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来:我的学术之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邓正来:我的学术之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f7e06348d7c1c708a1459d

成为政治家,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书呆子而应该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哲学思维和能力的人就应该掌握政权。反之,掌握政权的人也应该有哲学头脑。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在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一直学了十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的民主派判处死刑。柏拉图和他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其后柏拉图四处漫游,在他28岁到40岁这一段时间曾经到过意大利、埃及、西西里,边考察边向一些君主宣传和动员,希望能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他三次到西西里岛企图说服城邦统治者建立一个理想国,但没有被接受。在回雅典的途中他被卖为奴隶,后被朋友赎回。他的四处游历的经历类似于中国的孔子。在公元前387年他最终回到雅典,他发现去号召统治者接受他的主张难度相当大,于是他潜心教导学生。在朋友帮助下,他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建立了一个学园,来教授他的学生。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被称为Academy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学园。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的一个使命是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进行知识的传承,把人类既往的知识告诉下一代;另一个使命是创新,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用邓正来的说法就是知识生产。这个学园具备了以上两个使命,另外还提供政治咨询,培养政治人才。公元前86年,由郊区迁至城里,一直到被东罗马的皇帝关闭,前后有900年的历史。柏拉图在这个学园里进行著述进行教育事业,他一边教学一边写作,长达40年。学园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和哲学。他特别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这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独到之处。他说,画在沙子上三角形可以抹去,三角形的观念是抹不去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的许多东西是可以抹去的,但是观念是抹不去的,所以观念世界才是永恒的,现实世界是暂时的。这是黑格尔十分推崇的。唯心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有时我们体会一下会发现唯心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有趣的,唯物主义的未必有意义。

柏拉图的学园在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这个希腊世界最重要的人才库和思想库,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城邦培养人才,希望用这些思想来影响统治者,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培养“帝王师”。因此,后人评价这个学园为“政治训练班”,柏拉图用他的政治哲学来培养各方面从政的人才。值得肯定的是他“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值得继承和发扬。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时无疾而终,享年80岁。死后埋葬于学园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他作了悼词,载于《柏拉图全集》第一卷。

从西方思想史上来看,柏拉图是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思想家。之前的很多思想家著作都未流传下来,例如今天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最主要是柏拉图以及色诺芬,后者著有《回忆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本人的著作并未流传。柏拉图的很多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之口来说明的,但有些思想未必来自苏格拉底。

柏拉图以继承老师的大业为己任,但从思想上来看又不停留于老师的思想,他在老师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柏拉图著作多为对话体的形式,这种写作方法是古希腊文明给全人类的巨大遗产,对以后影响很大。有人评价说,柏拉图的著作不仅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和希腊史诗、戏剧一样,有着非常美丽的文采,又有着非常感人的魅力。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对文体也要重视。柏拉图流传下来的著作都是对话体,这种对话体运用特别灵活:不是从抽象的概念而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生动鲜明层层深入,不仅能从中看到思想的最后的结论,也能看到活的思想发展的过程。有的学者评价说,柏拉图树立了对话体的典范。因此从文学史上来看,它也是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柏拉图的著作不仅在思想上哲学性很强,在文风上也有很大贡献。

柏拉图的对话有26篇(对于篇数问题本身就是个学术问题,存在争议),其中特别是《理想国》影响最为深远。《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后一篇对话,也是其中最长的一篇。他从74岁才开始写作该篇,因此是集中了他一生的智慧,对他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也是唯一没有苏格拉底作为对话者的著作。在柏拉图的对话中,从法律思想史上来看,我们常提到的有五篇:《申辩篇》、《美诺篇》、《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要了解柏拉图的法哲学思想,首先要了解他的哲学理念。柏拉图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他的“理念论”,其“理念论”的内容是: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因此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而要生活在由头脑所形成的理念世界里。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模糊的反映。他以“美”举例说,在我们看到鲜花这类美的东西进行评判时,我们心中已存在一个美的理念,这就是美的原型;现实世界中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是因为它与理念世界存在的原型相符合;那个理念世界的美又来源于绝对的美——美的原型,其他东西都是对这个原型的模仿;美的东西是千千万万的,而理念之美、原型之美只有一个;所以真实的世界就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因此,柏拉图通常被评价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错误在于抹杀了客观世界,把假定当做了真实。但是正如有学者认为,研究黑格尔时我们要“头朝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的价值可能正在于他的唯心,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他的错误。我们在理解他的法哲学时,首先要对他理念论有一个认识。

