纸上。阅读这首词千万别忽略了利用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把他形貌画在风筝上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他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1.思维定向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 2.答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