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当代文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2928d233d4b14e852468a7

中国当代文学(上) 主讲人:赵志敏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 ?二、当代文学的学科生成 ?三、当代文学的学科特征

?四、“重写文学史”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五、当代文学的分期 ?六、安排及要求 ?七、作业及参考书目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

?一般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 。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生成

?与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有关。具体来说,是由于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巨大的历史转型。 ? 三个概念:“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1、 “新文学”

?(1)最初的含义:

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时期区分;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时的“新文学”的概念,是与“旧文学”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传统文学的彻底断裂,呈现的是启蒙的意义与姿态,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代表性的研究著作: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2)第二个十年:

?文学创作上:三足鼎立——“左翼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海派文学 。“左翼文学”显然逐渐占据了上风。

?写史的高潮时期 :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年,第一本专论新文学运动的文学史) 王丰园《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 吴文祺《新文学概要》 ………

?和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相比,政治因素对文学的公开/明目张胆的介入使“新文学”的内涵

发生了明显的变异,文学开始受到明显的政治文化的制约。 政治文化及其特征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美】加布里埃尔 ?政治文化的特征:

1、它专门指向一个民族的群体政治心态,或该民族在政治方面的主观取向; 2、它强调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运动对群众政治心态型式的影响; 3、它注重群体政治心态对于群体政治行为的制约作用。 ?——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3)四十年代:第三个十年 (“新文学”内涵“窄化” )

背景: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三十年代国共两党不可调和的对立得以暂时的缓和; ?文学活动表现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国统区、解放区、孤岛地区、沦陷区; 文学事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延安文艺座谈会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伴随着政治领域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的拥有:“中国共产党以暴力的形式摧毁

旧的国家机器的时候……它的精神和道德的力量获得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孟繁华 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 “文学”的转折:

1948-1949年间在香港以《大众文艺丛刊》为阵地展开的批判运动。

?对胡风的批判;

?对作家的“类型”划分:革命作家、中间派(民主主义)作家、反动作家。

2、“现代文学”

?(1)经典定义: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初始含义:

?50年代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是新政权成立后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重新命名。 ?事后的一种概括与追述,集中体现了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干预与影响。 (3)学科建设: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1951年):现代文学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被提出。 ★ “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学在被纳入特定政治场域、被注入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的结果。 3、“当代文学”

?(1)附着于现代文学之后,后逐渐独立。 ?(2)内容与风格具有意识形态的预先设定性: ?内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艺术形式:民族化、大众化;

?创作主体:来自解放区的工农兵作家,作家出现了整体性的更迭。 三、当代文学的学科特征

?1、开放性:只有上限,没有下限; ?2、不稳定性:

?(1)近距离关照的局限性;

?(2)新材料的不断被挖掘与发现; ?(3)新方法(研究视点)的渐次介入。 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 ?1、“当代文学不宜写史”(1985): ?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施蛰存《关于“当代文学史”》

?观点:“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因为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施蛰存)。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出处:

?1985年 北京万寿寺会议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目的:“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

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3、“重写文学史”

?1988年《上海文论》开设的同名专栏,从1988.7第4期至1989年第6期结束,共发表探讨文章40余篇。

?主持人:陈思和、王晓明 ?原因:

?对既定的僵化研究模式的寻求突破;

?一代知识分子借助文学研究来表达其人文理念和社会关怀,并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进行介入和参与的愿望与努力。

?“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并不是随意想像的结果,近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确实走到了这一步。……这在当时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实际上却标志了一场重要的学术革命。”——陈思和

?“?重写文学史?专栏的筹划和出台,并不是出于编辑部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某个人灵感和机智的产物。它出台的基本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然要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逻辑必然。”——毛时安

?宗旨:

希望能通过“重新研究、评估中国新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现象”,“刺激文学批评气氛的活跃,冲击那些似乎已成定论的文学史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起人们重新思考昨天的兴趣和热情”。 ?两种方式:

?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但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要求是通过讲一个作品来讲一个比较大的文学史问题;

?对整个的文学史的纵观的分析。

?意义与局限:

?“重写文学史”以“纯文学”作为旗帜,恢复了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必要的文学史地位,颠覆了以往僵化的文学史观念;

?同样以政治正确性作为单纯的评价标准,以对“政治”距离的测量来确定文学史地位的高低,并且同样以政治性的评价代替了文学性的评价,以致形成了新的“空白论”。 五、当代文学的分期方法 ?1、三分法:

?(1)1949-1966 十七年文学 ?(2)1966-1976 文革文学 ?(3)1976- 新时期文学

?2、三分法(陈思和)

?(1)1949-1978 以工农兵文学为主潮

?(2)1978-1989 逐渐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寻求文学自身发展 ?(3)90年代至今 无名化阶段 ?3、四分法: ?(1)1949-1966 ?(2)1966-1976 ?(3)1976-1989 ?(4)90年代至今 ?4、五分法: ?(1)1949-1962 ?(2)1962-1971 ?(3)1971-1978 ?(4)1978-1989 ?(5)1989-2000

(董健 丁帆 王彬彬 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六、要求及安排

?1、本学期内容为“50-70年代文学”(1949-1976);

?2、掌握文学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及作家; ?3、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 ?4、认真完成作业。

七、本章课后作业及参考书目

?作业:

当代文学的学科生成及特点。 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董健 丁帆 王彬彬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 程光炜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重返八十年代》,洪子诚等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杨庆祥等 著,2009年版; ?《七十年代》北岛 李陀 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涂光群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十七年”文学思潮

?第一节 当代文学的开端与准备(第一、二次文代会)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文艺论争与批判

?第三节 “百花文学”与文艺界的“反右”扩大化 ?第四节 “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当代文学的开端与准备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地点 ?2、内容 ?3、意义

?二、第二次文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