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考博笔记:发展心理学(1):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北师大考博笔记:发展心理学(1):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93d658312b3169a451a448

能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展而产生的对皮层下脑区的抑制;第二个历程则是大脑皮层控制的。

2. 研究技术:主要通过表示任务(在从事某项特定作业时,大脑相关区域的活动情况,不适合年幼儿童)和损伤技术(不适合人类)来实现。

(1)反映代谢过程的技术:如 PET和fMRI都是测量大脑内的血流量。但不同的是PET需要注射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标记物,而fMRI则直接通过测量血液中氧浓度变化引起的血红蛋白的磁性改变,检测脑部兴奋区域与心理功能之间的关联。PET的时间分辨率较差,再加之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一般不用在正常婴儿和孩子身上。fMRI 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较好,因此较适用于儿童。然而,fMRI 机器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及震动 ,可能对受试者产生影响。再者,强大的磁场对于大脑发育的影响尚未清楚,因此,对于五岁以下儿童所产生的效果有待研究。

(2)反映脑电变化的技术:如EEG和 ERP等。ERP能够通过实时记录脑功能活动时的头皮电位,测量认知活动引起的脑电变化,并可以通过偶极子定位模型,逆向求解出大致的脑内电活动的源定位。但由于数学上这种逆向求解的困难和解的非唯一性,ERP的脑功能定位只能是对真实脑活动的一个相当粗略的估计。目前来看,EEG和 ERP 技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是观察脑内的磁场变化:技术包括MEG和 MSI等。

(三)总结与展望:

虽然发展认知神经学科目前在理论上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如智能的本质和意识的起源问题,技术也有不足,但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交叉。它把情境、认知和脑机制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试图从分子、突触、神经元等微观水平上和系统、认知、行为等宏观水平上,,全面阐述人和动物在感知、表象、语言、记忆、推理等心理结构背后的神经机制,并揭示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发展的动态机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认知现象的本质,探查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解决一些以往发展心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有关发展异常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各种发展异常状况,因而具有很高社会应用价值。

(1)将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不应简单地孤立研究人类认知功能发展的单一方面,而应详细说明各种加工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关注不同水平的神经递质和脑内化学、生理和脑区结构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行为和心理发展及其反向作用。

(2)经验与发展的脑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如学习是如何被促进的?这种学习造成的变化与自然发育造成的变化有何不同?

(3)认知老化的脑机制的研究。根本目的在于理解脑与行为关系的年龄相关变化。 (4)在评价发展过程中应该使用从分子到系统水平的多层次和多方面互补方法。

(四)具体设计:

21 / 47

十六、应用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一)发展历史:

1. 社会背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问题急剧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婴儿、儿童、青少年以及抚养他们的成人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问题。欧美国家开始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来引导发展心理学家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工作,如美国的Head Start 早期教育干预和社区心理健康运动等。这些活动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期望的增加,学者们不得不考虑那些与社会情境有关的知识的有用性或存在方式,也不得不考虑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合理性以及与所处社会文化的关系。

2. 学科背景:发展心理学的日益成熟推动了应用发展科学的发展;学科间重视相互联系且重视应用到实际情境。

3. 理论基础:生物心理发展系统论、发展情境论和毕生发展观等。

(1)生物心理发展系统论:①个体发展的基因活动、神经活动、行为和环境多重因素之间(而非仅是单一因素)存在是双向的、循环式的和或然性的作用关系(而非单向的);②相同物种的个体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一发展结果(终端理论),因此同一行为问题不能同一而论,背后的因素可能多种。

(2)发展情境理论:在生态系统理论和毕生发展观基础上提出的,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R. Lerner创立的。该理论认为物理环境、社会系统和个体发展三者之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互影响,个体发展既是物理环境和社会系统二者对个体影响的结果,反过来又是二者发生变化的原因。应用发展科学致力于通过调动个体自身、物理环境和社会系统的积极影响来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要看到物理环境和社会系统都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4. 概念界定:1980年, 《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应用发展科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 1991年,美国国家任务局(NTF)对其进行界定:“它是研究者和行动者在人类毕生发展领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它是行为科学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社会行动和社会问题解决中进行应用的概念、方法、政策和相关结果的传播平台,为个体、家庭、 行动者和政策制定者直接提供有效建议。

(二)主要特点:1. 研究不同对象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包括在个体、家庭、机构和居

民区的发展历程。2. 重视干预计划对于个体差异和个体自身变化的灵敏度。即干预计划须考虑到个体差异,如种族差异、民族差异、社会等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等。干预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需要随着个体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3. 体所在的家庭和家庭的发展作为整个情境的中心,干预也以其为中心。4. 建立分类性的发展过程、初级预防计划和最优化,不停地完善和矫正干预计划。5. 知识研发与知识应用并举。

(三)主要研究内容:儿童早期的护理和教育、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读写能力、父母

教养/监护人教养、贫困、发展资源、成功的儿童和家庭、婚姻破裂和离婚、发展心理病理学、抑郁、家庭暴力和虐待、青少年怀孕、攻击和暴力、儿科心理学、大众媒体(电视和网络)、干预科学、功能文化的影响、母亲就业与儿童发展、父亲外出务工与儿童发展。

(四)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注重关注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调节和中介作用、互惠

性影响、非家庭性影响和宏观环境(邻居、政策和文化)的影响,也结合行为遗传学研究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提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延伸研究,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研究者必须走出所在机构,并与研究对象及其所在的家庭、社区、社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进行积极合作,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来积累科学知识和服务社会。

(四)主要意义:

1. 是解决儿童问题行为和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有力保障;2.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通过研究来制定和修改公共政策,从而实现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

22 / 47

十七、动态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领域是什么?

