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话说温州》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三年级《话说温州》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47eab36edb6f1afe001f13

第五单元 革命先烈

第一课时 浙南刘胡兰——郑明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郑明德,知道郑明德的感人事迹 2、通过课堂上的资料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位哲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重温那段历史,了解那些誓死保卫着我们祖国的英雄,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浙南英雄——郑明德。

二、体验交流

1、教师出示郑明德的照片和简介

2、郑明德1925年出生于平阳西南的凤卧凤林村,父亲郑海啸是中共平阳县委书记。她的家乡是浙南最老的游击根据地之一。当年的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常常住在她家里,逗她唱歌,给她讲革命故事。由于从小接受党的教育,郑明德政治上很早熟。

3、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资料,读一读郑明德的事迹 4、各小组讲述郑明德的故事

(1)抗日战争爆发后,十三岁的郑明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一次,平阳水头街召开群众大会,她在大会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痛斥国民党的亡国论,声音脆亮,有条有理,博得许多人的赞许。1938年春天,粟裕率领抗日游击总队北上抗日,中共平阳县委号召群众积极支持,郑明德逐家发动群众赶做军鞋,并把家里仅有的旧被单、破衣服都拿出来做军鞋。在她的带动下,仅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凤林村,在短短的时间里,赶做了四百多双军鞋。而这一年冬天,郑明德全家盖的是一条薄棉被。她还积极参加抗日宣传队活动,教歌、演讲、搞义卖、办妇女识字班,样样出色。

(2)1940年,白色恐怖笼罩着浙南游击根据地,地下党组织遭到疯狂破坏。郑明德告别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离家追随革命队伍。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残暴的手段,烧掉她的房子,抓走她的妹妹。但郑明德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她和战友”身住密林大深山,天然山洞当房间”,经受着革命的磨练。

郑明德在平阳县委宣传部设的流动”红星”图书馆工作期间,行军中不要同志们的帮助,硬是背着二三十斤重的图书和宣传品,跟随部队前进;到了宿营地,她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而且热情地教歌教识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在军政干部训练班,她起得早,睡得晚,努力学理论,认真作笔记。刘英常找郑明德谈话,启发她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1941年3月,郑明德加入党组织。

(3) 1941年7月16日,郑明德等十多个同志在转移到瑞安公阳时,被敌人发觉了。当时,郑明德脚病发得厉害,加上一昼夜的急行军,饥饿、劳累一齐袭来,后来,腿部又被顽军子弹打中,鲜血直流,行动更困难了。同志们要背她走,她为了保存党的力量,坚决谢绝援救。她隐藏在山坑里,最后落入顽军之手。

郑明德被捕后,先被押到瑞安。被称为”杀人魔王”的国民党平阳县长张韶舞得知郑明德是中共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的女儿,欣喜若狂,马上把她押解到平阳。

(4) 1942年6月27日,张韶舞下令杀害郑明德。郑明德因受重刑身体很弱,双脚溃烂,匪徒们把她按在人力车上拉向刑场。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她发现自己脚上穿了一双新的力士鞋,就用脚把它踩了下来,送给拉人力车的老人。到刑场,16岁的郑明德在”打倒国民党卖国贼”、”共产党万岁”的响亮呼声中从容就义。

三、激发感情,延伸感受

在我们今天和平的年代里,人们不会忘记你,我们要永远记住抗日英雄郑明德,好好学习,天天向

上,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第二课时 智勇斗敌的刘素珍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战英雄刘素珍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大概

2、通过学习,感受刘素珍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的抗日英雄郑明德,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老大娘,她就是智勇斗敌的刘素珍

介绍刘素珍

出示刘素珍的照片 出示刘素珍的简介

(1)出生:刘素贞(1876—1936),南院乡棠坪村人,革命烈士,幼为童养媳,中年守寡,靠摆渡为生。

(2)参加革命:民国20年(1931)4月,中共福安县委指派王陶生等人来泰顺开展工作,素贞在王的引导下参加革命,并很快成为红军闽东独立师设在五步溪村的交通站负责人

