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呼啸山庄》的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79dc886bd97f192379e901

伊德通过生物学应用建立他的理论。

他认为生命本能是生命物质的结合。保守性本能通向死亡道路迂回曲折。[15]生命本能或者性本能不仅仅目标抑制、自我升华也是自我保存的本能。前面部分是本我,后一部分则属于自我。因为自我屈服于本能,性本能具有爱独特的意义。和爱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追求幸福。弗洛伊德说生命本能(性本能)是生命的开始。就像本我他遵循快乐原则。它具有建造和追求幸福的力量。

死亡本能(死欲)也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在20世纪初施皮尔莱恩、威廉·斯泰克尔进入心理学领域。在1912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到把性本能的施虐部分看作是“破坏性的”。但是,死亡本能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得到肯定的定义。弗洛伊德提出假设有一类本能存在人类心灵不易被察觉。死亡本能被压抑在无机物质生活。它的人物就是使有机体回到无机状态。弗洛伊德进一步探讨认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是没有自己固定的形式,他们是一种混合,分不开的。对于两种本能的融合可能就是快乐原则。因为快乐原则是本我的指南和生命本能。他们的生命目标是获得快乐及避免痛苦;而获得幸福失败。最初的不满就会促使死亡本能对不满的反抗。快乐原则使两种本能结合。这种结合对其他生命本能也有很多益处。但是一旦结合破裂死亡本能就会朝各个方向破坏。

虽然两种本能有可能被结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因此弗洛伊德提出爱作为生的代表,恨代表着死亡本能。爱和恨是两类极限性的本能。[16]然而爱情总是伴随着恨,由爱生恨,由恨成爱。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相爱,然而背叛爱情盲目的选择让他们由爱生恨。他们的爱是处于本我的快乐原则,不满度增强,恨驱使他们报复他人。他们的恨直接指向死亡本能,也是导致他人和自我的毁灭。

(一)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

正如上面提到的:“生命本能(性爱)是起源于希腊神话。他的目的就是使生活物质为一体,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弗洛伊德说,生命本能(性爱)包含三种本能,除了性本能外还有目标抑制,升华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爱具有生命建设的力量可以代表生命本能。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强大到令人难以忘怀。爱约束他们的生活。

初到呼啸山庄凯瑟琳对肮脏又黑黢黢的希斯克利夫像他哥哥一样是不接受的。然而不知何时,他们越来越亲密。对凯瑟琳最大的惩罚就是将他和希斯克利夫分开。

解脱束缚,做自己,追求野生、野蛮的快乐是他们共同的追求。这是他们爱情的种子。当然最重要的是治愈逃避哥哥辛德雷的残酷和暴力、躲避约瑟夫宗教教育最求荒野亲近自然的自由让他们紧紧地走在一起。在他们的童年,只有荒野,风和彼此,没有其他人。

因为共有的追求,相同的遭遇使他们彼此珍惜甚过自己。他们都愿意为了对方的快乐牺牲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然而初次误访画眉山庄改变了凯瑟琳对外在世界的价值观。也逐渐拉开她和希斯克利夫的距离。为了提高希斯克利夫的社会地位和逃脱辛德雷的残酷压迫。她甚至同意埃德加林惇的求婚和限制自身的感受。她向耐莉坦诚她喜欢埃德加是因为他有钱帅气,同时她也意识到她的灵魂是错的。她深深爱着的是希斯克利夫。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17]她向耐莉宣称:

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 而他还留下来, 我就能继续活下去。 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 而他却被消灭了。

这个世界对我将成为一个极为陌生的世界。

我就像不是它的一部分。 我对林惇的爱就像是树上的叶子:

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树木变化的时候,时光会改变叶子。 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底下恒久不变的岩石。[18]

经典的爱情宣言满满的都是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她把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比作岩石,用不可变。失去爱,她就会陷入沉默。没有希斯克利夫的三年她仿佛失去了生命不在是她自己。希斯克利夫归来后她又活了。她还是原来的她。

然而,与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爱相比,凯瑟琳的爱显得那么浅显。凯瑟琳是希斯克利夫的全部。凯瑟琳的改变也在促使着希斯克利夫改变。画眉山庄后凯瑟琳被埃德加的外在物质吸引,花更多的时间在埃德加身上。希斯克利夫一方面保持沉默。一方面又在墙上的做标记一次来博得凯瑟琳的注意。凯瑟琳的变化使得希斯克利夫对他们的爱逐渐失去信心。当他听到凯瑟琳对耐莉的内心解刨时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他清楚知道凯瑟琳的变化,爱不能拥有她所以他离开决心获得财富来获取凯瑟琳的爱。他准备三年回来后寻求报复那些敌人。然而,凯瑟琳去世前他死死地抑

