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d1fcef29e31433239689376

靖康之难后,宋氏臣民大举南迁,建立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权。南宋初,在吴越旧址上扩建临时都城,称临安(进杭州)。 2、两宋府城

平江府城即今天的苏州城,为北宋末至南宋的府城。春秋时曾为吴国国都姑苏城所在。南宋绍兴初年,曾建议建都于此。绍定二年(1229年),郡守李寿朋刻平江府图碑,使这所两宋故城的影像得以保存下来。长方形,有大城、子成双重,子城居中,护城河宽40丈,五座城门,城北为密度很高的居住区,东西三条干道,南北四条河道,被称为“三横四直”,道路呈棋盘状,将居住区划分成许多解放,坊内“前街后河”,为水乡景观,街坊内有商业和手工业市行,并有报恩寺、云岩寺、定慧寺等著名寺院,以及沧浪亭、“南园”等著名的私家园林。 宋代另一座府城见于桂林鹦鹉崖石刻,即静江府的城市平面图。

此外,宋代沿海还出现了繁荣的对外贸易港埠城市,亦属于富城一级,如设立市舶司的广州、杭州、明州、泉州、秀洲、温州、交州等,唐时只有广州一城。这些城市的布局倚沿海地形随意灵活伸展,与内地府城有较大区别。 3、辽金五京(p37) 4、元大都

1215年,蒙古军破南口关攻下金中都后,忽必烈命刘秉忠及阿拉伯人也黑迭尔等在其附近营建新都,城市制度受到了元上都,辽南京(燕京)和金中都的影响,而金中都则摹自宋汴梁。元大都虽然比前朝更接近《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制度,但与其说是复兴周制,倒不如说是袭承和发展了宋汴梁和金中都制度更为确切。

六、明清城市·长城 1、明清北京

明开国后,初时定都南京。“靖康之变”后,朱棣称帝第一件事,就是将都城迁往北京。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加以扩建和改建而成的。自外而内分为都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宫城居中,与皇城和都城层层相套,为宋、金、元制度的延续。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又于城南加建一道外城,将手工业和商业区纳入城内予以保护。

北京外城东西7950米,南北3100米,南面设右安、永定、左安三门,东西两端各设一门,东为广渠门,西为广宁门,北面东西两端为东便门和西便门,中间三门及内城的南三门。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设宣武、正阳、崇文三门,东西各辟两门,东为东直门和朝阳门,西为西直门和阜成门。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向外的箭楼和靠内的城楼,如前门是箭楼,正阳门为城楼。内城在东南和西北的城角处,还建有角楼。

明清北京基本体现了以宫室为主题的都城规划思想。南北有一条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宫殿、坛庙等重要建筑集中于轴线上,或左右两侧。沿这条轴线从外城南面的永定门到内城正阳门,是一条宽而直的大街,永定门内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是中轴线上空间序列的起始。大明门和天安门之间,原有一条石板铺设的御道,平摊宽阔,两侧建有整齐的廊庑,这就是宋、金、元时盛行的宫前千步廊。两侧廊庑到天安门前,分别向东西延伸,形成“T”形天安门前的广场空间,千步廊左右,为衙署集中的地方。五座金水桥,以及两侧的石狮、华表,与天安门形成尺度体量的强烈对比。金水桥前的横向御街,宽敞笔直,沿“T”形广场的北端向东西延伸,即今之长安街。空间序列在宫城达到几个高潮后,以景山为中轴线上的“龙脉”——风水山,再经过皇城北门地安门,以形体高大的钟楼和鼓楼收尾。中轴线上的这种空间序列布局,使皇家建筑占据了全城的中心部分,突出了其重要地位,但也使南北的交通受到严重阻碍。

北京城的街道划分,基本上市在元大都街坊布局基础上进行的,以为数不多的纵横方向的主干道,将城市分隔为若干大小不等的街巷(胡同)居住区;街巷之间分布大大小小的居住建筑与商业、手工业建筑群。这些街巷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并不强求垂直贯通。重要街道的十字交叉口,往往设有高大的牌楼。这些牌楼位置明显,雍容华贵,即是一种引导空间的标记,又是街头一种点缀装饰,具有浓郁的官事建筑气派。 2、府城与县城

典型府城有西安、成都、太原等

典型的明清县城一般都是商业中心。如山西的平遥、太谷,为“票号”的集中地。

明清类似的中小城市还有扬州、临清、景德镇等,以及由卫所发展起来的城市代表如金山、南汇、海口等。 3、长城

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其最盛时期是在明代,但长城的历史远在先秦时就已开始了。 顾炎武《日知录》中认为,长城的兴起与井田制的瓦解有关。