民国23年(1934),闽东革命形势进入高潮,红军队伍亦随之扩大,军粮不足的困难十分突出,素贞决意把自家留作来年清明做”燕糍”(一种在清明节食用的米糕)的粳米送给部队,被部队婉言拒谢后,刘又心生一计,将竹坪村某商人寄存在她家的20担稻谷借出来,让红军渡过难关。

随着战斗的频繁,部队伤病员也日渐增加,刘素贞一面摆渡,一面还要照顾隐蔽在自家后门山上的伤员,尽管工作如此繁重,却从不放松革命的警惕性。有一天,一个来自平阳的客人来找刘素贞,声称自己因在老家打土豪,国民党要追杀他,特地来此寻红军。刘见来客神色有异,心怀疑虑,遂把他引去见保长,保长一听说是红军,立即命令保丁捆绑送官究办。这个自称寻找红军的人,竟喊叫冤枉,原来是国民党派来刺探军情的特务,幸亏素贞机智,才免遭意外。民国24年(1935)11月,国民党调

集重兵扑向浙闽边区根据地,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作战略转移,组织上决定凡是已暴露身份的人员都要随军撤退,素贞的儿子钱永流、钱永去原是重点转移人员,她为了更好地照顾伤病员,硬是把两个儿子留下来。当素贞把部队渡送过溪后,国民党的追击队伍也尾随到达五步溪,逼着刘素贞赶快摆渡,刘佯装有病撑不动,追兵竟用刺刀相胁,素贞懒洋洋地拿起撑竿故意打个横舵,船撞在一块礁石上,碰出一个大窟窿,水汩汩往里流,待把漏洞堵好,红军早已远去了。素贞因耽误过渡时间,遭国民党军的一顿毒打。

(3)壮烈牺牲:国民党军没能追上红军,便在棠坪村驻扎一个连的兵力,企图困倒伤病员及游击队,同时又强迫刘素贞从五步溪搬到棠坪村去居住,以便暗中派人监视她。但刘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仍千方百计地通过当地的基本群众,为伤病员送粮,并通知他们火速转移。刘的行动被暗探觉察。民国25年(1936)7月,刘素贞忍受国民党军连长严刑审讯,始终未吐真言,连长无可奈何,终于下了毒手。

(4)在刘素珍牺牲了之后,她的儿子在革命妈妈的影响下,三个儿子相继参加革命队伍,长子钱永流曾任中共福鼎县泰东区委交通员;次子钱永去是中共泰东区委委员;三子钱永晶系福寿县游击队战士,三人都先后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三、述说感想

听了这个感人的事迹之后,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刘大娘说的吗?

第三课时 宁死不屈的谢文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谢文锦的英雄事迹

2、增强民族的责任感,树立为祖国好好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非常有名的女英雄,谁来说说他们的英雄事迹?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位非常有名的抗日英雄,他就是宁死不屈的谢文锦 二、交流体验

1、介绍谢文锦的生平: 谢文锦,1894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潘坑村的一户贫农家庭,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1917年毕业于省立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

2、参加中国革命:谢文锦曾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去苏联留学,回来后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在白色恐怖地区,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他还关心家乡的革命工作,曾多次回到永嘉宣传革命,并于1924年秋,创建了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这是浙江省直属中央领导的第一个党组织,为后来建立红十三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26年4月,担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先后任曹家渡、杨树浦区委书记。7月调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7年2月,被选为上海区委委员,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组织领导工作。

3、壮烈牺牲:1927年4月10日夜里,谢文锦主持召开南京地委扩大会议,研究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具体对策时,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特务侦缉队包围了会场,谢文锦等10名革命志士被捕。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对谢文锦使用了极其残酷的刑罚,但谢文锦宁死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最后,灭绝人性的反动派将谢文锦等人装入石灰的麻袋,再用刺刀乱戳,刀刀见血,惨不忍睹,还把他们的遗体投进了秦淮河。谢文锦就这样被敌人秘密地杀害了,年仅33岁。

4、谢文锦的其他相关信息:”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同志们!黑暗已消灭,曙光在前头!”这首歌是革命导师列宁爱唱的《光明赞》,是谢文锦把它翻译成中文的。

在烈士家乡永嘉潘坑村,有谢文锦烈士纪念碑。碑高5、5米,宽1、05米,碑体正面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写的”谢文锦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碑顶是红五星。碑体正面下方刻有烈士生平简介。

三、总结

这些抗日英雄们为我们的革命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学生的我们还能为他们,为我们新中国做些什么呢?

