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中的《圣经》元素本科毕业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白鲸》中的《圣经》元素本科毕业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f49d3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a

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 引 言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圣经》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英国学者麦考利说:“西方文明建基于《圣经》,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政治、法律、文学等方面无不打着《圣经》的烙印。”《圣经》本身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学史的影响更为深远。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的取材和主题都渗透着《圣经》的影子。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同样隐含着大量的关于《圣经》的元素。我通过阅读《白鲸》和《圣经》原著,并参阅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更深入地分析了《白鲸》中的《圣经》元素。更彻底地学习到《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及麦尔维尔创作的《白鲸》的深层含义。

2.《白鲸》中来源于《圣经》的人物命名

2.1 《白鲸》中源于《圣经》的主要人物

2.1.1 叙述者“以实玛利”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

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叙述者叫以实玛利,这个名字出自《旧约·创世纪》。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开始不能生育,于是撒拉便将自己的使女夏甲送于丈夫为妾。夏甲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以实玛利。后来撒拉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撒。于是撒拉劝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以实玛利。任其流浪在荒野。而在《白鲸》中,以实玛利也是一个流浪汉。他也是离开安稳的陆地到海洋中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从人物身份、活动环境、人生际遇来看,这与《圣经》中的以实玛利极其相似。

在《旧约·创世纪》中,以实玛利的含义是“上帝听见”,所以当夏甲因为以实玛利由于口渴将死而嚎啕大哭时,上帝在他们面前造出了一口井,救活了以实玛利。而在《白鲸》中,当“皮阔德”上的水手都随着大船葬身海底时,只有以实玛利依靠意外浮出海面的“棺材”式的救生圈而活下来。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来麦尔维尔是借助了“被抛弃的流浪者”这一圣经原型来海上生活的凶险和艰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白鲸》中的主人公和《圣经》中的以实玛利名字和命运都相同。

4

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1.2 小说中的船长亚哈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

《白鲸》中的船长亚哈取自《旧约·列王记》中的北方以色列国王亚哈王。《旧约·列王记》记载:以色列王亚哈,娶耶洗别为后,改宗异教,拜巴力神,霸占拿伯的葡萄园,且设计陷害,让人打死拿伯。比以往以色列诸王更甚。上帝知道了这些事,就对先知以利亚说:“告诉他,狗在什么地方舔拿伯的血,也要在那里舔你的血!”[1]先知警告亚哈不要去攻打犹太人,他亚哈王一意孤行,过于自负,执意攻打犹太人,最终在与犹太人作战时,被乱箭射死。

在麦尔维尔的《白鲸》中,船长亚哈是“皮阔德”号上的帝王,他性格傲慢专横,不断违背上帝。他声称:“如果太阳侮辱我,我也要戳穿它。”为了报个人私仇,想方设法迫使船员们和他一起追杀白鲸,他决心“要到天涯海角去追击它,直追得它喷出黑血,落尽鱼鳍”。最后导致船毁人亡,葬身大海。在西方文化背景里,巨鲸与《圣经》典故联系密切。

上帝造就大鱼。 ——《旧约·创世纪》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 ——《旧约·约拿书》

由此可见白鲸是上帝伟大的造物,是上帝力量的象征,船长亚哈追杀白鲸就

是追杀上帝。反抗上帝必然会走向灭亡。因此船长亚哈不但在性格上与亚哈王相同,而且也和亚哈王一样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麦尔维尔借助《圣经》中亚哈王的故事,揭示了《白鲸》中亚哈船长的性格和命运,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上帝,无视上帝的恶魔般的反英雄形象。

2.2 《白鲸》中源于《圣经》的次要人物

除了以实玛利和亚哈两个主要人物外,《白鲸》中还有几个次要的人物也是与《圣经》联系紧密。这些形象烘托了作品的主要人物亚哈的形象。这些人物主要有以利亚、斯达巴克和比勒东。

2.2.1以利亚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

5

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以利亚在《圣经》中是一位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亚哈王不断违背耶和华的诫命,去崇拜巴力神。以利亚对亚哈王说,这几年若我不祷告,以色列必然不会下雨,后来以色列果然三年没有下雨。

亚哈王的死也与以利亚有直接关系,他指责亚哈你出卖了自己,行了耶和华眼中最为恶的事。以利亚代上帝预言:“狗在什么地方舔拿伯的血,也要在那里舔你的血!”并预言亚哈王整个家族及其亲信都会灭亡。后来发生的事验证了以利亚的预言。

