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就业政策(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d47c7e01f69e31433294e6

理念,围绕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调整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涵,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说服力。

7、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带来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又极度需求,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都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从2002年开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显得紧张。2002年,全国高校各层次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达413万,2007年则增至495万。从历年的就业统计来看,几近20%的毕业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今天,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和一个相对紧缩的就业市场,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精英教育下的“天之骄子”心态受到极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遭遇前所未有的不自信,对上大学产生了怀疑。

三、现行就业政策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现行就业政策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 1、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不够全面深入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不够全面和深入,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对大学生就业思想存在的误区缺乏综合分析

现实表明,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进了某些思想误区,这是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物质条件,过于看重待遇,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工作,一心想去大机关、大公司和大中型外资企业;部分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较差,择业缺乏主动,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得比较被动,不注意搜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甚至连针对性很强的用人单位在本校的招聘信息也不够关心;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专业,认为工作单位一定要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把择业的范围仅仅限制在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范围内;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仍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

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生存在这些就业思想误区,但缺乏综合分析,没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给予充分、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因此教育效果欠佳。

(2)对树立大学生全程教育的观念认识不够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的认识不够。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进行系统的规划,也没有系统介绍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没有帮助大学生学习应该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系统化地教育高年级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各种技能和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决策的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也没有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

第二,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的认识不够。很多高校仅仅满足于急功近利的工作,没有认识到以往毕业前夕短时间内教育的狭义毕业教育观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没有真正从大学生入学起,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部分高校往往仅仅在学生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服务,充当大学生“推销员”的角色,没有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没有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择业指导相结合。因而,学生还不能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出现了大学生毕业时因自身素质原因就业困难的情况。因此,如何树立全程化系统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如何从大学一年级抓起,打下毕业后就业所需要的思想教育基础,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是亟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

(3)对高校大学生未就业的原因分析不够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结构性矛盾、人才质量供需矛盾、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性别歧视、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障碍、经济形势等方面,由此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较长时间内迟迟不能就业的现象。目前大学生出现未就业现象,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带有结构性、地区性的特征。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需求

不足,更不是高等教育绝对“过剩”,而是与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和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较晚并且发育不健全有关。从某种角度来看,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大学生未就业的原因分析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促使其顺利就业,有一定原因。

第一,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教育不够。有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不肯努力学习,成绩平平或者很不理想,更有甚者经常考试不及格,动手能力差,诸多因个人因素使自己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有的大学生自由散漫,个人主义膨胀,不理会任何人的管教;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过于重名利、轻奉献,缺乏吃苦的作风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上述情况分析教育不够,这是大学生未充分就业的另一原因。

第二,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分析、引导不够。作为接受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他们的人才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旺,大学生就业基本处于“买方市场”,由此,一些用人单位的胃口被吊得越来越高。部分热门专业和知名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用人单位录用的宠儿,专科生和高职生则倍受冷落。用人单位人才档次的不断升格,带动了就业市场刮起一阵人才高消费的浪潮。这种盲目追求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大学生被动待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通过合理的措施对用人单位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如何考虑用人成本和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等等,这也是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之一。

2、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以良好的姿态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面对社会责任与个人前途的情形下,部分大学生仍然没有把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处理好,不能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没有认真思考、评价自己,盲目随大流,同时心理压力也较大。对于上述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显得说服力不足,针对性不强。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上偏重于国家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以及求职技巧的传授,从其效果来看,由于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切身需要,主要表现在:

(1)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检验高校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拥有正确思想的基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竞争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程度不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些甚至产生了惶恐、畏惧心理,同时,每个学生的求职期望、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等又有很大不同,以至于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机会,白白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高校通过心理指导,能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心理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及能力倾向,进行职业测试和择业规划,能使他们在择业中做到扬长避短,找到正确的成才之路,特别是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要予以排解,使他们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去选择职业和迎接用人单位选择。但目前,高校在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细致。只有通过心理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帮助,才能解决普通存在的思想问题,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存在于不同学生身上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2)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误区开展的思想教育不够丰富

大学生择业是一种知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的择业误区包括认知误区和行为误区两个层面,两者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思想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的择业误区开展思想教育不够。

第一,没有针对部分大学生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托关系、走门路的情况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几年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还是对那些学有所长、品行端正、综合素质高、各方面能力较强、凭借真才实学进来的大学生情有独钟。但在目前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尚不完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着通过各种关系择业的不正常就业渠道和不正之风。有的大学生深受影响,千方百计找亲戚朋友托关系谋职择业,而忽视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不够科学。

第二,没有针对部分大学生不屑基层锻炼、盲目追求“高层、高位”就业的情况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的物质条件的确相对差一些,但是基层也有你基层的有点,比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个人进步快、创业成功率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