研究柏拉图还要注意他的“知识论”。人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因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人处在不断投生的过程中,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是自由而有知的,因此,作为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但是灵魂需要有一个载体、知识需要有寄托,这个寄托就是人的肉体。人有了肉体之后知识就被遗忘了,所以我们要学习要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但同时他又告诉我们,这种回忆的本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只有极少数具有天赋的人才具备,这些天生有智慧的人就是“哲学家”;除非让哲学家来治理国家或者是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就是他的“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理想国的制度。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一下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代表作的三部曲:《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次我们的中

心是研究《法律篇》,同时我们必须要对其他两篇也要有所了解。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前两本书。《理想国》一般被认为不仅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也是哲学政治家所写的治国纲要,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本研究政体的专著。《理想国》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问题包括家庭、婚姻、优生、节育、独裁、专政、公产、教育、宗教等等问题。《理想国》又叫做《国家篇》,有一个副标题是论正义,理想国就是企图建立一个正义之国。《理想国》有十卷,分成三个部分,一到五卷是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国家具体的组织,讨论正义、道德、教育和他的理念论等问题;六到七卷是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统治者必须是“哲学王”,另外就是对“哲学”和“哲学王”做的一些定义 ;八到十卷是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几种政体以及这些政体的优点和缺点。当然这种划分仅供参考,还存在别的划分。 《理想国》中的法哲学思想很丰富,我主要强调四点: 一是正义论。《理想国》的副标题就是“正义论”,我们首先要把握他对“正义”的认识。正义就是和谐、各守本分。这本书以正义为出发点,又以正义为归宿,全书是以研究正义作为主题,围绕正义来讨论问题的。《理想国》一开始就提出什么是正义,没有直接回答。在后面的章节中,他用人作比喻进行解释说,人如果是正义的话,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就是和谐的。相应的,一个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谐统一,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结论就是,和谐统一只能建立在各个组成部分按照各自的功能各司其职之上,否则就是不正义的。比如他认为人有三种天性:理性、志气(激情)、欲望。理性使人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表现为智慧;还要有志气,有了这种天性于是人就有了发怒的能力;另外人还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不成其为人了。人有这三种天性,但是理性应该占上风,志气受理性的支配表现为“勇敢”,欲望受理性的支配表现为“节制”。从人的身体来,有头脑、身体和脚。头脑要思考、脚要走路、身体要干活,这三个部分协调一致就达到了和谐的境界。推而广之,国家也是这样,人有头脑,国家要有一个首脑,就是统治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守本分,各司其职。人有三种品德,国家也应该有三种人:第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第二就是具有勇敢之德的军人,第三种人应该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劳动者。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理想国有三个不同等级的人。有统治能力的人是上帝用金子做成的,专门领导别人,也就是哲学王;第二个等级的人是军人,是上帝用银子做成的专门从事保卫国家的工作;第三个等级的人是劳动者,是上帝用铜和铁做成的。这三部分人各司其职,统治者把国家治理好,军人把国家保卫好,劳动者把该干的活干好,各个部分就和谐统一了,这个国家就正义了、就完美了、就理想了。就好像人有个上中下,有头、身体、脚,它们和谐一致、各司其职。演奏音乐时也需高度和谐,才会好听。

二是法官要医心治心。在《理想国》的第三卷中,专门论述了法官应要怎样工作,如何培养法官,他认为法官要医治人的心灵。一直到现在,在法哲学中,仍然有这种认识:我们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就是要医治社会病,和医生的使命是一样的。医生治疗人的身体,法官应该是治疗人的心灵或者说社会病。法官应该是老年人,因为人太年轻了,不知道什么是正义和不正义的。人在很晚的时候才可能知道不正义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在长期的训练当中,我们应该逐步地认识正义的优点和不正义的邪恶。另外还谈到了怎样培养好的法官,认为法官要有好的灵魂。

三是倡导贤人政治,轻视法律。在《理想国》当中,他是轻视法律的,理想国的理想不是法治,而是贤人政治。国家要完善,就必须要哲学家当国王或者让国王成为哲学家。哲学家具有渊博的知识,他是最理想的统治者。如果施行法治,就会限制哲学家的头脑。他说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是愚蠢的,就好像是要强迫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从医学教科书的处方中去抄袭处方一样。有智慧的人是不应该受限制的。《理想国》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什么叫哲学王:他要有智慧,应该是个热爱智慧的人,应该是个洞见真理的人,应该是个智慧的爱好者;他酷爱各种知识,永远不厌烦,有正义感,能认识美,等等。

四是他认为有四种不完美的政制。在《理想国》后面几乎有一半是描绘这些他认为是不完美的政制:荣誉政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其中他认为,民主制也是不好的政制;寡头制是少数人的统治;荣誉政制把荣誉作为第一位,因为荣誉政制中统治国家的人是那些贪图虚名、争强好胜的人;僭主制也是不好的。在其他政制中也存在缺陷,最好的还是贤人政制。

