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1be1200c22590102029dfb

合:分别陈述。

张: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是外在的操作过程与方法,是一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的预期。

徐:那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呢? 张:还是以案例来说话吧。

某教师制定的《采访文化大革命见证人》教学目标: 制定采访提纲,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分析口述者的年龄、态度、倾向对于口碑史料价值的影响,感受复原历史真实的复杂性;

初步理解文化大革命大历史和小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贾:方法作为目标我能理解,那过程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为什么说过程也是目标呢? 张:这正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的观点,过程与方法密不可分,有时,过程是可以成为目标的。以实例来说话。

美国历史教学中,在分析一项历史文献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考虑以下六个问题: (1)该文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谁? (3)写于何时? (4)写于何地? (5)写作缘由?

(6)为什么该文献在整个美国历史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过程是可以成为目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思维过程是理性的思维过程。

9

合:具实例予以说明。从几个角度予以讨论:为文革辩护的文章;当年的红卫兵;写于文革时期;写于改革开放时期;写于中国;写于美国;为了学术研究;为自己辩解。这样的思维过程可以作为目标。

张:人文学科的特点在于允许有多样化的认识,而且事实上的确也存在多样化的认识,因此,学生掌握了思维过程与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比他知道某种结论更为重要,哪怕这种结论经过了专家的反复论证。何况,有时专家也会存在纰漏。许多教科书在戊戌变法中常常引用以下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的记载可信吗?

合:作者、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写作缘由等角度分析。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斩,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海内外的舆论大多指责康、梁误国。康、梁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他们还力图争取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于是,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匆匆写成此书。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定论。

张:的确如此,梁启超的叙述夸大其词。对此,梁启超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张:有的法学家说:“真相的发现虽是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目的,但决非唯一目的。”套用这句话:“历史真相的发现虽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但绝非唯一目的。”继续以实例说话。

北京三中范蕾老师在《义和团运动》一课中,先后呈现两则材料: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

10

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要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到底走哪条路而行才好呢?”

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

同一个陈独秀,为何对义和团先后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徐:和历史背景有关。1918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义和团愚昧迷信的这个侧面自然就被陈独秀无限放大,从而成为他指责的目标。1924年,陈独秀已经身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义和团反帝爱国的侧面顺理成章地就成为陈独秀为中国民众树立的一个榜样。

张: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专题讲座

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第2讲 如何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徐雁(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贾海燕(北京市月坛中学,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六、教学目标的达成

11

四、教学目标的制定

张:现在我们探讨第4个问题。在现实情况中,许多老师还有一个现实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徐: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准,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历史课程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来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合格的中学生就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都不同。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主体(中学生)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贾: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按照徐老师的第一个标准,这个教学目标存在什么问题? 《1787年美国宪法》教学目标(修改前) ①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多种因素促成了《1787年宪法》诞生的史实,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

分析、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

掌握两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两党政治对美国的影响,提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尝试不同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探究及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通过对各类历史资料的研习,评价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