制自己对林惇的仇恨因为凯瑟琳重视林惇的存在。他对耐莉说:“只要她还要他作伴,我就绝不会把他从她身边赶走。她对他的关心一旦停止,我就会挖他的心,喝他的血??不到那是,我宁可寸磔而死,也不会碰他一根头发!” [19]如果希斯克利夫失去凯瑟琳的爱那么生活将是地狱。埃德加对凯瑟琳的爱不可同日而语。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几乎发疯,不分昼夜地寻找凯瑟琳。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思恋入魔不吃不喝。他的爱太厚重无法承受分离。他死后魂魄与凯瑟琳一起回到最初的荒野。

可以说他们的爱是自发的,他们在一起是幸福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生命本能和爱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它代表着生命的开始。因为爱他们是一个整体;没有爱,他们是去了自我。这是爱赋予他们生命的意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爱会生恨。就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恨。 (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死的本能

死亡本能和性欲一样也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它是指生命的状态,产生无机物质生活。它是不可感知造成的毁灭性的结果。此外,我们找不到死亡本能的代表,弗洛伊德之所以选择恨作为死亡本能的代表。是因为恨和爱是对立面,恨是由爱引起的毁灭性的力量。从艾米丽勃朗特的传记中我们可以见证亲人的死亡极大地影响了她。死亡永远是她的小说和诗歌的核心。恨是爱的魔力是她对爱情的理解。这种魔力足可以使一个人重生或者毁灭。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由爱生恨,社会的现实和他们彼此间折磨的爱使恨囚禁积累在一起。恨到毁灭,死亡成了生命的最终目标。

凯瑟琳总是反反复复地说她和希斯克利夫的灵魂是一样的,她喜欢希斯克利夫。在她的童年,她讨厌那些约束她和希斯克利夫的人。在维多利亚时代,人被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其价值和存在的方式。凯瑟琳属于中产阶级,而希斯克利夫是属于工人阶级的最底层。凯瑟琳有多爱希斯克利夫就有多恨那些像对待畜生一样对待希斯克利夫,恨使她和希斯克利夫反抗确实徒劳的。为了改变希斯克利夫的困境选择嫁给埃德加却导致自己陷入另一个社会陷阱也是去了自己爱的人。三年中她虚弱、没有意识。经常回忆呼啸山庄和那片荒原。她向耐莉承认整个她生命的最后七年是个空白。然而无论她多么苦恼她始终无法摆脱林惇夫人这个身份(当时的法律不允许),她讨厌埃德不懂自己。也无法摆脱希斯克利夫残忍责备。她无法释放自己。因此,她向两个伤了她的心的人复仇:“??如果我不能保留希斯克利夫做我的朋友,如果埃德加卑鄙而妒忌,我就要断肠心碎,好让他们也断肠心碎。”[20]她让自己生病一次来折磨埃德加和希斯克利夫。然而这样做只会让她自己承受更多。她痛恨自己

的改变和选择。死后她拒绝一切和这个她痛恨的社会的联系。死亡是她唯一的释放也是她追求自由的唯一途径。

受凯瑟琳的影响。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亦步亦趋。以凯瑟琳的价值观为价值观。当凯瑟琳被埃德加的财富和优雅吸引后。他在三年后成为另一个更优雅富有的埃德加林惇。但是他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绅士的能力。而是为了向曾经贬低轻视他的人复仇。并把他们曾经怎样对待自己加注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当他发现哈顿和小凯蒂之间的爱情时却懒得去做无谓的破坏。他发现费尽心思实现复仇后的他虽已成为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的主人,内心却丝毫没有欢喜之情,他在复仇路上的畅通无阻并未拉近他与凯瑟琳之间的距离,他想起昔日的过往。[21]他对日常生活提不起任何兴趣,甚至不吃不喝。希斯克利夫最后的生活明显体现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恨通向死亡本能,因为恨具有毁灭的能力,甚至可以自我毁灭。他的恨来自于他生活的环境、辛德雷的苛刻对待以及凯瑟琳的背叛。这些恨成为他通向幸福的绊脚石。当这些恨不存在时,他会发现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了意义。发现死亡是自己最好的解脱。

结论

呼啸山庄异乎寻常的爱恨情节和桀骜不驯的人物形象一直给人以神秘感。艾米丽勃朗特笔下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源于他们的分离。他们口口声声说爱彼此胜过爱自己。然而他们没有找到自我,他们的个性注定了他们悲剧性的命运。受现实禁锢被迫寻求自我毁灭来解放。呼啸山庄中有很多微妙的心理描写以及他们对内心爱情的独白相当地耐人寻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悲剧。佛洛依德很有见地的分析性格和文明的关系。人格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反映的是人内心世界,自我代表外部世界,超我则可以等同于文明。总之,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社会中压抑是无法过着幸福的生活的。希斯克利夫人格主要是本我,他一生不遗余力的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他童年时,他因为可以和凯瑟琳一起而忽略了外来苦难。成年后。因为凯瑟琳的死无法理智的思考而产生的苦恼。而凯瑟琳总是在自我和超我中失去平衡,最终剥夺了她的生命。另外与文明的关系也是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文明与个体及他们生活目的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文明提供个人幸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的条条框框又限制幸福的可能性。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