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组培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e5643ed19e8b8f67c1cb9d2

第一章

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指苏木精染色和伊红染色。

3,嗜酸性:苏木精染液呈碱性,可使细胞核内染色质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结构成蓝紫色,称嗜酸性。 4,嗜碱性: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染色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 5,PAS反应:碘酸-希夫反应,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 6,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微细结构,称超微结构。

第二章

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细胞内最小的颗粒状细胞器,由核糖体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共同组成,rRNA是核糖体的骨架,核糖体由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构成

2、粗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附有核糖体者称为粗面内质网

3、滑面内质网: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膜,表面不附着核糖体者称为滑面内质网

4、高尔基复合体:光镜下只有用银染才能呈现黑褐色网状结构。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

5、线粒体:光镜下常为杆状,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5-1um,场2-7um。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膜中有小孔,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一万的物质自由通过。

6、异噬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吞饮泡融合而成,作用底物是经吞噬或吞饮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如细菌和细胞碎片等。

7、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它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这种分裂的方式只发生在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它的特点是:在细胞内细胞DNA于间期中复制一次后,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结果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少了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8、细胞凋亡:机体活组织中,单个细胞受其内在基因编程的调节,通过主动的升华过程而自杀死亡的现象,称程序化细胞死亡,也称细胞凋亡。

9、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第三章

1.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上皮细胞游离面:上皮朝向体表或器官腔内的一面

3.肌上皮细胞:在汗腺、乳腺及唾液腺的腺细胞与基膜之间分布,扁平,有凸起,胞质内含微丝,其收缩可促使腺泡的分泌物排入导管。

4.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一薄层均质膜,PAS染色及镀银法可以显示。 5.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的膜褶。

6.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中有两者或两者以上同时存在,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7.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直径0.1um,在电镜下才能清晰辨认。

8.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能节律性定向摆动,光镜下可辨认。 9.混合型腺泡:由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共同组成的腺泡称混合性腺泡。

10.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管、腔及囊的内表面者,称被覆上皮。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

间充质:是胚胎时期填充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的散在的 中胚层组织。

分子筛:其他糖胺多糖与核心蛋白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排

列,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每个蛋白多糖亚单再 通过连接蛋白将其与透明质酸结合,构成蛋白多 糖聚合体,形成多微孔的筛状结构。 趋化性:巨噬细胞向趋化因子定向移动的特性。

基质: 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多糖,结构性蛋白机及组织 液的成无定形胶状的填充与细胞与纤维之间的叫 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

蛋白多糖:由蛋白质和糖胺多糖(GAG)组合而成。

网状纤维:细而短,有分支,交织成网,主要由Ⅲ型胶质 蛋白,在HE染色中不着色,在镀银色标本中成棕 黑色,有横纹,沿小血管分布,分布于网状组织 和其他组织的交界处。

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水和小分子物质(氨基 酸,葡萄糖,电解质等)组成,经过组织内的物 质交换,再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血管淋巴 管吸收入血液或淋巴内。是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和 排出代谢产物的中介,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 境。

第五章:固有结缔组织

间充质:是胚胎时期填充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的散在的 中胚层组织。

分子筛:其他糖胺多糖与核心蛋白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排 列,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每个蛋白多糖亚单再 通过连接蛋白将其与透明质酸结合,构成蛋白多 糖聚合体,形成多微孔的筛状结构。 趋化性:巨噬细胞向趋化因子定向移动的特性。

基质: 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多糖,结构性蛋白机及组织 液的成无定形胶状的填充与细胞与纤维之间的叫 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

蛋白多糖:由蛋白质和糖胺多糖(GAG)组合而成。

网状纤维:细而短,有分支,交织成网,主要由Ⅲ型胶质 蛋白,在HE染色中不着色,在镀银色标本中成棕 黑色,有横纹,沿小血管分布,分布于网状组织 和其他组织的交界处。

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水和小分子物质(氨基 酸,葡萄糖,电解质等)组成,经过组织内的物 质交换,再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血管淋巴

管吸收入血液或淋巴内。是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和 排出代谢产物的中介,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第五章:血液和淋巴

1.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测定称为血象。患病时,血象有显著变化,临床上将其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2.红细胞:肉眼观察,大量红细胞呈猩红色,未染色的单个红细胞在光镜下呈黄绿色。扫描电镜下,红细胞表面光滑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平均寿命120天。(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3.网织红细胞:每天有大量的新生红细胞。这些进入血液的新生细胞有的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呈蓝色细网状,称~。

4.溶血:由于红细胞自身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红细胞外在环境异常,如血浆渗透压降低均可导致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

5.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直径10~12微米,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正常人以2~3叶核多见。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胞质中充满大量细小,分布均匀的颗粒。可做活跃的变性运动,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与炎症有关。 6.核左移: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分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

