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系统报纸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共产党系统报纸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c236e80c22590102029deb

《抗日战讯》是中共闽西南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的方方,于民国25年(1936年)创办的。从收集到的1937年1月10日出版的第6期看,报头横刻“抗日战讯”4个大字,上有战士持枪的图案,下署“闽西南抗日战讯社编”,16开,油印。报耳发社论《春耕与抗日》。文中说:国民党不打日本鬼子,却在苏区搞“移民并村”,残害老百姓。我们现在提出四点:第一,反对移民,大家回家耕田;第二,取消变相收租的土地税,发动群众多开荒田;第三,有钱的人出种子、肥料、耕牛,给穷人耕田;第四,严防汉奸帮日本鬼偷运粮食出国。报上设有“大事汇述”栏,报道国内外大事,还登文艺作品。“西安事变”发生后,方方从汕头出版的《星华日报》上得知这消息,给《抗日战讯》编了一期特刊。 40.前 哨

曾在漳州中学任教的马海髯,20世纪80年代初写的《漳州地下活动情况》回忆录中谈到,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共漳州工委、闽粤边区特委一度与中央失去联系,特委派他到厦门,设法和中央联系。马海髯到厦门后,从漳州调去几个党员,有彭冲、张平海、王达江等,成立一个特别支部。特委还拨款给他们,创办小报《前哨》,宣传中央的抗日主张。报纸只出1期,漳州的党组织就被破坏,他也被捕。1993年10月2日,彭冲回忆说,马海髯确是他年青时的同学,张平海、王达江也是。当时,在厦门确实办过几份报纸,但情况多变,报名常换,年深日久,记不清了。《前哨》报名较可靠。

福建省档案馆藏有1936年6月25日出版的《前哨》周刊第1期,16开,4版,铅印。编辑兼发行署“前哨社”。左上角标明:每期售洋一分,每月四期四分,全年四角五分,另加邮费,各大书店均有代售。通讯处为英文:MINILAP.O.BOX1132。这期《前哨》刊登辛子、郭介、非青写的短评4篇:《开展抗日的联合战线》、《从“通电战”到实际行动》、《邹海滨在国外谈话》、《法国不参加世界运动会》,都是根据抗日形势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而写的。此外,有吴梓文写的闽西通讯,说“蒋家军从江西开到福建,利用抗日动员群众开公路、修机场;可是要进攻当地红军,群众不听话,蒋家军很烦恼??”。还刊有《东北抗日联军组织经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对时局宣言》、《缅甸华侨救亡联合会宣言》等。省档案馆保存的《前哨》周报,是否是马海髯等创办的《前哨》报,待考。 41.抗战情报 前哨报

《抗战情报》是在“漳浦事件”后《工农报》被迫停办的情况下,由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政治部创办的。民国26年(1937年)7月16日,国民党顽固派破坏与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红军游击队签订的合作抗日协定,将集中在漳浦县城的近千名游击队战士以“点名发饷”的欺骗手段予以缴械,制造了“漳浦事件”。以后,深夜突围的百多名游击队员在卢胜和边区特委领导下重建红三团,10月间,改称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决定出版《抗战情报》,卢叨等参加筹办,8开2版。卢叨不仅动笔写稿,而且负责刻钢板、油印。中共漳州县委负责人朱曼平也积极写稿,他的妻子林素兰帮助油印、包装、分发。

收集到的第13期《抗战情报》,第一版有评论《反对亡国内战》,文中突出几个大字:“重掀内战削弱抗日力量就是汉奸”。第二版横眉题“遗憾!遗憾”,双行竖题《保安队制造内战 疯狂进攻义勇军》。报纸在第一版还刊载《敌军在南京大肆屠杀》等消息。第16期报道闽南红军(即抗日义勇军)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一营。同时发表文章祝贺,并提出希望。这份报纸办了约半年,终刊日期不详。