以利亚这个先知角色也存在于《白鲸》中。但和《圣经》中不同的是,在《白鲸》中以利亚没有和亚哈船长正面交锋。以利亚出现在《白鲸》的第十九章,是以实玛利和奎奎格在准备登上离港的“皮阔德”号前遇到的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当得知以实玛利已经和“皮阔德”号签约后,他这样说道:“你们也把你们的灵魂写进去了吗?”“你们已经登记当上那条船的水手了,是吗?名字都已经签在文约上了,是吗?好吧,不说了,签了就签了,要来的事总会来的,不管怎么说,这些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早就安排好了的,总要有那么些水手跟着他去的”。[2]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亚预言到了亚哈船长及捕鲸船员的命运。以利亚的出现使《白鲸》的情节成为了一个预言应验的故事。麦尔维尔借用《圣经》中亚哈王与以利亚的关系来隐喻《白鲸》中二人的关系。从而使《白鲸》的在结构上与《旧约·列王纪》趋同。

2.2.2 斯达巴克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

斯达巴克并没有直接在《圣经》中以同样的名字出现,而是来源于亚哈王的管家俄巴底。与亚哈王违背上帝不同,俄巴底非常敬畏耶和华。当亚哈王的妻子耶洗别屠杀耶和华的先知的时候,是俄巴底保护了一百个先知。俄巴底本人十分看不惯亚哈王的行为,但由于地位低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只能默默忍受,屈身在亚哈王家。但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俄巴底总是站在先知和耶和华这边。他对待以利亚的态度非常友好尊敬。内心里对亚哈王极度反感。

在《白鲸》中,“皮阔德”号捕鲸船上,地位最高的是船长亚哈,其次就是大副斯达巴克。他也是船上所有人中唯一敢反对亚哈的人物。从一开始,他就不赞同亚哈的这种疯狂的捕鲸行为。很多言行举止都表现出对亚哈的反抗和不满。但斯达巴克的反抗是很微弱的。一方面,他站在水手的立场上,不愿意拿着全部

6

泰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水手的生命去冒险捕鲸,因为他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灭亡;另一方面,站在大副的立场上,他又不得不遵照船长的命令,指挥好水手完成捕鲸任务。作为船长和船员之间的中枢,斯达巴克显得非常矛盾,所以当他下达捕鲸命令的时候是非常微弱的。对于亚哈船长的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他又显得无计可施。他曾有杀死亚哈船长,阻止这次毁灭的冲动,但还是因为缺乏勇气放弃了这个念头,最终导致了捕鲸船的覆灭。

2.2.3 船东比勒达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

在《白鲸》中,比勒达是“皮阔德”号的股东,比勒东的名字来源于《约伯记》中的书亚人比勒达。《圣经》中的比勒达一方面说自己是上帝虔诚的教徒,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他有妄加评论别人,他说约伯是不义之人,说只有神才是洁净的,人不可能洁净。后来耶和华看清了比勒达的面目,奖赏约伯,而惩罚比勒达等人。

在《白鲸》中,船东比勒东认为个人的宗教信仰和现实世界的所作所为是完全不同的。与《圣经》中的比勒达一样,他的说与做,言语行之间有很大的偏差。 他厌恶生灵之间自相残杀,却又一辈子与鲸鱼做斗争。有时,她在船上提醒大家别忘记祷告,别在主日捕得太多,但他又说也别错过一些大好的机会,否则那就是拒收上帝的礼物。他对水手说:“不要把钱财放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而且能锈坏”,[3]背后却想尽一切办法迫使船员们为他工作,攫取大量的利润。麦尔维尔把比勒达塑造成了一个把个人信仰和商业目的统一起来的功利主义者。《圣经》中的比勒达是以朋友的角度规劝约伯,而在《白鲸》中,比勒达是个纯粹的利欲熏心的商业家。最终,比勒达的商业梦想由于亚哈船长的偏执而葬身大海。

2.3 《白鲸》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这些来源于《圣经》中的人物既是单独存在的,各有特点,看似相对独立。但他们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实玛利、以利亚、斯达巴克和比勒达等人都是为了衬托主人公亚哈船长。获救的以实玛利与悲惨结局的亚哈船长形成对比;先知以利亚预言了亚哈的命运;斯达巴克善恶分明、通情达理,与亚哈的盲目、冲动、不顾他人死活的性格形成极大反差。所有这些来源于《圣经》中人物,都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