对于修筑长城的直接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7年),称楚国在边境修筑“方城”以御诸侯。之后齐、魏、赵、燕、秦等国皆有修筑长城的记载。秦统一后,开始连通列国长城,并加以扩展。从客观的历史和地理观点看,秦起的长城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历史上长城的游牧民族不断越过长城,逐渐接受了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与汉民族相互交融。因而长城渐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外侵的象征。

据《居延汉简》记载显示,汉时长城开始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还起着护卫东西方贸易通道的重要作用。

明永乐时北京的东、北、西三而分别有山海关、居庸关和雁门关等三座重要的长城关隘。明代长城在九镇的护卫下,东伸向鸭绿江畔,西延至嘉峪关前。保持最完整。 最能代表明代长城修筑成就的,即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题目:

1、“里坊制”大约解体于(宋)朝,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制度。(98、03、09) 2、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制),在唐朝称(里坊制)。99、10

3、中国五大古都是(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和(开封),七大古都责增加了(杭州)和(安阳)其中城池保存最完整的是(西安)。00

4、元大都比以前都城更接近(匠人营国)制度,为首的规划设计者是(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尔)也参与了设计。匠人营国制度载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其中的“国”是指(王室所在的邑——《建筑志》or都城——《一本通》)。01、02、03、06 5、中国古城中建都朝代最多的是(西安),保存最完善的是(西安)。01末、01 6、现存最古的长城残段是(战国)时代的(赵)长城。(01末、02、03) 7、长城的最初起因与以下那一条有直接关系?(D)(03)

A宗法制度 B秦始皇 C丝绸之路 D胡服骑射 8、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05)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9、长城的建造轨迹与下列哪一条有关?(D) (10)

A、气候分界线 B、农、牧分界线 C、列国界墙 D、三者兼有 10、唐宋时期平江府城与隋唐长安在居住制度上(B )。02

A实质相同 B名称相同 C名称不同 D名称实质皆不同

11、宋东京的“瓦子”是指(娱乐区),“关厢”是指(城郊发展区)。02 12、现知最早的榫卯遗迹见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03末)

1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街巷式格局(包括南方的弄堂)应产生于(B)。03 A.宋代 B.宋以前 C.明清

14、“营”的建筑空间含义最初是指(围合匝局)。03

15、中国古代都城中规模最大的是(唐长安城),建都朝代最多的是(西安)。除北京紫禁城外,保存最完整的皇宫是(沈阳故宫),宫殿占城市面积比重最大的是(汉长安城)。03、07 16、“市朝一夫”,“一夫”大约有(百步见方)。04

17、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产生于(B)05、09 A.宋 B.宋以前 C.明清 D.元

18、“择中”思想见于(《吕氏春秋》)一书,其中的“国”指(见4)。05 19、长城的建造于(胡服骑射)和(井田制瓦解)有直接关系。(05) 20、保存最完整的长城是(明长城)。05

21、中国古代砖砌墙始于(战国),主要用(灰)色砖。(西晋)起开始用砖包砌城墙。普遍以砖砌墙兴于(明朝),用(青灰色)砖。(05、07、09)

22、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的。05、10

23、宋宫殿布局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是采用了(千步廊、工字殿)制度,直到(清)代仍沿用。06 24、张择端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梁)的景观,城门属于(梁柱)结构,明代画家(仇英)也有同名绘画。06、07、09、11

25、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对(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和日本的(平城京 今奈良)(平安京 今京都)都有直接影响。06

26、元明清都城是在金(中)都得基础上改建的,都参考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制度。(见中建史图说82页)07

27、宫殿的中心,国家权利合法性在于(坛庙)。07

28、清代天安门前的御街南门是(大清门),即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08 29、明清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从(宋)朝的(御街千步廊)制度演变来的。(10) 30、故宫版本《清明上河图》和其他版本最大的建筑差异表现在()和(城墙)两处。08 31、中国古代城市中第一个影响后世的宫城是(北宋汴梁城),它更规整的制度出自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09

32、中国古代都城的原型出自商周的(井田)制,其理想模式见于(周王城)。09

33、中国古代都城的理想模式是(周王城);古代都城的范型是(宋东京汴梁)[域名]。(11) 34、明清北京的前身是金(中都)和元大都,二者都借鉴和发展了(宋汴梁)的都城制度。(10) 35、人类较早提出城市形态中人伦秩序及其空间制度的历史典籍是 (D)(11)

A.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B.阿尔伯蒂《论建筑》 C.《营造法式》 D.《周礼.考工记》 36、中国古代的夯土筑城始于(B)(11)