据卢叨1993年回忆,《抗战情报》停办不久,闽南党组织又办起《前哨报》。报头《前哨报》3字是卢叨所写的,创刊日期记不清了。收集到的第13期是1938年5月28日出的,竖刻的报头下注明“漳州前哨报社出版”,是在漳浦车本一带游击根据地出的。8开,油印。头题右上前方有一条大眉题:“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半版发的是中共漳州县委负责人朱曼平用“道友”笔名写的《关于厦门失守的话》,批评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把存在商会里的2000多枝枪不肯发给民众,而归为日寇所有,这是最令人痛惜的。”文中对国民党七十五师参谋长、副师长光荣负伤及厦门的保安队、常备队和许多民众表现出的抗日爱国热情表示敬意。最后提出要总结经验,立即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义勇军,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政府、军队、人民和各党派大团结,一致抗日;并立即颁布战时紧急法令,彻底肃清土匪,消灭日寇和汉奸亲日派。报纸也刊登国际消息,报道中国与苏联坚决反对意国法西斯强盗吞并阿比西尼亚。第二版报道爱国青年蔡国在漳浦组织抗日游击队。同时批评国民党云霄县县长、诏安西潭区长等,诬蔑共产党人是“土匪”,威胁群众“谁听共产党宣传抗日杀全家”,规劝这些

人要醒悟过来,捐弃前嫌成见,共同抗日。 42.前 驱

《前驱》是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后改省委)机关报,民国26年(1937年)11月15日创刊。 1938年初,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闽粤赣边区省委改为闽西南潮梅特委,《前驱》改为特委机关报,在龙岩县城大川印刷社铅印出版,并派人到广东省汕头市公开挂牌出版发行。国民党广东省第五区党务督导专员嘴上说“欢迎共产党到汕头来办报,合作抗日”,暗中却下令不准市内印刷厂给《前驱》印刷,否则,封厂和查办负责人。特委领导只好通过中共汕头市地下组织在郊区找印刷厂出报。该报主要宣传爱国抗日,针锋相对地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揭露其制造分裂、破坏抗日的罪行。特委书记方方常为报纸写社论和文章。如“漳浦事件”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泉州事件”,方方即以“记者智梨”之名,发表通讯《不幸事件》,并配发短评,进行揭露。他写的《闽西南共产党应该停止抗日的政治活动吗?》、《由“不服从命令”说到“视为土匪予以严办”》等文,戳穿敌人两面派阴谋嘴脸,教育干部群众,推动边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前驱》报在汕头沦陷时一度停刊,1939年2月1日复刊。国民党汕头市市党部书记竟要《前驱》报重新登记,并要社长钟骞交出潮梅特委和中共闽西南各县县委负责人名单。这一无理要求被拒绝,国民党市党部书记即声言“不予登记”。特委一面交涉,一面以半公开方式出版,发行数由2000份增至4000份。国民党政府又秘密下令禁止。在这种情况下,《前驱》报出至第4期被迫停刊。

收集到的《前驱》报有3种样式:32开书本式的;8开版的;16开多版的。社长钟骞,编辑兼发行姚克强(一说兆克强)。 43.火线报

《火线报》是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于民国26年(1937年)11月底创办的。后来,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和闽赣边境的汀瑞游击队等合编成立新四军二支队时,接办了这份报纸,作为二支队的机关报,由二支队政治部领导,日常工作由宣传科负责。早期的宣教科长是谢影冰,后期的宣教科长兼《火线报》主编是许彧青、谷力虹。

《火线报》随部队离开福建后,编辑人员想到二支队干部战士主要来自福建,因此注意报道有关福建的消息,甚至文字中还用闽西方言。如1938年12月10日第12期上的一首抗战歌谣,就用闽西山歌调编写,头两句是:“同胞们要认清,来唱个歌你听”。也是这期报纸,第二版头题登了一篇驳斥敌人造谣的文章,标题用反问式的句子:《新四军二支队死完了吗?》文章开头就说,闽西南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支队,是许多人都明白的事实。可是二支队离开龙岩后,却有人造谣说:新四军二支队“缴枪了!瓦解了!”,还有人造谣说:张鼎丞、刘永生等人又回老家金砂组织游击队了!文章接着用事实戳穿这些谣言,说明新四军二支队不但没有被缴械、瓦解,而且队伍扩大了,打了不少胜仗。报纸同时刊登一张新四军抗日战绩统计表。

《火线报》历经闽、皖、苏、浙四省数十个县,从1937年11月至1944年10月,6年共出400多期油印报。1944年10月10日,苏南区行政公署以《火线报》人员为基础,创办了《苏南报》。 44.战时生活

《战时生活》旬刊由“战时生活社”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11日创刊,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为发行人,实际上是中共厦门工委的机关报,共产党员张兆汉编辑。刊物设有“十日望”、“问题专论”、“通讯”、“信箱”、“译文”等栏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及方针政策,报道各地抗日救亡活动及经验。曾刊登《战时生活的态度》、《福建学生救亡运动的新任务》、《从改造保甲制度说到民众动员》、《莆田救亡动态》等。这个刊物在当时厦门“一切救亡工作还不能得到顺利地正常地发展的时候”,是“一个打破现状的小喉咙”。刊物共办37期,至1938年4月5日因日寇侵厦形势危急而停刊。 45.时 论

