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004d344b9f3f90f76c61b90

重点的读。

(4)强调读思结合:在平时读书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通过教学工作中这些方法的使用与坚持,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后期几次考试中成绩取得明显的进步。

2.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得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办功备的效果。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普遍缺乏行知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其中不会“用图”、不会“概括”、不会“综合”和举一反三是学生感到地理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课题实施阶段,要注意在这三方面的方法培养上多下工夫。

(1)突出地图教学,培养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用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并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相关的地图,从不同角度、方位去挖掘,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比如对“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北半球)”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转换公转方向、地轴方向、“二分日”与“近远日点”的位置区分等角度帮助学生读图和理解公转的相关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单单会读图还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完整地规范答题,少失分乃至不失分,光靠会读图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得十分注重图文结合与图文转化的训练。指导学生做到“左书右图”,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2)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先见森林,后见树木”,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每一节课堂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地理学习的内容构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研究,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途径等。此外,当学习到某一专题

9

时,教师也注意首先从整体上让学生进行把握。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明确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何地、何物、何种状况、方向如何。其次,帮助学生提高概括道理原理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好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分布状况等),将其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概念、分布规律等)。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区域的现状,掌握该区域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在,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地理”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理概括能力。第三,“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凡是思维都需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象语言(地图)。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时候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示意图、模式图等地理联系图表的教学就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3)、突出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学会“综合”。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指出:“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长期以来,地理科学既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成分,也要研究非自然成分的人文现象,同时研究自然与人文关系。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并蓄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在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高考文综改革更是把在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到了重要位置。 3. 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往往又是能否敏捷得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更重要”,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

10

上,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营造一种竞争、和谐的探究环境。

其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比如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内容基本属自然地理,不少内容如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有关章节需学生进行逻辑性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此时学生还未学过立体几何、物理知识,理解难度就比较大,学生学习一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该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忆烧开水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锅中心的水向上翻滚,而四周的水又下翻?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气温、气流、膨胀上升、冷却下沉、气压等词,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黑板上的名词。这个图实际是学生提出的一个假设,假设是否正确,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解热力环流。这样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比以前老师单纯的讲述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也获得更巩固的知识。 (二)总结出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技能的方法

1.教师的示范读图是学生读图的镜子,大部分学生对于读图相当于一张白纸,你怎么教,他怎么学。教师的示范显得非常重要。课堂示范读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告诉学生读图先读图名,知道你读的是什么图。二是要看图例,帮助学生指出代表不同地理因素的符号,不同符号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如城市及城市的等级符号、各种矿产的符号、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图等。三是将一些近似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指图加以区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2.学生读图练习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

读图是大脑收集地理事物、地理信息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看懂地图与熟悉地图是理解地图的重要准备,又是进一步学习地图知识与地图技能的基础。读图练习中,要读的对象较多:有的是分布于地图各个部位的散点,如城市,矿山等,有的是

11

蜿蜒曲折于地图上的各种形状的图形,如海洋、陆地等。对于地图上这些不同形式的符号,在读图时要区别对待,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地理因素。例如: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图中四地的气候条件最适合种水稻的是?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甲图中最冷月(1月)气温在0℃以上,7月份气温高;降水分布不均,冬季多,夏季少;结合气温与降水,可判断甲地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乙地气温最冷月在0℃以上,降水季节分配相对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样的分析方法,可判断出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次,分析第二个因素——水稻的分布区,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相比较而言,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更好,更适合种植水稻。对于这样的练习题,需要学生根据图会准确地判断出各种气候类型,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做出准确地判断。

3.学生填图是提高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生填图是大脑对已有的地理事物、地理信息进行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印象的情况下进一步熟练掌握图上信息。通过对地理填充图册的运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地理图像进行分析、记忆,并动手填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