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8f0bac5727a5e9846a6153

竹林垃圾处理场和南白在建垃圾处理厂远期停用封场,在城市外围另行选择垃圾处理场地。城区边缘南侧和东侧分别建设南城和东城垃圾处理场,主要处理中心城区垃圾,垃圾处理场规模均为 1000 吨/日;城区外围的南侧和西侧,另规划南郊和西郊垃圾处理场,其中南郊垃圾处理场用于处理乌江沿线乌江镇、尚嵇镇等的垃圾,西郊垃圾处理场处理西面城镇和农村垃圾,垃圾处理场规模均为 500 吨/日。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以分类回收等综合利用方式为辅,西面垃圾处理场由于靠近大量农田,可以考虑堆肥处理。由于遵义市大气扩散条件差,生活垃圾处理一般不采取焚烧方式。改变散装、敞口的收集方式,代之以垃圾房和上门收集为主。逐渐实行垃圾源头分类,远期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 80%以上。采用压缩转运站将垃圾运输到南城和东城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的服务半径按 1—1.5 千米考虑,在董公寺、新蒲等组团,垃圾运输距离超过 20 千米,需设置二次转运站。为减少垃圾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宜划出合适的垃圾通道,选择沿途居住用地较少的道路作垃圾运输通道。医疗垃圾处理规划医疗垃圾处理站设在东城垃圾处理场内,服务范围覆盖到遵义市域南部各县市,远期处理规模 30 吨/日。公厕设置在繁华区域每平方公里设置 3-4 个公厕,在一般区域每平方公里设置 2-3 个公厕。新建公厕一般按二类标准建设,现有的三类公厕逐步改造成二类以上公厕。保洁与市容管理远期道路保洁率达到 100%,道路机扫率及洒水率达到 90%以上。(六)电力工程规划规划目标构建安全、稳定、合理、适度超前的城乡统筹供电网络;完善网架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布局电力设施;确保各项电力设施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有序地进行。负荷预测规划 2030 年全市电力负荷为 581.3 万 kW,用电量 338 亿 kWh。电源规划加强电源建设,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规划 2030 年,遵义电网 220kV 电源装机将达到 2532MW。其中主要有遵义电厂异地迁改新建的桐梓电厂(2X600MW),以及长岩电厂、高滩电厂、石亚子电厂等。电网规划供电电压为 500kV/220kV/110kV/10kV。完善电网主网结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电网联系,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和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建设 500 千伏目标网架,规划近期遵义电网将形成鸭溪变主供遵义中部(大部分)、西部和西北部,遵义东变主供中部(小部分)和东部,桐梓电厂主供北部和东北部的三大供电片区。规划中后期遵义电网形成以鸭溪、遵义东、深溪为中心的 500kV 三角

形双环网,向北延伸至遵义北变;向南通过深溪~福泉~醒狮~贵阳~息烽~深溪线路与中部电网联系形成五角环网。加快 220 千伏供电网络的延伸和扩大。规划近期,鸭溪变主供遵义市中心环网和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形成鸭溪~乐理~海龙~遵义~南白~鸭溪的骨干环网,向西通过双回线路供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遵义东变主供遵义东部、北部和东北部电网,供区形成遵义东~礼仪~新蒲~遵义东和遵义东~绥阳~凤冈~遵义东的骨干环网。各变电站均实现双回线路供电,供电可靠性得到较大提高。规划期末,随着忠深变的建成,原有骨架网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并增加了以遵义北变为中心,形成龙泉变~遵义北变~务川变~上坝变骨干网。变电站规划规划目标年 2030 年,全市共规划设置 500 千伏变电站 4 座,其中扩建 1 座(鸭溪变),新建 3 座(遵义东变、遵义北变和深溪变);220 千伏变电站 19 座,其中扩建 5 座,新建 14 座。变电站建设应朝大容量,少占地方向发展。电力通道规划对于穿过建设密度较大地块的电力架空线有条件情况下尽量予以埋地敷设。统一规划高压走廊,尽量使电力架空线的走向不影响都市景观要求。(七)通信工程规划规划目标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加强改造和完善、发展电信网。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的电信网络。完善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提高网络的业务能力。瞄准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向宽带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建设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个人化、移动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固定通信工程规划预测规划目标年,中心城市电话普及率 50%,固定电话用户数达 112 万;中心城区电话普及率 60%,固定电话用户数达 96 万。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规划原则进行局(所)规划。中心城区规划新建 6 处综合通信局所,每处占地面积 5000 平方米。移动通信工程规划预测规划目标年移动用户普及率 85%,中心城市用户数为 190 万用户;中心城区用户数为 136 万用户。广播电视工程规划建设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以满足遵义市未来发展对信息的需要。中心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容量为 64 万户,中心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容量为 45.7 万户。邮政设施规划完善物流型重大邮政设施建设,并按普遍服务要求配置邮政局、所。邮政局所按邮政支局和邮政所级别设置,根据规划管理单元人口密度确定邮政所服务半径,每个邮政所的建筑面积约 300 平方米,可附设于建筑物内。同时在居民集中点、商业区增设邮政代办点。规划在火车站附近设一处大型邮政处理中心,用地面积 21400

