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基础知识培训提纲-薛炳泉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QC小组活动基础知识培训提纲-薛炳泉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a4193031126edb6f1a10ab

(2)现场验证

有的末端原因,不能通过直接测量、测试得到,而要到生产现场去做一些试验,取得数据来证明其确实是要因。

(3)调查、分析

深入生产现场,向第一线操作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取得资料和数据。

2.5.4、编制要因确认表

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即可编制“要因确认表” 见表1 要因确认表 表1 序号 末端因素 钢绞线 不合格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验证情况 钢绞线进场按要求已进行复试,各种指标合格 张拉钢绞线时,2 测量方法 不准确 现场调查 千斤顶活塞外伸和回缩等数据测量有误差 2.6 制订对策

2.6.1、具体步骤

(1)提出对策。运用头脑风暴法展开思维,小组成员根据要因,根据各自掌握的知识、实践经验以及有关信息,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对策方案,提出对策时应把握两个原则:

a、与主要原因相对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要因提出相应对策。

b、从多角度提出对策的原则。理清对策思路,从多角度提出各种对策方案。 (2)确定对策

对提出的每一项对策方案,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确定选用有效的对策。 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

a、有效性:分析和考虑对策方案实施后,能不能控制或消除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b、可行性:对策必须是可行的。例如,难度很大,自身不能实施的,就不能采用。又如,实施后产生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也不能采用。 c、经济性:要充分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企业一时还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则要权衡后再确定。

d、时间性:对策方案实施后,达不到合同工期要求的,则不可取。 2.6.2 5W1H原则

(1)要按5W1H的原则来制定对策表。对策表的格式如表2

崔 兵 2005.8.5 要 因 刘新民 2005.8.5 负责人 验证时间 结论 非要因 1 13

所示

要因 序号 (项目) (what) Why How Where When Who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时间负责人 (2)5WIH的含义是:

What(对策)——做什么,针对主要原因制订的对策,是一个方案; Why(目标)——采取对策后要达到的目标;

How(措施)——怎样做,即实现对策的具体做法; Where(地点)——在哪里做,明确具体的实施地点; When(时间)——明确时间要求,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

Who(负责人)——谁负责做,责任落实到人;

(3)对策表中,前面4项排序是固定的,即:要因、对策、目标、措施,位置不能变,后面一项回答前面一项。 三、实施对策(D阶段)

对策制订完毕后,便要严格按对策表执行。 实施对策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按照“对策表”的要求逐一实施,必须做到一个对策、一个对策地实施,以显示其针对性和逻辑性。

2、实施活动要群策群力,体现全员参加的原则。

3、实施中如遇到困难,且确实无法克服时,经全组讨论后可以修改对策。

4、实施过程要认真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每条对策的实施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采取的具体措施,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办法等,以便为整理成果报告提供依据。

5、每条对策实施完成后,要立即确定结果,评价实施效果。为此,要收集改进后的数据,与对策表中应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明确对策的有效性。 四、效果检查(C阶段)

4.1效果检查

效果检查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和确认小组活动后的总效果是否达到了课题预定的目标值。

效果检查的方法,主要是对比的方法。

(1)与对策实施前的状况进行对比。以明确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根据现状调查时的情况,对比可分别采用: a、简单列表,把对策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b、画排列图进行对比(需重新收集数据)。 (2)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 a、用柱状图进行效果对比

14

b、用折线图进行效果对比

c、用直方图和过程能力指数进行对比

(3)必要时,效果检查还要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

便如,在生产、安全、成本、管理等相关方面进行检查,看会不会产生副作用,以便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4)效果检查结果的处理

1)检查结果效果显著,令人满意。小组活动可进入A阶段。

2)结果未达到目标要求,则应往回检查和分析(见课程P156图7-4),这就是C阶段的一个小PDCA循环。

达不到目标要求,通常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a、制订的对策措施,不能解决由要因产生的问题;

b、原因分析不全面或分析层次不够,没有分析到能采取措施的末端因素; c、要因确认不客观、不准确。 4.2、计算经济效益

(1)QC小组计算经济效益,只计算活动期(包括巩固期)内所产生的效益,建筑企业的巩固期一般在3-6个月左右。

(2)计算经济效益要计算实际效益(又称直接经济效益),其算式为: 实际效益=产生的效益—投入的费用 4.3、社会效益的确认

有的QC小组,其解决的课题是改善环境、文明施工、为顾客服务、诚信等方面的内容,未必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其对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对这些成果,也要给予肯定和确认。 五、总结处理(A阶段) 5.1制订巩固措施 5.1.1、标准化工作

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并防止问题再发生,必须制定巩固措施,也就是:把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措施,纳入有关标准。

这里说的标准是广义的标准,它可以是技术标准、施工工法、管理制度;可以是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工艺文件,可以是作业指导书等。

5.1.2、上报、审批 制订的标准或形成的文件,必须按照企业的有关规定,向企业的主管部门申报,由这些部门认可、批准后执行。

5.1.3、现场检查、确认

小组成员要在巩固期及其以后的时间内,经常到现场进行跟踪检查,以确认新标准是否已被正确执行。另外,要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以确认取得的成果真正得到巩固,效果良好。 5.2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5.2.1、总结成绩,找出差距

活动结束后,小组应进行认真总结。回顾活动的全过程,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对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活动;对不足之处,也要进行原

15

因分析,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今后在活动中少走弯路。

一般说来,总结可以从下面三方面进行。 (1)专业技术方面:小组通过实践,不但学习了质量管理和QC小组活动的科学方法,在专业技术上也会有所提高,包括:施工工艺改进、科技改关、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专业技术问题。

(2)管理技术方面:内容包括是否按照科学的PDCA程序进行活动,一环紧扣一环,且有很好的逻辑性;是否能以客观的事实——数据作为证据,且具有科学性;工具运用方面是否运用恰当,正确无误。

5.2.2、总结无形成果

小组综合素质方面,可通过自我评价,明确自身的进步,看到还需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质量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 (2)问题意识,改进意识方面是否得到提高; (3)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4)QC方法的应用,统计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5)团队精神是否树立和增强; (6)工作的干劲和热情是否高涨; (7)开拓创新精神是否增强等。

小组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使用评价表并绘成简单的雷达图或柱状图,评价应该实事求是,评分要切合实际,压得过低或提高过大都是不恰当的。

5.2.3、今后努力方向

QC小组在完成总结后,就可以作出下一步打算,提出新的课题和目标。 小组要发动全组成员,根据小组的具体情况,广泛讨论和提出问题。

例如:结合新的工程项目特点、施工难点和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选择新课题。也可以围绕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等方面选题。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