《时论》是莆田的中共地下组织成员用“时事研究会”名义,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15日创办

的,旬刊。搜集到的第4期《时论》是1938年1月15日出版。涵江、莆田、仙游、福州、泉州均设有经售处。

第4期要目有:“十日谈”(四篇),《彭德怀将军论抗战形势》,《关于“关于烧油锅的伙夫问题”》,《征兵的困难及其解决的方法》,《怎样才能叫老百姓肯当兵》,《战时妇女应有的工作》,《我们不逃难怎么办》,还有“抗敌情报”、“读者信箱”。该刊何时终刊不详。 46.战 友

《战友》报是由福州大众社的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和进步青年何思贤、卢懋渠、王一平、钱启明、叶独青等人于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创办的。创刊号的“编后话”说:“我们都是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我们都深信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必须唤起民众。过去民众运动的寂寞消沉,曾使我们感到万分的忧虑。现在全国的民众运动正跟着抗战局面的开展而展开。本省的民众训练已在政府的主持擘划之下开始进行了。这一举动真使我们兴奋极了。”“为要表示对于政府民训工作的拥护,并对参加民训同学贡献我们的一得之见,我们便决定发行本刊。”

1938年2月底,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战友》受办事处领导,围绕抗日救亡这个大主题开展多方面的宣传,综合反映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政局变化,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战果,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反复论述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性,清除日本帝国主义为其侵略所施放的烟幕,向人民报告事实真相,驳斥少数人散布的亡国论调,戳穿对新四军、八路军的造谣诬蔑。

《战友》为16开4版,每逢星期六出版。因物资供应困难,从19期起改为旬刊。1939年6月,新四军驻榕办事处奉命迁往南平,《战友》出至23期停刊。 47.团结报

《团结报》是民国27年(1938年)3月由中共龙岩县委以江南游击队团结社名义创办的。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闽西南特委把它作为自己的机关报。

报纸初为周报,油印8开2版。主要根据中共闽西南特委1938年3月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四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是充分解释当时的抗日战争新形势,如国共合作等;二是加强扩大和解释新四军对华南抗战的意义;三是在巩固国共合作中积极肃清托匪和汉奸对于抗战的破坏;四是宣传巩固后方与维持治安及提早春耕问题。国民党办的《闽西日报》连续发表文章,捏造事实,中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与边区,鼓吹“见共就剿”,破坏合作抗日。1940年1月25日,《团结报》以号外形式,发表中共闽西南特委负责人谢育才答记者的提问《对时局的重要谈话》,把事情真相告诉群众,予顽固派以有力的驳斥。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在闽西制造“闽西事变”,中共组织又一次被迫转入地下。中共闽西南特委直接领导《团结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在闽西新制造的罪行,戳穿它欺骗干部群众“自新”,妄图瓦解共产党和抗日武装的阴谋,指出“缴枪就是向亲日派缴土地、缴脑袋”。该报重视宣传艺术,文章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常采用闽西山歌形式,读来朗朗上口。如有一首宣传军民关系重要性的民歌:“讲到打仗爱人民,若无人民打不赢;三叉路上无人问,走错路子真费神。讲到打仗爱人民,若无人民打不赢,堡垒战壕无人做,子弹大炮无人运。讲到打仗爱人民,若无人民打不赢;战斗地区的人走了,嘴干口渴无水寻。讲到打仗爱人民,若无人民打不赢,战士奋勇浴血战,民众相帮救伤兵。讲到打仗爱人民,若无人民打不赢;要得抗战的胜利,军民团结一条心。”

1942年底,由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南委指示“潮梅党一切以安全为第一,电台停止使用,秘密埋藏”,《团结报》停止出版,报社办报人员也进行疏散隐蔽。 48.老百姓

《老百姓》报是在中共南平工委(后改闽江工委)领导下,由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民国27年(1938年)夏,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教育厅任科员的中共党员陈培光和章振乾、林浩藩、卓克淦等,出钱在永安办起《老百姓》报。章振乾为发行人,陈培光为主编。同年底,中共南平工委成立,陈培光调任工委宣传部长,《老百姓》报就由工委直接领导。社址和对外联系仍在永安,编辑印刷移至南平。叶康参、叶文煊先后任专职编辑。