7.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微米。核多为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染成橘红色,有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是其主要特征。电镜下,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膜包颗粒。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8.嗜碱性粒细胞:细胞直径12~15微米。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偶见分叶,着色较浅,常被颗粒掩盖。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嗜碱性颗粒,颗粒有异染性。电镜下颗粒数量少,大小形态不甚规则,电子密度高,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含白三烯。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过敏反应,并有抗凝血作用。

9.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等。染色质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嗜碱性呈灰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淡蓝紫色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单核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细胞器丰富,溶酶体和吞噬跑发达。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活跃的变性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

10.淋巴细胞:大小不等,小:6~8微米;中:9~12微米;大:13~20微米。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大部分为小淋巴细胞,核圆,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色深,胞质少,在核周成一窄带,嗜碱性,染成蔚蓝色。中淋巴细胞的核染色质较疏松,着色略浅,胞质较多,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淋巴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常见。

11.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常聚集成群,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基膜,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中央有密集的蓝紫色颗粒,称颗粒区。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12.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产生各种13.血细胞。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4.造血诱导微环境: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值与分化的内环境。主要由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构成。

15.血细胞发生:在造血诱导微环境的作用和多种因素的调节下,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类造血祖细胞,祖细胞再定向增殖分化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称~。

16.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起源于人胚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有自我复制能力,有很强的增殖潜能,有多向分化能力,有不均一性。 17.造血祖细胞:又称定向干细胞。右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只能向一个或几个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 18.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35~150微米,细胞核分叶状,胞质内有许多血小板颗粒,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将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未来的血小板。

19.骨髓血屏障:骨髓内不断成熟的血细胞通过血窦壁进入血流,血窦壁成为造血组织和血液循环之间的特殊屏障,称为~。 第6章 软骨和骨

1.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富含硫酸软骨素等,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此区域称为软骨囊。

2. 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中央常见2——8个软骨细胞聚在一起,它们是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为同源细胞群。

3. 软骨膜:为致密结缔组织,分内外2层。外层纤维多,细胞少,起保护住用;内层纤维少,细胞多,富含血管和骨质细胞。

4. 骨板:在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规律地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结构。同一层骨

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垂直。

5. 骨小梁:在成骨区,成骨细胞在残留的软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性骨小梁。骨小梁之间为初级骨髓腔,骨小梁的表面附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6. 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以中央管为轴心,由4——20层同心圆状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环绕而成,是长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

7. 软骨雏形: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随后分化形成透明软骨,其外形与将要形成的长骨相似,故称为软骨雏形。

8. 骨领:在软骨雏形的中段周围部,由于血管的长入,软骨膜内层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以类似膜内成骨的方式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犹如领圈包绕软骨雏形中段,故称骨领。骨领逐渐增厚增长以后改建成骨干的骨密质。

9. 骨化中心: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成膜状,其中某处的间充质细胞先分化为骨祖细胞,进而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此成骨,于是形成最早的骨组织,该部位称骨化中心。 10. 骺板:骨骺和骨干之间保留的一层软骨,称为骺板。是长骨继续加长的基础。 第8章

1.尼氏体:在核周质内呈嗜碱性的小体或颗粒状。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没有明显边界。它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2.神经原神经:交织成网并向树突和轴突延伸的棕黑色丝状结构。电镜下,由神经丝,微丝,微管聚集排列成束而成。

3.轴突运输:轴突内的物质转运的一种双向运输。

4.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 5.突触小泡:呈圆形或扁平状,内含许多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6.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7.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电镜下,运动终板处的肌纤维向内凹陷形成浅槽,轴突终末嵌入浅槽内。 第十章 循环系统

1. 心内膜下层:组成内皮下层的结缔组织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靠近心肌膜,也称心内膜下层,为较疏

松的结缔组织,其中含小血管和神经。

2. 心瓣膜: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折叠而成的薄片状结构。瓣膜表面为内皮,

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心瓣膜的功能是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逆流。

3. 心骨骼: 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有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坚实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

4. 肌性动脉: 中动脉管壁的主要特点为平滑肌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

名称的动脉大多数中动脉。

6. 浦肯也纤维:又名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与心肌纤维相比,浦肯也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

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细胞彼此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

7. 窦房结: 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是心脏传导系统的一部分。 注:“5. 微循环” 为课上老师删掉部分,故不列出。

第十一章

1、交错突细胞:是与B细胞呈递有关的树突状细胞的一种,位于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如淋巴结深皮质)。有较强的抗原呈递能力。(胞体较小,胞质染色淡,界限不清,细胞器较少,核呈分叶状。有许多宽阔突起呈指状相互交错。) 1、 滤泡树突细胞:是与T细胞呈递有关的树突状细胞的一种,(位于浅层皮质中的淋巴小结中。)

有较强的抗原呈递能力。 2、 抗原呈递细胞:体内具有捕获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