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就业政策(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d47c7e01f69e31433294e6

现行就业政策及制度改革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传统就业模式,“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择业”、“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迅速增多,大学生就业难也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受到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据统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0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发展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的解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重视和抓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研究现行就业政策及制度改革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入手,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就业政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路径选择

高校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富于创造、充满活力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这就突出了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希望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现在,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实。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阶段下,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劳动者就业制定的行为准则。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

而专门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及法规的总称。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革体现着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导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统包统分阶段

在此阶段,大学毕业生完全由国家分配。1950年,政务院颁发《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决定从当年暑假起,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分配。一年之后,政务院再次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1952年,政务院《关于1952年暑假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和需要的,这标志着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就业政策的形成。198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规定毕业生的分配要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就业分配政策和办法虽多次变革,但统包统分的分配政策始终没有改变,其根本特点就是高度集中,毕业生及家庭不承担培养费用,个人须服从国家分配。

(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

随着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劳动人事等体制改革的深入,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也在改革的大潮中悄然萌动,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逐步改革。198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对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政策,逐步改变政府单一分配方法”。为了扩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的自主权,按照决定的要求,从当年开始,国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试点工作,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开始了沟通和交流。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报告,明确提出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三)自主择业阶段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7年开始,国家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

择业,改变了多年来由国家“包学费、包分配”的局面。1998年,首批“并轨”后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放针。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2002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进入了以创业为特点的自主择业阶段。

二、大学生社会及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一)当代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1国家结构性的矛盾造成农村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首先,这种矛盾体现在地区矛盾上。在城市中,相对于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工商制造业和城市服务业而言,大学生确实是太多了,是真实的过剩。以至于我们开始讨论“让大学生卖肉”、“让大学生去殡葬场”该不该,虽然这些工种大学生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干,但问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相对于个人所做的投资和收益而言,是不是太浪费了呢?这些事件其实不过是城市中大学生过剩的标志性事件而已。但是,另一方面,与这种需求过剩同时存在的却是大学毕业生严重不足。县以下,尤其是广大的乡村,难以留得住大学生。第一,农村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种养殖技术人才、市场拓展和信息服务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第二,农村的医疗卫生、防疫治病技术人才是缺乏的;第三,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好的乡村组织人才;第四,乡村教育人才和乡村文化人才也是大量需求的。与这样庞大的需求相比,能够满足农村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却少之又少。这种矛盾的出现,一方面与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关,另一方面就是观念的影响。

其次,就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高技术产业逐渐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明显减少。再有,就是教育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

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却打出精英教育的旗帜。这种不明确的定位,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个性。为了能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过去几年中,很多高校发展了一批容易发展的学科、专业,并大量招收学生,这既导致学科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也导致无法保障教育质量。

2 ,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

大学接着到技校“回炉”学手艺的现象,这在过去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情,然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这样的事最近变得多了起来。大学生为什么纷纷“回炉”上技校,直接原因就是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企业说“我要的是生产工人,不是要坐办公室的”,大学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有很大差距。现在的大学教育,尤其是一些3年制的专科教育,第一年上理论课,第三年学生出去找工作了,真正的专业课时间只有一年,学生学不了多少东西。如今普通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教育也要大量增加实习和实践操作。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工人才,而与此相对应的现实是技工人才的严重短缺。在发达国家,高等技术学校占大学数量的40%左右,而我国则不足1%;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为40%,中国是3.5%。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实用技术工人大量需求,也提醒我们必须摒弃“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理念,从以往的“我培养为主”转化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前视技校为“二流教育”的思维早已如逝水东流。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1、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特别是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断地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利用所谓人权、民族、宗教、西藏、台湾等问题进行挑衅、渗透甚至颠覆活动,这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趋于复杂多样,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