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180bbe3968011ca30091b0

1.简述引起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常见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原因 影 响 低渗性脱水 大量丢失体液后只补充水份,未补充电解质 易出现休克 早期无渴感;尿的变化 明显的脱水征 重症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高渗性脱水 水丢失过多,水摄入减少 明显口渴明显 细胞外液减少 细胞内液外移 血液浓缩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易脑出血;脱水热 2.简述低钾血症与高钾血症的病因及其对神经-肌肉兴奋性以及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病因 低钾血症 钾摄入不足 钾丢失过多[消化液丢失;肾失钾;大量汗液丢失] 钾向细胞内转移 影响 兴奋性↓(慢性不明显) 高钾血症 钾摄入过多 钾排出减少[少尿;醛固酮↓;潴钾性利尿剂] 细胞内钾向外转移 兴奋性先↑后↓;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均↓ 3.简述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前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后者对机体的影响。

原 因 代谢性酸中毒 酸性物质生成或摄入过多 酸性物质排出障碍 HCO3丢失过多 高钾血症 影 响 抑制心血管系统 [高血钾→心律失常] [心肌收缩力——轻度:增强;严重:下降] [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4.简述低张性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的机制及其意义。 机制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意义 大气性缺氧 呼吸性缺氧 直接扩张脑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引起头痛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表现为肺性脑病 -呼吸性酸中毒 CO2吸入过多 CO2排出障碍 [呼吸中枢抑制;呼吸机使用不当;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肺部疾患;胸廓病变]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5.简述缺氧时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2)血流分布改变 3)肺循环的变化:[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4)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6.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

HIT-1蛋白含量增多,促进促红素生成且释放,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从而增强携氧能力或增加血液粘滞度。 7.简述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及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1)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2)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 8.简述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其主要机制:

1)变化特点:血管扩张——组织淤血性缺氧;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主要机制:组织细胞长时间缺氧,导致酸中毒、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和白细胞粘附。 9.DIC的发生机制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红细胞大量破坏;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血小板的激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严重障碍;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 10.DIC患者出血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1)凝血物质大量消耗;2)继发性纤溶激活;3)FDP形成;4)血管损伤,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1.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2)心脏紧张源性扩张;3)心肌收缩性增强;4)心室重塑[心肌细胞重塑:心肌肥大(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心肌细胞表型改变;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2.试述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心肌收缩性降低;2)心肌舒张功能障碍;3)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13.试述麻醉剂过量(或重度胸腔积液、溺水)引起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 发病机制:呼吸中枢抑制;

血气变化特点:PaO2降低,PaCO2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