第四课时 中国红十三军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红十三军的发展历程

2、使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红十三军的由来:

1930年5月,在永嘉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是当时中央军委正式编制的全国十四支红军部队之一。革命先烈的鲜血给人留下悲壮的记忆,红十三军的历史是一曲地地道道、浴血奋战的英雄赞歌,作为一支插入国民党统治区腹地的尖刀部队,红十三军于1929年成立(它的前身是浙南红军游击队),

鼎盛时人数达6300余人,活动遍及整个浙南地区。今天的永嘉、瑞安、文成、平阳、苍南、乐清、青田、丽水、温岭、黄岩、仙居、玉环、洞头、天台、缙云、龙游、兰溪、寿昌等县及温州市区,都留有红十三军的足迹和身影。

红十三军旧址: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胡氏四房宗祠,坐落于永嘉县五尺乡五尺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悬山顶、合院式木构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即设于此,并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旧址主要由军部旧址、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并于2002年10月制作红十三军战斗历程光盘,2005年到五尺乡红十三军旧址进行红色旅游的人数达400多批次5万多人。

军部旧址占地面积1467平方米,于1989年12月被浙江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被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军分区列为温州市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1995年11月被永嘉县委、县政府列为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2月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学校和企业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9月被团省委、省旅游局评为浙江省红色之旅经典景区,并被授予”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省委已上报中央审批,积极争取将红十三军旧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建设范畴。

纪念碑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于1988年落成,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亲自为纪念碑题写碑名。纪念馆占地面积1526平方米,于2000年落成。馆内陈列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3、红十三军概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下辖三个团,共有6000人左右,经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十大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并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十三军成立后,在党中央”赤化浙江”的思想指导下,频频出击,攻打中心城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由雷高升为团长的红一团,在军长胡公冕、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的率领下,两度攻入平阳城,占领平阳县政府,夺取了县府大印,砸开平阳监狱,并击溃保安队机枪连,县长落荒而逃。此外,打瓯渠、战乌岩、攻李茅,党中央《红旗日报》多次做了报道,苏联《消息报》也报道了红十三军打平阳的消息。

4、五尺寸的故事

五尺,这里是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的家乡。这里三面青山环绕,一带秀水穿村南去,唐代早期就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后裔谢氏的聚居之地,与胡氏、谢氏家族睦邻相居的还有永嘉学派著名学者郑伯熊家族。这里山水风光、耕读文明和红色文化相得益彰,孕育了楠溪江畔的一个又一个绚丽传奇。浙南党的创始人之一胡识因(女)也是五尺人。她在国共合作期间,担任过国民党县党部、省党部的执委和妇女部长,出席过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温州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的温州独立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五尺这个当时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参加红军的就有113人,全村群众基本上参加了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国民党反动派对五尺进行了无数次血腥镇压和疯狂杀戮,都没有扑灭革命的薪火。

5、红十三军的战斗故事

在长达四年的革命斗争中,红十三军活动遍及浙南二十余县,在远离中央援助,国民党反动派猖狂围剿堵杀下,坚持英勇奋战,一路高歌,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共有1500余人牺牲,团以上干部全部为国捐躯。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永嘉儿女追求真理的坦荡襟怀和坚持革命的顽强斗志进一步鼓舞了浙南人民群众,红十三军点燃的革命火种牢牢地埋藏在革命群众的心头。在失败面前,永嘉人民没有倒下,而是前赴后继,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顽强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有力地配合中央苏区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在以后的南方三年游击战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红十三军活动过的地区,又成为我党游击队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