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f759f88c77da26925c5b0ef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 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 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 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 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 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4、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特点: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

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1、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

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程度、(7)相应的市场环境、(8)政府政策等。

2、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

经济因素: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社会保障制度。

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受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和收入状况、性别和健康程度。

3、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答: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认可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它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和劳动程度的指标。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

(1)教育制度和教育供给规模:受教育时间短,劳动参与率高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参与率越高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家庭生产率高,参与率下降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经济衰退时,参与率下降 (8)其他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组织的稳定,由于劳动力的分配以劳动者对企业组织的所属关系为前提,按照多种组织制度的常规来进行,劳动关系对相对价格的短期变化作出的反应便不那么灵敏,有利于提高长期性或稳定性。

(2)组织的惰性。即组织的结构,机能的运行根植于过去的传统, 常规和以明文化的规则,制度之中,它的变化需要很多时间与能量,这就强化了组织原来所具有的惰性。

(3)组织调整的成本。传统以及常规的影响越强,制度的劳动关系的规定形成的制约越有力,组织结构和规则已经组织内部的多方面调整的代价就越大。

5、试分析弹性劳动时间发展的经济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大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正在缓慢地发育成长,劳动力的流动性正在日益加强,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数量与日俱增。此外,非全日制的就业群体多为青年人,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中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趋势。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经济造成的重要因素: (一)首先是产生的积极影响。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1)随着加班补贴率的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者人数的替代程度;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也有可能增加,这是由于一直因劳动时间过长而放弃就业的人们也开始选择就业。

(3)如果工资率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单个劳动者的收入减少,但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则整体受雇者的收入可能增加;

(4)即使受雇者收入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会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扩大吗 (5)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6)投资的变化会影响到市场利率,但其影响程度如何;

(7)加班补贴率的提高,一方面向上移动产品的供给曲线,通过消费和投资、出口的变化,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

6.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答:凯恩斯的就业观点主要有(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来自其他市场的限制,劳动力市场上还会出现工人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受雇于厂商,厂商从其意愿来讲也希望能在现行货币工资下增雇这些工人,但实际成交水平,即实际就业水平却达不到双方所希望的就业水平所形成的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因为货币工资的下降会导致价格的下降,而价格的下降说明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未改变,而就业的扩大,根据边际生产率理论,是以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作为前提的。因此,,仅有货币工资下降,就业不一定会扩大。(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社会就业量被认为是由这种均衡状态决定的。

凯恩斯的这一套就业理论在20世纪40—70年代,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决策的理论依据。

7.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力投资收益等方面的认识的发展,都是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因素。即(1)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和机会成本(2)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状况(3)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

面的认识。

8.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产品的分配时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本身分配的方式,着两方面共同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条件分配的这两方面决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1)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相结合。(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际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9.决定工资水平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3)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4)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5)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6)人口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影响微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1)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2)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3)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4)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5)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1.劳动差别因素(1)岗职劳动差别(2)个体劳动差别2.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3.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0.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影响发挥作用的: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失业率、职业许可制度、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环境、工会、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