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19届高三生物学业质量监测(一模)试题(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广东省珠海市2019届高三生物学业质量监测(一模)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6d517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01

(1)补全实验步骤b____. (2)实验结论为:____

(3)研究发现,饲喂葛根膳食纤维的小鼠,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a一葡萄糖昔酶(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酶之一)活性较低,肝糖原水平比较高。据此判断,葛根膳食纤维降低血糖的可能机理是____。(答两点即可)

(4)该研究给我们防治糖尿病有什么启示?________

【答案】 (1). (实验开始时,)测定各组小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2分) (2). 葛根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3). 抑制外源性葡萄糖的吸收、加快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 (4). 注意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类食品 【解析】 【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开始,由于甲组是正常组,乙丙是糖尿病组,所以,甲组血糖正常,乙丙血糖高;实验后,由于丙组饲喂葛根膳食纤维,与乙组对比,血糖明显降低,这说明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详解】(1)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实验步骤b应是:(实验开始时)测定各组小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2)由实验分析可知,丙组饲喂了葛根膳食纤维,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连续灌喂17天后,丙组的血糖低于乙组,与正常生活的甲组接近,说明葛根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3)研究发现,饲喂葛根膳食纤维的小鼠,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α一葡萄糖昔酶(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酶之一)活性较低,说明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减慢,肝糖原水平比较高,说明血糖转化成糖原的速率加快,所以可推测,葛根膳食纤维降低血糖的可能机理是抑制外源性葡萄糖的吸收、加快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从而降低了血糖。 (4)该研究给我们防治糖尿病的启示是:注意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类食品。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 9 -

10.大豆是雌雄同花植物,科学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得到一株雄性不育单基因突变体甲,为确定其遗传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

(1)雄性不育突变体甲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____,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2)让野生型大豆与该雄性不育突变体甲进行杂交,F1均为雄性可育,F1自交得F2,其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3:1,说明雄性不育属于____性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

(3)已知大豆M基因的隐性突变也会导致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体乙),科学家为确定两种突变体是否属于同一突变基因,做了以下实验: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大豆杂交得到F1,再将F1与雄性不育突变体甲进行杂交,得到F2. ①若F2.____,则说明二者都属于M基因发生的突变。 ②若F2____,则说明二者属于不同基因发生的突变。

【答案】 (1). 增添、缺失或替换 (2). 隐性 (3). 分离定律 (4). 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 (5). 全为可育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2)诱发因素可分为:

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没有以上因素的影响,细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是发生频率比较低,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变频率而已。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基因突变的特点:

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5)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6)结果: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详解】(1)雄性不育突变体甲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

- 10 -

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2)让野生型大豆与该雄性不育突变体甲进行杂交,F1均为雄性可育,F1自交得F2,其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3:1,说明雄性不育属于隐性性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3)已知大豆M基因的隐性突变也会导致雄性不育(雄性不育突变体乙),科学家为确定两种突变体是否属于同一突变基因,做了以下实验: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大豆杂交得到F1,再将F1与雄性不育突变体甲进行杂交,得到F2。

①若二者都属于M基因发生的突变,则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大豆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相当于Mm,突变体甲的基因型为mm,二者杂交F2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

②若二者属于不同基因发生的突变,假设突变体甲为N基因的隐性突变形成的。则将雄性不育突变体乙与野生大豆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相当于MmNN,变体甲的基因型为MMnn,二者杂交F2全部可育。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有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11.尿素[CO(NH2)2]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但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某生物兵趣小组欲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

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计数与鉴定 请回答相关问题:

(1)涂布培养前需要梯度稀释,其目的是____,如果得到了2个或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____之间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

(2)选择培养过程能够“浓缩”尿素分解菌是因为其培养基____

(3)取1g土壤,按下图稀释后,在三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后,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52, 50和48。据此可计算出每克土样中的活菌数为___,该数值与活菌的实际数目相比____(偏高/偏低),原因是:____

- 11 -

(4)在培养基上滴加酚红指示剂可以鉴定其上细菌能否分解尿素,其原理是____

【答案】 (1). 将聚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或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2). 30—300 (3). 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 (4). 5.0107个 (5). 偏低 (6). 因为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7).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酚酞指示剂变红 【解析】 【分析】

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1)涂布培养前需要梯度稀释,其目的是将聚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如果得到了2个或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之间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

(2)选择培养过程能够“浓缩”尿素分解菌是因为其培养基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只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可以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而其它不能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则会因为缺少氮源而不能生长。

(3)取1g土壤,按如图稀释后,在三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后,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52,50和48。据此可计算出每克土样中的活菌数为

×100=5.0×107个;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