《老百姓》报积极宣传抗战,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文字通俗,很受欢迎。初为5日刊,油印8开单

面,发行数百份,赠阅。后销数激增至四五千份,改铅印,4开2版,每期收印刷费铜板一枚。民国28年(1939年)3月8日,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出版的《民教指导》,把《老百姓》报作为优秀的民众读物推荐给民校教师,“作战时民校的课余读物,补充教材,甚至教师的技术读本”。

《老百姓》报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国民党教育厅区党部把《老百姓》报的编辑人员上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陈肇英通过教育厅长向编辑人员发出“警告”。军统南平站特务也秘密侦查编辑人员行踪。1939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73周年诞辰纪念日,《老百姓》报在“谈话”栏发表题为《拥护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文章,痛斥汪精卫卖国投降,背叛三民主义的罪行。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藉口该报有“异党活动”,勒令停刊。参加办报人员也受审查和打击。 49.锻 炼

《锻炼》报是中共福建省委于民国31年(1942年)12月创办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事变”后对闽浙赣边区发动两次军事围攻,省委机关从邵武边界江西省铅山山区转移到建阳太阳山。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省委决定对在武夷山干校学习的各地领导骨干和机关干部开展党性教育,为此创办《锻炼》报。由于当时条件极端困难,报纸用手抄,两三天出两版,贴在“武夷干校”报栏。主编是孟起。报纸共出40多期,有社论、新华社电讯、论文等。1943年,因敌人开始第三次围攻,被迫停刊,出版历时约半年。

省委书记曾镜冰写了《论组织观念》作为《锻炼》的发刊词。文章说:“它的出版既是为着帮助与解决党性锻炼的任务,那末在它本身首先就不应该违反党性,带着浓厚的主观主义的作风,凭着几个‘写稿专家’来胡扯乱写,而应该根据目前党内加强党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自己的工作”。“本报的第一个任务,就在于发扬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的精神,锻炼同志健全的组织观念”;“本报的第二个任务就在于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解释党的政策,保证党的统一与行动统一”;“本报的第三个任务,就在于加紧调查研究工作,多登调查材料,克服不健全的组织观念,克服主观主义,使党性锻炼得坚强起来。” 50.新民主

《新民主》报原为中共闽粤边区委员会机关报,创刊于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民国34年(1945年)5月1日。《新民主》报前5期为月刊,后5期同时增出另一种旬刊。1946年秋,根据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一度停刊。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7年5月,闽粤边工委改为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6月18日,边区工作委员会执委扩大会作出决议,恢复出版《新民主》报,并由16开杂志式改为8开报纸式。决议要求边区全党同志都支持办报,“凡有白区部的地区,均设特约记者一名,撰稿员若干名”。文章“篇幅不宜过长,文字不宜过深”。1947年9月18日,闽粤赣边工委又提出,“党员人人读党报,人人学会写新闻”,“大量培养与扩大工农通讯员”,“注意读报用报”。1948年2月起改出周刊。

首期《新民主》报发表社论《反对剿共内战是闽西南全体人民的任务》,国际时事评论《盟军会师柏林指日可待》,同期报道闽南游击队同顽军作斗争的胜利消息。边委领导朱曼平、魏金水等常在报上发表文章。解放战争期间,报纸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时发表社论,分析形势,指导斗争。社论多为社长兼主编洪椰子所写。洪椰子调任区党委秘书长后,刘怀河继任主编。

《新民主》报前后历时3年3个月,1948年9月停刊。这时边区党委已另外筹划创办《大众报》。 51.人 民

《人民》是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于民国36年(1947年)10月20日创办。之前,林萱治、李楚廉根据城工部部长李铁指示,在闽侯太平山山仔里建秘密印刷所,印刷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成立宣言》和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宣传材料、小册子。《人民》刊登的文章、消息均由林萱治、魏良森等从福州《星闽日报》、上海《时代日报》、香港《华商报》等报刊上收集或收听新华广播电台广播而来。李楚廉设计封面并木刻,用“人民社”名义出版,32开。1948年,郑锡基、何友礼调到人民社,何友礼任社长。印刷地点改在福州城内灯笼巷魏世英家。《人民》出版半年多。1948年4月,省委领导人曾镜冰指示将印刷所迁往闽北,《人民》随之停办。 52.前哨报(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