平方米。第十七章城乡综合防灾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一)总体防护规划目标和原则综合防灾规划应满足抗灾设防标准的要求,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安全。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规划原则:(1)城市综合防灾应多种灾害统筹协调。(2)综合防灾规划应满足抗灾设防标准的要求,在设定的灾害强度内发生灾害,能够确保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综合防灾规划应贯彻平时、灾时、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各单灾种的应急措施设施。(4)针对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多种灾害并发与连发性、危害性与难预测性,采取相应的有效防灾减灾对策。(5)规划要具有可预见性、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6)规划既要考虑工程性、非工程性对策,又要考虑灾前防灾、灾时与灾后减灾措施。总体防护要求 (1)控制中心城区特别是中心地区的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加强对危险品源科研、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在治理现有危险源的同时,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对于现状无法满足安全规范要求以及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对于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高风险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审慎建设、严格管理。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为市民提供方便、及时和高质量的疾病预防、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保护森林生态安全。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7)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提高战时防空抗毁能力,保存战争潜力。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9)加强环境监管,建立环境应急系统,尤其应落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 (10)加强乡村地区基本抗灾减灾系统的健全和覆盖,提高乡村地区对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处理能力。(二)防洪规划规划原则(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防洪规划要服

从流域综合治理,遵循上蓄、中治、下泄的原则。(2)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协调原则。(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统筹安排,分区建设原则。(5)工程性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性防洪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目标(1)建立完善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水安全标准,实现人水和谐。(2)完善水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城市防洪现代化建设。城市防洪标准(1)遵义市中心城区按防洪重现期为 100 年一遇设防。(2)县城及其他城市按 20-50 年一遇设防。(3)重点城镇及一般城镇按 10 年一遇设防。防洪体系规划遵义市城区湘江治理工程是遵义市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海龙水库及南郊水库扩建工程一并构成完整的遵义市城市防洪体系,使遵义市城区河段能够抵御 100 年一遇洪水的侵袭。湘江、洛江、喇叭河、高坪河、高桥河、干溪河、舟水河、虾子河采用 100 年一遇洪水标准。除工程性措施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性措施,健全防洪体系。山洪防治措施遵义市山体较多,山洪防治非常重要,规划采取拦蓄、导洪、水土涵养等措施,加大防御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三)抗震防灾规划规划原则抗震防灾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城市的抗震防灾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规划目标(1)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2)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3)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设防标准遵义市属地震烈度小于 6 度区,因此,一般工程可不设防,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工程按 6 度进行设防。避难疏散场地建设标准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 1 平方米,但起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 0.2 平方米。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 2 平方米。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 500 米,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服务半径宜为 2-3 公里。避难疏散通道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内外的疏散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 4 米,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内外的疏散主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 7 米。与城市出入口、中心避难场所、市政府抗震就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道不宜低于 15 米。避震疏散主通道两侧的建筑应能保证通道的安全畅通。(四)消防规划规划原则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提高城市综合消防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火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