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a4e18a71fe910ef12df8d0

《传播学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识点

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多是基于专业书的版次问题,复习的时候我们用的都是旧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身边的朋友们用的都是新的版次,所以大家都有些模糊需不需要再去买新的版次。但是现在再去看新书就有些耽误时间,所以我把传播学教程新的版本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整理一下,方便大家记忆和背诵,这样对于复习旧版本的朋友们就不用再迷惑和焦虑了~

一、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补充在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章)

1、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

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3、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应该指出,这是一个描述基模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核对”作用的一般过程模式。但是由于每个信息的性质不同,信息与我们的关系不同,我们对信息处理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对原有基模的自信程度不同,所以我们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富于多样性的。

二、分众理论及其研究(补充在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一章)

(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

1、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2、分众观的核心内容: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3、分众理论的社会观:是一种多元主义的社会观,把当代社会看作是一个多元利益、多种力量的集合体,它摆脱了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以更多的变量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理论依托:社会关系论和个人差异论

(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

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美国学者J.C.梅里尔和R.L.洛文斯坦在1971年发表的《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划分为“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三个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指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阶段,在这个时代,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媒体资源昂贵,读书看报还是少数社会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而在内容上也是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的。

2)大众媒体阶段—大众报刊、通俗读物、大众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迎来了大众媒体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民教育已经高度普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媒介接触和使用成本不断降低、受众的规模达到顶峰,因而在内容上,则是力图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

3)专业媒体阶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大众媒体达到饱和状态,同时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种需求使得专业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必然。

梅里尔等人的媒介发展三阶段理论是符合当代媒介发展趋势的,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为专业媒体或分众媒体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任何有着特定信息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媒体。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在普

遍的社会影响力上,分众媒体与大众媒体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三、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补充在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一章中)

在大众传播的所有信息中,新闻是公共性、公益性最强的信息,这是因为,新闻是人们判断环境变化并采取环境适应决策的主要信息依据,新闻报道涉及最广泛的公众利益。然而,既往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都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1、框架:戈夫曼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和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信息。 2、基模分为个人框架和组织框架。

1)个人框架: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连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2)组织框架:指的是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则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3、媒介框架: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成为新闻框架。 4、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新闻框架:

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是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的规律)的制约。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来说,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时间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新闻要简明扼要地向受众提示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

4)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成为框架效果。

(二)关于框架的实证研究

1、恩特曼在对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两大类似事件时所采用的不同新闻框架的比较分析这一研究中发现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与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种机制是报道规模控制,是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

第二种机制是具体信息的呈现,恩特曼认为至少有四种显著因素帮助美国主流媒体建构了不同的新闻框架:

1)行为主体—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

2)身份认定—对空难受害者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

3)归类打包—将新闻事件归类于不同性质的范畴,帖附标签的过程 4)引申泛化—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

恩特曼的研究证明,媒体的新闻立场、新闻事件与媒体所在国的利害关系,是美国主流媒体对两个类似事件采用完全不同的新闻框架的主要原因,同时不同的新闻框架,是通过一些巧妙的、不易为人察觉的信息呈现策略来实现的。 2、加姆森认为,新闻框架的建构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框限”,即决定新闻取材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第二层是“内在结构”,这里主要使用重组策略,即在入选的报道内容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构新闻文本的完整意义。

3、总体而言,新闻框架的研究包括了三个领域:一是媒介的生产框架研究,二是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研究,三是涉及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问题,也与受众框架有紧密联系。

(三)框架效果和受众框架

1、框架效果:框架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

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具体有4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然而所有这些功能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效果。

2、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补充在几种主要的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