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专题讲座 doc(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1be1200c22590102029dfb

专题讲座

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第1讲 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徐雁(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贾海燕(北京市月坛中学,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两个层面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三、三维目标的内涵

一、两个层面的目标

张: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培计划初中历史远程培训专题节目。今天到场的专家有北京市第四中学徐雁老师和北京市月坛中学贾海燕老师。我是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汉林。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我们现在探讨第1个话题:两个层面的目标。

贾:“目标”,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现在流行一本名为《目标第一》的书,书中认为目标定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我想,课程目标的定位同样如此。

徐:我赞同贾老师的说法。说到目标,有一对概念需要区分,那就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育目标从课程层面来讲,是课程目标;从教学角度来讲,就是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学完这门课之后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则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要实现的目标。

张:徐老师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们来看一个实例。某教师在《文艺复兴》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两位老师说说,这段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什么问题呢?

合:讨论。问题1:主语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问题2:目标太大,难以实现。

1

张: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培养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课程目标,而非教学目标,短短一节课是无法实现的。

徐:谈了这么多,什么是教学目标,什么是课程目标,咱们还没有从正面给一个定义呢。

张: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这个定义很简单,但是内涵很丰富。所谓课程目标,即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

贾:从刚才的研讨来看,教学目标真的非常重要。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目标可有可无,只有在应付领导检查教案或参与比赛时才会贴上教学目标。徐老师能否具体谈谈教学目标的作用?

徐:好的。所谓教学活动,无非三个环节:要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要到哪里去,就是指教学目标。怎么去,就是指教学策略。到了吗,就是指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教学目标指明方向。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眼睛、准星、靶心)一线且不能马虎。当然,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剺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用结构图来解释,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的作用是:

张:徐老师从原理上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作了较为充分的阐释。贾老师,作为一线教师,你能否用具体的课例来加以说明呢?

贾:我这里刚好有一个课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清前期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要措施,概括清前期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识读秦、汉、唐、明、清五幅地图,理解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做的历史贡献;体会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感受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了筛选。“清前期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恩威并济,这种特点是在学生了解“主要措施”的基础上概括出来。为了体现“恩威并济”的“恩”,我以清前期对西藏的管理为切入口,选择了图片:普陀宗乘之庙,视频:《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史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文献通考》”。为了体现“恩威并济”的“威”,我在处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政府坚决平叛,制止分裂的决心。我重点运用了一幅地图和一段材料。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体会平叛难度之大,通过朗读史料,((大小和卓)“竟敢戕害使臣,僭称巴图尔汗,情尤

2

可恶,若不擒获正犯,则回众终不得安生,用是特发大兵,声罪致讨。”——《清高宗实录》卷555)感受清政府平叛的坚定决心。开明的“因教顺俗”,坚决地制止分裂,这种“恩威并济”的民族政策,随着土尔扈特的不远万里回归祖国而续写出新的辉煌篇章。在处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时,选择了一则史料:“彼国(俄罗斯)以其愚戆,时加欺凌。大兵既定伊犁,威布遐迩,土尔扈特部长闻之曰:‘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凋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

张:为了让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仅仅罗列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设计和处理,这就是制定教学策略了。贾老师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的呢?

贾: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策略为例吧。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判断、比较和分析。判断,即根据提示信息(如长城、瓦当、唐蕃会盟碑等)识读疆域图所属的朝代;比较,即通过排列好的朝代顺序,比较疆域发展轨迹,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大致历程,理解清朝疆域是在继承前代版图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巩固;分析,即再次发挥提示信息的作用,让学生分析和概括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再对照清朝“修庙”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学生们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高明之处以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巨大贡献。

张:贾老师的教学策略非常巧妙。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识读秦、汉、唐、明、清五幅地图,理解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做的历史贡献。”如果仅仅简单呈现五幅地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历史贡献。因此,需要教师精心布局、创设情境、搭建台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内心深处产生价值认同,才能真正达到“理解”的教学目标。

徐:教学设计虽然巧妙,但是你是怎么知道你的目标是否达成了呢?

贾:这个问题也是我非常所困惑的:有时自认为讲得很棒,学生课堂表现也不错,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记住或者理解。在这节课,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项作业:作业1:填写表格。意在检测学生对清前期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要措施的掌握程度;作业2:社会调查(请你在雍和宫、西黄寺、牛街清真寺三者当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进行考察:我们身边的这些历史建筑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清代的民族政策?)意在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让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认识,使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外进一步达成,并依据学生的调查报告所记录的所言、所感来评估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

张:这个案例非常精彩。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资源的标准;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评价的标尺。

3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张:现在我们来探讨课程目标的变化。

徐: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目标的变化,我们采用先表后里、先分后总的方式,也就是先逐条分析课程目标表述的变化,然后再概括课程标准内涵的变化。

贾:好的,我们先从知识与能力开始。 课程目标的规定: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变化: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作为重要的历史知识。哪些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如金字塔、科学精神、民主制度等,都是全人类的财富。

徐:我想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故事。一家法国汽车公司在长城东段的“老龙头”拍摄了一条汽车广告。广告在法国电视台播出仅十几秒,就遭到无数法国观众的电话斥责,他们愤怒地说:“具有悠久文明的法兰西民族,怎么可以为了拍一条商业广告,竟然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结果,这个广告被迅速撤掉了。法国人认为,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张: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变化: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徐: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变化: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实际上就是指史料的多种形式。范围很广,值得注意。 张:史料是历史留下来的痕迹,不仅保留在历史文献中,更保留在人类社会诸多方面。陈寅恪:“(对于伪材料,如)能考出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真材料矣。”亚里士多德:“诗比历史更真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