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79dc886bd97f192379e901

的自由受文明和正义要求的限制。显然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不是一个合格的文明人。凯瑟琳有过短暂的文明但最终逃离了文明的限制。她认为她失去的远远比所得要多得多。希斯克利夫一直是文明社会的弃婴。他的不修边幅表现他对文明的不满。虽然文明社会已经预示他们爱情道路的灰暗。但他们依然爱的义无反顾。他们越爱彼此,也就越恨彼此;恨对方,也恨自己。恨最后驱使他们走向死亡因为他们在现实中看不到幸福的希望。

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爱情痛苦又迷恋、残酷却执着,让人啧啧称叹。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在《英国小说引论》中评论说:“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小说,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在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社会享有资本主义的繁荣,大多数人是被训练成合格的公民。因为理性过度发展,人类逐步无视自己的情感。艾米丽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对社会生活和爱做了一个鲜明对比以此来表达她对现实的观点。我们生活中优雅、名望和财富是极具吸引力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它们,但是如果人在这种肤浅的追求中本性扭曲就不能保证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艾米丽的《呼啸山庄》是一部独特的小说。尽管它曾因当时的评论家而一时暗淡失色,但它仍极具指导心理批评的价值。艾米丽通过《呼啸山庄》表明她对幸福与文明的独特见解。她认为在文明的限制下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也让人看到了幸福和文明、个体及团体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平衡了,人们才可以享有幸福。

参考文献

[1] [2] [5] [15] [16]弗洛伊德.《自我和本我》[M].林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97,203,7.

[15] [16] Freud, Sigmund. The Ego and the Id.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50 ,71.

[3] 刘捷.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3.

[12] [14] [19]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龙超.从弗洛伊德解读《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J]. 青春岁月 ,2013(15),41-44.

[6] 李永兰.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性的双重人格〔J〕.长城,2011(2):64-65

[7]孙靖.人伦扭曲的双重悲剧:以凯瑟琳为中心〔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96-103

[8] [13]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M].杨韶钢译.华夏出版社1999.12,25,29-30,

[9] Freud, Sigmun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M].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61:25.

[10] [11] [1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张玲、张扬译.重庆出版社(2008) [17] [18] [20]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 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2003:63,64,92.

[21]杨亚萍.论《呼啸山庄》的悲剧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