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师期末考 普通心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湛师期末考 普通心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7ad91a6bd97f192279e970

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何不同?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感觉与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还是有所区别的:

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发展,没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不会产生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属性越丰富多样,知觉越完整。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3、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以知觉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而感觉很少孤立的存在; 4、感觉是一种分析器单独活动,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什么是观察?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起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再有,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进行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教学环境:

避免教室周围的嘈杂的音响;避免教室内过多的张贴与装饰;教师的服饰要合适。 2、教学方法:

适当的使用直观教具。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板书要整齐、字体要工整。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并具有一定难度。

4、注意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流畅、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单调的语言,要重点突出,不要千篇一律。

5、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6、发挥体态语言的作用:适当的利用体势语,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与教学

1、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可增强有意注意。 2、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间接兴趣 3、要加强克服干扰的意志品质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与教学:一个人要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共同参加,不断地交替。两种注意的相互转换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一)动机强度:动机强度适中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心理状态。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问题解决。 (二)迁移效应:一般说来已有知识越广泛,越容易迁移。 (三)定势的影响: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四)知觉情境:一般说来,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解决问题就容易。

(五)原型启发:因为原型与要解决问题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联想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六)个性:个性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有明显影响

分析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若分析可分为过滤式分析和综合式的分析。 (二)综合:联想式的综合(根据旧有经验,把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联系在一起)、创造式的综合(根据事物新的联系,把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联系在一起)。 二、比较:同类事物的比较、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三、抽象与概括

(一)抽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单独地加以考虑的过程。 (二)概括:是在思想上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

遗忘的原因和规律?怎么防止? 遗忘的原因

1 、记忆痕迹受到了干扰,神经活动过程出现了抑制而产生了遗忘导致神经活动过程出现的抑制有二种。 2 、大脑皮层细胞产生了外抑制 ( 1 )受情情绪的影响

( 2 )产生了保护性抑制:由于神经细胞长久工作,而产生了保护性反射引起了保护性的抑制。 ( 3 )神经联系得不到强化,逐渐消退,最终消失,产生了真正的遗忘。 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 \先快后慢\的原则。 如何防止遗忘 1 、有效复习 ( 1 )复习要及时

( 2 )要分散复习,不要集中复习 ( 3 )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 2 、排除干扰

( 1 )性质上时间上相似的材料,不要放在一起,避免引起两种抑制发生。 ( 2 )由于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临时性的遗忘也是常见的。 3、反复运用

意志的品质

(一)独立性: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动的目的和正确性有充分的认识,并能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言行。(动摇性←→独断性)

(二)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需要行动时能够当机立断。 (草率决定←→优柔寡断) 第五节意志的品质

(三)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实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保持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 (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四)自制性:这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任性冲动←→胆小畏缩)

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层次组织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

1、这种理论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促进了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马斯洛本人也自然成为需要理论的先驱。 2、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人,对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在马斯洛看来,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是:

1、他夸大了人的“先天潜能”,认为人的需要是一种“成熟和演进”,而忽视了人的需要层次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结果。

2、脱离了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来谈高级需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行为追求高级需要的动力,这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分析性格、能力、气质之间的关系 一、性格与气质 区别:

1、性格与气质是不同实践领域的学者提出的两个古老的概念

2、气质的生理机制是神经活动过程以及由此组成的类型,所以受到先天因素影响多些,改变较难较慢;而性格的生理机制则受到后天因素影响多些,改变较容易、较快。 3、气质类型无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有坏。 联系:

1、气质给性格添上独特色彩 2、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形成 3、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二、性格与能力

1、性格可以影响能力的发展 2、能力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性格 3、性格对能力具有一定的补偿的作用。 三、气质与能力的关系 区别: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活动的必备的心理条件,而气质则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也不是必备的心理条件。

2、能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合金,但主要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而气质受到先天因素影响多些,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直接影响气质的类型。 联系:

1、气质可以影响某些能力的发展,气质活动的动力特点是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 2、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也制约着气质的表现形式与强度。

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2000年以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之中,没有脱离哲学的怀抱。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西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则成了近代心理学的开端,一般都把冯特称为心理科学的鼻祖,是心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从科学发展方向上看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将是新兴的带头学科(从科学发展方向上看)。人的智慧能力创造出射电望远镜 、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但是,却不能控制和调节人类自身活动。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当好人民教师的必修课? 心理学是当好人民教师的必修课(从人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上看)。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着光荣的称号: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辛勤的园丁;手执金钥匙的人等,要不辜负以上的称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至少要具备以下三条标准: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的修养。

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都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作用如何? 脊髓:脊髓位于脊管内,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主要参与非条件反射,一般不参与较高级的神经

活动,但有一定自主权,受大脑支配。

延脑:延脑位于整个脑的下部,脊髓上部,参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呼吸、循环、心跳、胃肠蠕动)

也称“生命中枢”。

中脑:位于脑的上方,参与视觉与听觉的反应中枢,光声音由此换元传入大脑。

间脑:间脑位于中脑的上方,大部分被大脑的覆盖,它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主要参与“情绪反应”以及调

节体温,摄食等。另外,间脑也是神经冲动的中继站,全身各处的感觉神经由此换元传入大脑。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等机能。小脑发生

疫病,站立不稳,走路是态是斜,运动不准确、不协调、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对于心理活动的维持发展起到相当的作用。

“望梅止渴”与“谈虎色变”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还是第二信号信统的活动?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谈虎色变是第二信号。

意识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觉知性 ;能动性 ;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

5.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 刺激物的新异性; (2) 相对强烈的刺激; (3) 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 (4)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人本身的主观状态

(1) 知识经验; (2) 期待着的事物; (3) 人的需要爱好与兴趣; (4) 情绪状态与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