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e71ebd65ce0508763213ad

构,省里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各市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部,每个县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社区康复站和家庭训练点等康复实践场所,全面推进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这样,我国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各部门互相配合的支持残疾人事业的组织体系。

当然,具有很重要地位的还有非营利的残疾人服务组织的发展,例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其宗旨是以社区化服务为主导模式,推进智障人士平等参与社区建设。这几年民间的残疾人服务组织主要有四种形式:其一,由残疾人家庭亲友会式的互助性服务组织,例如,杭州的仁爱托管中心;其二,由社会精英和爱心人士创立的公益性服务组织,例如,“中国慧灵”等草根性的组织;其三,经由政府公共服务倡导而成立的非政府服务组织,例如,深圳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等;其四,政府民政系统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当然,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还有由海外大型非政府组织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就必须大力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1、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还处于由“准专业和经验化”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在中国康复中心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部,在上海和广东等社会工作的“先发”省(市)有一些残疾人社会工作之外,大部分残疾人服务中还基本上没有导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与残疾人群体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相比,无论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数量都是严重不足。

第一,我国残疾人人口基数大且种类繁多,对专业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旺盛。根据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残疾人种类的多样化,对残疾人服务“精细化”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残疾人服务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迫切要提升基层社区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农村残疾人和城市残疾人在获得社会支持及各种生活、医疗条件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例如,从特殊学校(班)的情况来分析,城市社区残

5

疾人距离特殊学校(班)的平均距离是4.28公里,而农村社区的残疾人距离特殊学校(班)的平均距离为4.93公里,再加上农村道路和交通水平相对较低,这说明农村社区残疾儿童青少年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比城市社区的儿童青少年要低。改变这种城乡不平衡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机制创新,整合社区不同的“资产”来达成最具“适切性”的社区服务,使得残疾人的服务不仅注重“量”的区分,更加重视“质”的均等性。

第三,残疾人的服务需要和实际服务供给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提升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在残疾人需求服务的四大内容中,排第一位的是医疗服务的需求,高达72.78%,但是实际满足的却只占到35.61%;排第二位的是救助和扶持需要,有67.68%,但实际满足的只占12.53%;排第三位的是康复训练的需求,占27.69%,但实际满足的只占8.45%;排第四位的是辅助器具需要,占38.56%,但实际满足的只有7.31%。①很明显,残疾人的服务需要还远远没有达到有效供给性满足,有效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元资源是关键,这就要加大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第四,我国残疾人事业迅猛发展,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7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指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构建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2011年1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社会工作人才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上海、广东等地的“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创新,成功地解决了残疾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瓶颈”-----服务组织的发育和人才队伍的培育。推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组织行动上都达成了高度一致,不仅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而且还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保障。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国际发展趋势

“对残疾人的有效服务需要三种不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的品质:(1)知识┅┅。(2)有效地实务技能┅┅。(3)自我意识和对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刻板印象、偏见以及对案主的可能影响的深刻洞察力。理想的实务必须包括以上所有三个品质。”①国际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医学模式”向

以上两组数据请参见陈漭,“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问题和政策选择”,载《中国残疾人研究(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

Juliet Rothman,残疾人社会工作,翻译:曾守锤、张坤,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2页。

6

“社会模式”的转变。近20多年来联合国一直倡导这种模式的转型,其基本发展趋势有二:

第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的转型。迈克尔.奥利弗曾向人们警告:“完全与理论知识无缘的实践经验尽管在维修汽车时管用,但在社会工作中却是十分危险的”②。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和自我洞察力相结合,并且理论知识恰恰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①在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上,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个人责任理论的前提隐含了“正常人”和“残疾人”的对立,一个人患有残疾只能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剧;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无论先天性残疾或后天性残疾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近亲结婚而生出弱智儿,表面上是先天性的,实际上是父母优生优育知识的缺乏,也是社会性因素造成的。②在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的转变。标签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强调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强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并直接导致弱势群体逐渐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社会照顾理论则强调人际之间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关键要寻找“不正常”群体或行为在“当下生活情境”中的合理性,防止出现价值观的“侵入”现象,注重服务对象自我潜能激发,其在文化价值层面坚持多元化。

第二,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方法具体实务干预和服务的手段,毫无疑问,必须以理论为奠基石。①残疾人社会工作在干预的目标分析上正在实现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的转变。供养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残疾人的生存“首位权”出发的,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国内对残疾人社会救助主要注重最低生活保障就是“供养理论”的实践样本。回归社会理论是“去机构化”运动的代表性理论,强调专业工作者和残疾人服务对象的互动,强调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要增加服务对象的“能力”并赋予独立生活的能力,残疾人群体是富有“生产力”,更多关注于残疾群体的社会融入和社会责任等。回归社会理论和增能赋权理论在理论层面是相通的。②在直接介入模式分析上,由单一的个案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个案模式比较注重个体和家庭关系的介入,在实务干预上比较注重“专家权威”;而综合服务模式则更多从社会系统角度来反思对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更能坚持“整合资源提

转引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7

供有效差异性服务”的原则,这是社区康复理念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国际性的发展趋势,中国残疾人事业要积极发展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把本土化和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要确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多元中心治理机制下的新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首先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组织(包括社会性企业等),还要有市场企业等;其次要实现资源的多元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社会组织发挥辅助性作用,从各自的优势出发来拓展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资源”的理解上不仅指人力、财力、物力,还要有“社会资本”。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中,要正确处理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残疾的服务对象、残疾人社会工作等多元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法律地位和法律框架。在不断健全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体系过程中,还要在法律框架中赋予民间残疾人服务组织以合乎其社会身份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对民间“草根性”的组织身份的法律确认。当然,这实际上还牵涉到法律和社会政策的配套,例如,国家税收政策对民间捐助的优惠的法律规定和民间组织的社会募捐的法律规定等等。

第三,要实现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机制的创新,构建网格化的服务模式。残疾人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网格化的服务模式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形成“多级”的网络服务体系。当然,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的社区服务是重点工作,要把残疾人社会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打造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层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的残疾人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要加强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公共产品之一,政府和市场都有“失灵”的现象,政府要给予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下“强势政府”的局面,社会组织的发育是必由之路。同时,社会组织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拓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人才高地”的竞争是不可避免。对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坚持“外引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提升职业化水平;对于志愿者要加强“奉献”和“激励”的统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