A.半坡遗址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遗址 D.三星堆遗址

第二章 宫殿建筑 一、宫室的原型 1、释宫

宫室的前身,是原始聚落中的穴居和巢居。 2、穴居

穴居实例以半坡遗址较有代表性,以浅穴居及地面上的“窟”(穹窿?)形成发展序列。浅穴居平面以不甚规则的圆形为主,间有方形平面。浅穴深约80厘米,地面及四壁涂有草筋泥和细沙泥面层,并有烧烤硬化的痕迹。穴中央有圆形火塘,入口有带雨篷的门廊,穴居上部为木股绑扎结构,木骨间编织草木为上部墙体及穴顶,浅穴居再向地面的“窟”发展,是沿“窟”的周边密排小柱子,并在上部收束在一起,绑扎成攒尖顶。半坡的“窟”,一般有门无窗,门多朝西南,有迹象表明,半坡穴居顶部已有通风排烟口。

穴居的“窟”,向着宫室演变的标志,是屋身与屋顶的区分。半坡晚期遗址已表明出现了四坡屋顶的房屋。平面有隔墙划分的内外室,与龙山聚落遗址中的前后室布局已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可说是后世“前堂后室”布局的开端了。

河南永成王油坊的龙山晚期遗址,还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土坯砌体,古文献中称土坯为“··”(p53) 3、巢居

无论是穴居还是巢居,在向宫室的演变中,都保持和发展着住屋作为人类抵御自然侵害的庇护所的基本功能。 4、干栏居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年前的第四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以及。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家庭聚居形式,即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型延伸开来。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榫卯的结点构造。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的更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构中。

干栏居和长屋,广泛的存在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日本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沿用到近世,在日本被称作“高床式”住屋。 二、夏商宫室

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最古的宫室建筑遗址,距今约1900-1500年,考古年代上线约当龙山文化下限,而其下限才与商朝的上限接近。

这座遗址表明,夏商之际的宫室建筑中已有轴线对称的廊院了。据推断,商代宫殿应已有四坡的盝顶或庑殿顶。 三、四周宫室 1、卜宫

西周营建王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相地、卜居(宫),以确定宫室的基址。 2、周制

中国宗法制度的空间表达形式之一,就是宫室制度或曰朝寝之制。这一制度的基础是西周奠定的。

这一宫室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三寝”、“六宫六寝”等。 周天子宫室有五道门,即皋、库、雉、应、路五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治朝与燕朝)。

朝寝的空间领域是由庭院、门屋及宫室共同组成的,其核心当然是宫室(包括门屋)。 3、周原遗址

“周原”的西周宫室遗址,位于山西岐山南麓,其中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式宫室布局实例。

凤雏村宫室建于一个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得夯土台基上,四合院为两进,坐北朝南,正中大门两侧为“塾”,大门前方有宽4.8米,厚1.2米得“屏”,或曰“萧蔷”,四角包有木柱,知其上曾有无盖,亦称“四不四思”,具有标表拱门,驻足候见的功能。或许还与后来的“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念有渊源关系。以周制“天子外屏”之制来看,此遗址很可能为西周王室建筑。这种前堂后室以廊相连的形制,或就是后世“工字殿”的祖形。

纵架承重,屋顶顺屋面密排苇束,两侧均涂草泥,三合土抹面,外层铺曲面瓦,并有瓦钉、瓦环相固定,台基散水等皆以三合土抹平,边缘和踏步并用土坯砌筑。铺地用的条砖和方砖也已出现。关于砖瓦的发明,已知最早的实物是在周原宫室遗址中发现的。

西周铜器上,已见栌斗的形象,表明斗拱可能在西周已经存在了。论语中将斗拱描述为“山节藻梲”64

四、东周、秦汉的宫室 1、宫室与台榭

东周至秦汉是高台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2、东周宫室

春秋战国是台榭建筑的兴盛期,其成就主要表观在宫室建筑中。

据实物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斗拱已基本成型。斗拱最初是一种柱顶梁托,至于斗状的猪头——栌斗上。 3、秦汉宫殿

秦每灭一国,便将其宫室台榭仿造于咸阳北原上,这是历史上华夏各地域建筑风格的第一次大交融。

阿房宫前殿遗址在西安阿房村西南,为一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后部残高7~8米,从规模上可称为商周以来最大的台榭建筑了。

大朝与两厢:汉承秦制,宫殿多狭长,但文献及遗址未见三殿并列,一般是在狭长宫殿的中央设大朝,日朝和常朝设在殿的东西厢,可称为“两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