《政治家篇》篇幅很短,有一个副标题是“论君王的技艺”。这一篇主要是对政治家作了一个定义。前面三分之二基本上和法律关系不是很大,后面的三分之一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他坚持认为最优秀的统治是没有法律的,因为法律的统治是不灵活的。他说:“因为法律从来不能用来确切地判定什么对所有的人来说是高尚的、最公正的,从而施与他们最好的东西。由于人和人的差异,人和人行为的差异,还由于人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人和专门的技艺都拒斥针对所有事物和所有事件颁布的所有规则。”因为法律是针对所有事物和所有事件而定的一个规范,但是人跟人行为之间是有差异的,用一个静止的东西来要求人类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法治的弊端就在于此,所以他不主张法治。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医疗,如果医生按照一个统一的规定治病,就会把人治死。如果用统一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这个国家就完蛋了,这是当时他的认识。优秀的统治者是独立于法律的。为什么说统治国家是一种技艺呢?因为统治国家就像绘画一样是一门艺术,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他把统治者比做画家,要合理运用各种颜色,才能达到和谐,形成精美的图画。一个君主在统治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要如何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够协调起来。真正的政治家能够把国家组织好,也就是把各种心灵的人组成一个坚定持久的联合体。另一方面,他注意到,如果一个真正的统治家没有出现,法律的统治是次等好的。在运

用法律的时候,经验起着指示性的作用,尽管法律有很多缺陷,但是总比没有法律的统治要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家篇》是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的一个过渡。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而且在短时间内又没有办法把统治者变成哲学家(柏拉图和孔子都希望统治者变成贤人),法治就比人治要好。这种统治虽然不是最好的统治,却是第二等好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家篇》在《理想国》的基础上向前进了一步。另外在这本书里对政体作了很详细的分析,主要包括六种:王政、暴政、寡头政体、贵族政体、有法律的民主政体和没有法律的民主政体。这六种政体是可见的国家政体,它们都是对第七种政体的模仿。所谓第七种政体就是完美无缺的政体。这六种政体当中最有可能成为第二等好的是王政。在所有有法律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不好的,在所有没有法律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不坏的。 《法律篇》是柏拉图所有对话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他最后的著作。他7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这个对话,其显著的特点是苏格拉底没有作为对话者出现。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在克里特相遇,讨论法律的好坏。一位是克里特人,一位是斯巴达人,一位是雅典人。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要求这个雅典人来讨论一下优秀的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整篇对话就是这样开始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讨论一个优秀的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法律在理想国中是不会产生的,因为理想国是不需要法律的,在理想国中,不存在不正义的现象,需要法律来统治的地方必定有不正义的现象存在,法律的统治无论如何都是第二流的,这体现了柏拉图晚年的一些思考。《法律篇》一共十二卷。一到二卷是讨论立法的基本原则,三卷讨论国家的起源,四五两卷讨论国家的各种政体,六卷讨论官吏的任命,七卷讨论教育问题,八卷讨论爱情,九卷讨论惩罚,十卷讨论宗教和神,十一卷讨论贸易和遗产,十二卷讨论军事和外交。

