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627928915f804d2b16c1a4

合归纳如下:

各种致病因素一方面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出现高脂血症(TG、TC、LDL、apoB的升高与HDL的降低),为AS的发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另一 方面,损伤的血管内膜使通透性升高或内皮细胞损伤、凋亡、坏死、脱落等有利于脂质渗入内膜下,为AS的发生确立了结构基础。此外,损伤的内皮可分泌生长因子,并能刺激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产生释放相应的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使渗入内膜下的脂蛋白发生氧化修饰形成ox-LDL 及ox-LP(α)等。在ox-LDL等因子的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在相应受体的介导作用下,吞噬已经氧化修饰的脂蛋白,分别形成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从而导致动脉内膜的脂纹和纤维斑块的出现。当泡沫细胞大量坏死、崩解后,可促进粥样斑块形成并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使中膜和外膜亦发生相应改变。由ox-LDL及氧自由基等还可诱导细胞凋亡,如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均可发生凋亡,而且在AS的全过程中均发生作用。

二、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一)基本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形成。好发于大动脉(主动脉)和中动脉(冠状动脉、大脑中动脉等),根据粥样斑块形成的过程大致可分如下几个阶段:

1.脂纹 脂纹(fatty streak)是AS的早期病变。随着内膜下脂质沉积,单核吞噬细胞和中膜增生的SMC迁入内膜并吞噬已氧化修饰的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肉眼观,泡沫细胞(foam cell)在内膜下大量聚集,在动脉内膜表面可见长约1~5cm、宽约1~2mm不等的微隆起、黄色的条纹。镜下观,病灶处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泡沫细胞呈圆形或梭形,体积较大,表面可有突起,胞质内有大量大小不一的脂质空泡。此外还可见较多的基质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脂纹在儿童期即可发生,是一种可逆性改变。

13

2.纤维斑块 当早期的脂纹未能消除,进一步发展成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肉眼观,初为灰黄色斑块,突出于内膜表面,后随着表面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性而转为瓷白色。镜下观,表层是一 层纤维帽,由大量胶原纤维、SMC、蛋白聚糖及弹性纤维构成,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其下方为不等量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脂质及炎症细胞等。

3.粥样斑块 病变晚期,泡沫细胞在ox-LDL的作用下发生坏死,释放脂质形成脂质池,逐步演变成为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肉眼观,内膜表面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可压迫中膜使该处变薄,切面可见纤维帽深部有大量黄色粥样物质。镜下观,纤维帽深部为染色呈粉红色无定形物质,其内含大量细胞外脂质、坏死物及胆固醇结晶(H-E染色切片中呈针状空隙),并可见钙盐沉积。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变薄处的中膜SMC受压萎缩。外膜见新生毛细血管、结缔组织增生及炎细胞浸润。

14

4.复合性病变 复合性病变(complicated lesion)即粥样斑块的继发改变。

⑴斑块内出血:指斑块内新生的血管破裂或斑块内腔隙样破裂,形成斑块内血肿,斑块突然肿大,堵塞管腔,引起供血中断,其后血肿可机化。

⑵斑块破裂:纤维帽外周破裂,粥样物质进入血液,可造成血管栓塞。在斑块处则形成粥瘤性溃疡。

⑶附壁血栓形成:由于内皮损伤或粥瘤性溃疡而使胶原纤维暴露易于血栓形成,可造成管腔堵塞或脱落造成栓塞,也可机化再通。

⑷钙化:管壁结构、血流状态和血流速度等发生变化,有利于钙盐沉积于纤维帽或斑块内,使血管壁变硬、变脆。

⑸动脉瘤形成:在变薄的中膜处,由于血管内压力的作用,管壁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aneurysm)。可破裂造成大出血。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左前降支,其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特点是斑块呈多节段性,可融合,位于血管的心侧壁,病变处内膜呈新月形增厚,管腔偏心性狭窄。按狭窄程度分为4级:I级≤25%;II级26%~50%;III级51%~75%;IV级>76%。目前认为,当冠状动脉狭窄>50%(即III级或以上),有临床症状,或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或病理学检查显示有心肌缺血者,才属于CHD。引起心肌缺血的直接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管腔狭窄(>50%);或伴有复合病变、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狭窄加剧,供血中断。其他如心动过速、饱餐后等也可引起已有病

15

变的冠状动脉供血下降。另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心肌肥大等增加心肌的负荷,耗氧剧增,而原有病变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导致心肌缺血。

CHD临床类型有四种:

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AP)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 剧增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CHD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典型临床表现是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的压榨感或紧缩感,常放射至左肩、左臂,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冠脉扩张剂(硝酸酯制剂)可缓解临床症状。

心绞痛的发生除了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基础外,常有明显的诱因,如劳累、情绪激动、紧张、暴食、寒冷等。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无氧代谢的中间产物(如乳酸、缓激肽)增加,刺激心内交感神经末梢,经传 入神经传至大脑而产生痛觉。而放射痛的发生目前认为可能是相应皮肤区域与内脏有共同的传 入神经。心绞痛主要有3种类型:

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此类心绞痛每次发作的性质、强度、部位、次数、诱因等较恒定,一般1~3个月内无明显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75%。

⑵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一般由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转化而来。其发作的频率、性质、时限、程度、诱因等在3个月内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常伴有复合性病变(如血栓形成)或动脉痉挛。

⑶自发型变异性心绞痛:亦称为Prinzmetal变异心绞痛。多无明显诱因,可在休息或梦醒时发作,发作时心电图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血管造影发现,此类心绞痛发作时,靠近斑块处的动脉常发生痉挛。有时亦可仅由动脉痉挛引起。

临床上,对心绞痛患者一 方面帮助稳定情绪,消除诱因,缓解疼痛。另一方面指导病人进行系统检查(如心电图)与治疗,学会自我预防及保健,加强身心护理,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2.心肌梗死(myocardid infarction, MI) 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