(一)发展历史:Geert 在对皮亚杰、 维果斯基及其后来学者有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

基础上,于 1998 年提出了他的认知发展机制动态系统模型,它是个数学模型。

(二)主要理论观点:

1. 理论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和适应的概念;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

2. 理论核心:动态系统是变量的一个集合,而这些变量有独特的互动原理其核心理念是次序性、非连续性以及系统的各种新的组织形式总是产生于各种不同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系统的发展次序,则是其自组织的结果。

3. 中心假设:(1)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改变的;(2)人类发展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日益复杂化,并非像封闭系统一样在既定均衡和非均衡状态之间摆动;(3)系统变化体现在其内部的各个参数内;(4)系统内没有一个发展状态或阶段是静止的。

4. 模型参数:

(1)发展空间和发展距离维度:个体发展具有多维,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可用上下限表示,之间就是发展距离。可以发展的各个阶段或步骤用某一具体领域的单一维度的变量来表达,从而把复杂的发展过程简化为一维的数学模型。

(2)内部和外部系统排列:用排列式表达外部环境对内部发展的作用。如果把这种外部排列用 E(C1 ,C2 ,?Cn? )表示,则 I便是E的一个子集它表达的意思是,环境是个体学习和发展的潜在来源。

(3)基本结构:当外部信息传入个体的感受器后,首先要激活系统中与完成当前操作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去完成该操作。这一操作对系统未来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两方面内容。一是基于系统内部排列性质的被激活的内容,即皮亚杰的同化和维果斯基的实际发展水平。一个是皮亚杰的顺应和维果斯基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但这种影响和作用能否被个体所接受,还要看其是否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相适应。

(三)涉及领域:

1. 婴幼儿感知:神经发展、身体发展、经验和测试背景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非线性发展机制。

2. 婴儿的动作:皮亚杰认为婴儿动作是一种基本反射,动态系统理论研究者认为该解释不足于说明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动作机能的发展和协调包括了四个方面的整合:中枢神经系统和知觉能力的发展、肌肉的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头脑中的目标(动机)和来自环境的支持。

3. 婴儿的言语:婴儿早期有很多语音,但后期消失。动态系统理论研究者认为婴儿的发音形式不是完全地消失,而是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出现,是一个连续、但非线性的过程。发声的产生是与发音有关的、呼吸的和解剖学上的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成分的结构加强了限制,声音系统有时维持着不变或者连续的特性。当变化在内部(如发音道的成熟)或外部(如社会环境)条件发生时,发声系统的元素就会自己重新集合,这些新成分在发声系统中导致了非线性的转变。

4.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由很多子系统或元素组成,具有生物的、社会的、认知的和行为基础,,这些基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四)评价:它对深入理解各种认知机制理论和促进认知机制研究的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当然,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由于它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忽略和简化一些因素,因此在将模型处理的结果返回到现实中时,肯定会出现一些疏漏和偏差。

23 / 47

十八、“朴素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人们认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什么新视角?

主要观点: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提出挑战,皮亚杰认

为儿童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都遵从认知发展的阶段,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心化”、“自我中心”等特点。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儿童在某些领域的发展要优于皮亚杰所描述的特点。Wellman等人用“朴素理论”的视角来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即认为儿童早期最先获得一种非正式的或前科学的理论,是用已解释周围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儿童获得某一领域的朴素理论要符合三个条件:1. 必须能够对此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本体进行区分(如包含这一领域特定的概念、逻辑关系);2. 必须能够用该领域知识对该领域现象和事件进行因果解释;3. 在该领域内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因果解释框架。主要包括朴素生物理论、朴素物理理论和朴素心理理论。(主要解释机制有先天论、理论论和模块论)

十九、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设计一个跨文化研究?对其研究结果的解释可能出现什么误区?

(一)背景: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间的交往,使心理学家日益迫切地感到,需要研究不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有何异同,以便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2. 心理学的研究是通过对样本的考察来对普遍结论进行推断的,但样本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外国的研究结论是否使用于本国。

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观的影响。 (二)内涵:

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研究,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般研究中,一般将社会文化视为恒常条件,研究其中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差异;而跨文化研究则将同一文化背景中个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当作恒常,将文化模式当作变因,以研究不同文化中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差异,考察文化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明确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文化普适性和差异性。

(三)方法及相应问题:

1. 基本方法:

(1)心理人类学方法:取不同文化或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变量,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人类关系区域档案”中选取适当的文化或民族样本,加以统计分析,检验理论假设。

(2)自然实验法:在实际的自然社会条件下,根据研究目的创设一定情境引发或改变

24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