《法律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法律在希腊人道德观念中所占有的地位。从柏拉图的法哲学的基本观点来看,有五点:一、法律是理性的命令;二、法律是一条精致的纽带,因此它具有韧性,是神圣的;三、“善”是制定法律的最高标准;四、混合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五、强调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没有法律的权威就会覆灭。这本书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可以说是直接来源于柏拉图的《法律篇》。从整个西方法律思想史来看,柏拉图的《法律篇》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开场白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详细研究《法律篇》。 今天下午我们和文老师、赵老师以及大家讨论一下研究柏拉图法哲学的意义,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门课程,为什么要研究柏拉图的《法律篇》,我们先作一个导论,然后进入正题。研究方法的问题,我们想通过朱老师借鉴邓晓芒教授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先请文老师发表自己的意见。 文正邦: 我简单做些补充。这学期法理学博士的两门课程,《经典解读》和《西方法理学》之所以要合并,其主要意图在于为了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深化和拓展对重要法理学思想的认识。之所以本学期开始我们选择了柏拉图,是因为柏拉图在人类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都是不可轻视的人物,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付老师都已经做了阐述。尽管在学术界也有人将苏格拉底比做西方的孔子,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将柏拉图和孔子做相对照研究。他们在思想史上的源头地位更加重要。将柏拉图和孔子作为东西方法理学的源头来研究,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既具有重大的意义,又确实集中了哲学史和法律思想史上非常复杂、非常奇特的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反对民主制,反对雅典的城邦民主制。我觉得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之死是个谜,现在还没揭开。尽管现在思想解放了,但它的意义还值得研究。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死是因为他反动,因为他反对雅典人民民主制,他罪有应得。现在我们逐渐恢复了苏格拉底的地位,对他的死不能那么简单评价。苏格拉底之死有其深刻的法哲学意义,但是还没发掘出来。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哲学王到不得不选择的法治,我认为在柏拉图身上也体现了德治和法治,体现在哲学王身上,也演绎了中国古代的德治和法治之争。柏拉图比孔子高明的地方在于,孔子始终没有从德治和人治中走出来,没有走向法治。柏拉图却最后走向法治。这是思想的选择,在古希腊时代,在柏拉图身上也演绎了德治和法治之争。总而言之,牵扯着人类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奥秘,需要去开掘。所以我们导师组一致同意选择柏拉图作为我们的解读对象,首先选择《法律篇》作为经典来解读。我们决定两门课的合并,要能把两门课的特色都体现出来。确实我们要下苦工夫,正本清源,旁征博引。我们要学习邓晓芒先生讲经典那样,一句一段地解读追根溯源,探索其本意。把这个工作做好之后;同时,我们要求放在中西法理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

我受导师组的委托,准备起草一个教学方案,关于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哲学的解读与追索。但没有写完,因为太复杂了,现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上提供这么几个思路,首先要正本清源,追索其本意,进而必须对其思想观点和理论进行发掘和追思,必须做到一个深入一个提高。深入到法哲学的角度,提高到法学史和法理学发展史的高度,来对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纵深的评价和研究,并且做到四个结合:第一,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要和他们的其他思想结合,比如我们读柏拉图的《法律篇》必须要和他的《理想国》和《政治家篇》相结合;第二,经典作家的著作要和同时代的或相近时期的法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和思想相结合,比如柏拉图必须要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结合;第三,是与后世特别是对近现代的影响和许多发展结合;第四,是与中国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法学家结合。通过这种纵横追思,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只是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思路,至于具体实施和分工,我们研究一下做出具体的分工。关于这个工作,我们再请赵老师补充意见。

赵明: 对于这个工作能否进行下去,我没有底。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底。能否坚持下去,先走一段时间再说吧。但是我们转换一个立场,我们就能坚持下去了。我们是学生,是读书,不是传道者,也不是研究者。我们面对一个经典的作家,经典的作品,阅读它,拜读它,没有什么目的。不一定要读一段就要写一篇论文,读完了我们整体的结果就出

来了。如果带着这样一个态度,余下的就是一个意志力的问题。这个我们自己就可以把握了,你想玩你就玩去,你要觉得你不想玩就继续读下去。还是一个学习的问题。可学这个习就具有意义了。怎么学怎么习,如果你是想要面包,那就不要学习了,因为你就想找钞票,想找有面包卖的地方,那就不是读书了,跟学习没有关系了。我想我们要解读经典的话,要跟邓老师那样。在邓老师那个地方,我跟邓老师读《纯粹理性批判》有半年,后来就中断了。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是学习,我们对柏拉图目前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小学生一样。柏拉图里面,如果你都觉得有毛病,这里那里,最好把这种傲慢这种无知,先自己修炼一下,不然我们读不下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有端正的态度,那就是我们在柏拉图面前应该是个小学生。在读柏拉图觉得里面有毛病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傲慢和无知克服下去,不然无法读下去的。我们要反对这样的态度,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来读经典,会发现柏拉图什么都不对,什么都不是,比如说《理想国》里面出现哲人王的统治,这让人受不了。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他说城邦是封闭的,我们今天需要的是自由和民主以及法制,似乎柏拉图并没有给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柏拉图给了我们一个所谓从“人治”到“法治”和“理想国”到“第二等好的国家”的转变,好像这是他给我们的贡献。实际上我们从我们今日的欲望上而言,现代社会讲究经济性效益而言,柏拉图也没有必要读了!因为他有个学生叫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法治”定义。那就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学着走,可是如果这样似乎也不对,亚里士多德连阿奎那的境地也没有达到,这样下来阿奎那的地位也会不保。所以这涉及我们解读经典的问题,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立场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首先放弃现有的立场,我们应该做这样一个假设:既然柏拉图已于公元前347年死去,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段,为何人们一直在读他,解说他,甚至版本的不同都可以做研究?是拉起大旗做虎皮?其实我们应该假设他的文字经过两千年的淘洗,仍然具有他的意义。我们去读他是为了开启他的意义。这种意义如何解放?是从我们自身观念中解放,读经典是挽救我们自己,是教育我们自己,读的时候不能带有我们自身的框架来读。即使他错了也错得有意义,错得更深刻,错误都比我们的正确更深刻、更有意义。我们读书时候要讲求自己的克制,自身的教育态度端正以后,我们才可能去读,不要一读到一句话立马就把我们自身的东西放进去,就想到今天,这样的话就不用读经典了。要把他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字都是视为有意义的。我们要去解放他的意义,这也需要我们的眼光,要我们的努力,如果只是以文本对文本,就如同小学生读语文课本——死记硬背了!看书不是翻遍全书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字眼,这里有“法治”划下来那里是“人治”又划下来,其他的就不管了。我们做的就成了挑选的工作,只选择我们要的东西!这样一来你还怎么一字一句地读?我们应该研读每个字的背后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要停留在文本本身来读文本,还需要经纬!《法篇》开篇就是问“神与人”的关系。如果是对他进行意义解放的话,他的文本中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都是有意义的,不能当做文学来读。柏拉图的对话当然可以从文学角度来读,但我们来研读他的时候却不可以如文学那般来研究。关键是我们要走到他的世界中去,要借用文本之外的大量东西,神话、诗、悲剧、喜剧、历史,我们要以此为中心,它凝聚了所有的东西,其余的事件在这里显现出意义,如同一束光,所有的无序之物在这里都呈现出意义和秩序。之所以叫读经典,就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所有的都有意义。《法篇》在城邦之外而《理想国》地点又不一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为何要正午时间下山?这是以“小”中蕴涵着“大”,黑格尔的“有限蕴涵着无限”。我们一个字一句话来讨论是大气魄的,有目的、有方向的。对话,书信,这样来读的话,真是一个轮回,能以读书的终点再作为起点。他的作品有着这样的承受力。《理想国》、《政治家篇》、《法篇》每个章节都有着自己的循环。《理想国》每卷都是个循环,而一卷到第十卷又是个循环。《法篇》到第九卷就开始往回走了,讨论战争。《理想国》正义的讨论也就是在战争的时候讨论,“猪的城邦”是没有正义的问题的。“战争问题”一直影响到黑格尔,战争在他的《历史哲学》、《法哲学》里面都是重要问题。你这样循环地解读下去,你会发现他说的“哲学王”和我们今天讲的“人治”、“法治”有很大的差距。通过这样的思考你用今人的“法治”来解读柏拉图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是我们自己不理解柏拉图!既然是理想国那是不需要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法律的;既然是理想国,绝对的正义理念的王国,它是不需要法律,要法律干什么呢?这个法律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个法律,那是不要了。要它干什么?治谁呀?治理念?那理念本身就是最高、最纯粹了,可是他说,法律是什么?刚付老师讲了,我们大家有纠纷吧,那么如果这么讲怎么能够说柏拉图有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呢?柏拉图后来到克里特岛找哲学王,在经验当中找不到了,说柏拉图知趣了,这样来证明,自己都会觉得这种解读很发笑。所以我们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地这样上升,你就会发现,你距离太阳越来越近,你自己都发光,这就是读经典的意义。而这样读的时候,表面上看,好像我们与法律不沾边,跟我们法理学法学都没有关系,你怎么读到那儿去了呢?那什么才有关系啊?如果这样讲的话所有的都与法学没有关系了,天天讲税法得了,讲男女厕所要区分清楚,那多现实啊!那大概就是法学了。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得寻找,我们需要光!我们得走向太阳,我们得走向理性,我们得走向秩序,我们的内在心灵都在走向秩序。柏拉图整个讨论确实是在思索人的问题,那我们这样来理解就无所谓诘问了:这是法理学吗?——我经常被人质问这个,你搞的是法理学吗?问得莫名其妙。那我问:你那个就是法理学吗?他说,我那就是啊,因为我每句话里面都有“法”字啊,你好多句话里面都没有出现“法”字了。这个我觉得荒唐。所以我想,下面我们要如何将这个讨论搞下去,怎么样才能坚持,如果我们态度端正了,我们就能坚持。我们课后既要读文本,同时又要查证大量的资料才能做到,不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读不下去。所以我觉得首先是态度上一定要端正起来,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现在脑子里面装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统统撇开,然后我们努力地跟随柏拉图来回忆我们的前生,我们的上辈子,然后在这个回忆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走上一条上升的道路。这样去读经典,然后回过头来再来看我们现在的那个法学,你就会觉得容易了,能够发现它的毛病了,抓得很准了,无法反驳。你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