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民俗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平潭民俗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88d2f59e314332396893f8

略显杂乱的墙面在今天看来也别具情趣。[比较有代表的房子是清朝提督詹功显的故居(又称元戎弟,是皇帝直接拔款盖建的房子)另外还有平潭南街的旧房子]

以石头为建材其好处显而易见。岛上丰富的花岗岩资源使石头房建造上简单方便,它的坚固可以抵挡海岛上频繁的台风、海潮各种恶劣天气的侵害,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体现在石头城的布局上,村落里的石头房常常挤挤挨挨地连成一片,整体上象巨大的古城堡。现在传统意义上原汁原味的石头城大都分散在平潭的乡下或者小岛。(例如平潭的白青乡、南海岛、东庠岛、大练、小练岛)

随着时光推移,新式楼房逐渐替代旧式的石头房,从新旧房子的对比中,体现了海岛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1、 婚庆习俗:

平潭民间的几种独特婚俗: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叫做“六礼”。目前保留为此几项: 纳采 迎亲 关新人房 回门。(可参考平潭电视台民俗专题——《岚岛劲吹民俗风》)

3、平潭的多种语言遗存

自唐、五代起先后隶属于福清、福州,其主流、主体语言属于闽中地区福州方言。特别与福清语言相同,民情相融,两地习俗大致相似。但平潭先民,迁徙自闽东、闽中、闽南诸地,一些岛屿、村落仍保留部分祖籍地风俗。如南海乡塘屿岛居民保留兴化语系方言和部分习俗;屿头、大练等岛屿保留长乐、福清习俗和福清海口方言口音;流水镇五星、后田、中楼乡韩厝、澳前镇龙凤头等村,还保留闽南语系方言及部分习俗。

4、平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潭藤牌操舞:此舞源于戚继光在浙江、福建抗倭时创立的鸳鸯阵藤牌操。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戚家军追倭至平潭时,藤牌操传入民间。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属驻军平潭,常操练藤牌军,也传教乡勇,由此逐渐演变成民间健身活动,继而又在民间节庆和祭祀中表演,逐步演变为文娱活动中的藤牌舞。舞路程序共有六阵:一字长蛇阵、双龙戏水阵、三才

定穴阵、四门兜底阵、五虎靠山阵、九官八卦阵和十面埋伏阵。六阵之后即为单打、双打、三打,最后以藤牌手舞狮祝捷结束。(可参照林文照《拥抱世界》)

灯牌蛇:相传“灯牌蛇”的发源缘于明朝嘉靖年间抗击倭寇时排灯行进,倭寇以为是戚继光的戚家军调兵遣将,吓得敌寇不敢进犯。因此,民间相传“灯牌蛇”乃吉祥之物,能驱妖除怪,而后元宵游蛇灯,形成民俗民风演驿一代代传承下来。

闽剧:平潭的戏曲曲种,主要是闽剧。闽剧自清康乾盛世期由邑人浙江水陆提督詹功显从福清引入平潭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平潭闽剧拥有丰厚的民间文化积淀,自上世纪30年代抗日烽火,平潭前哨闽剧团为抗战提供了一大批爱国主议题材的戏剧,解放后,前哨更名为解放,迄今走过70多年的风雨沧桑。平潭闽剧在福州闽剧上发展创新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作品。《汉宫梦》开福建改革开放新编历史剧先河,《天鹅宴》获全国文华奖,《御前侍医》、《凤凰蛋》、《九月无灾》、《南北情》等屡获大奖。

十番音乐:

词名戏和藤牌操列为联合国承认的剧目(具体表演和历史来历,可参考《东岚海韵情悠扬》作者平潭文体局副局长赖民)

盘诗、评讲、排只、东痒剪纸、肩头平、珍珠戏蚌、铁杆阁

五福庙:省文物保护单位。(可参考《五福庙》一书)

詹功显在北厝的墓地

江继芸纪念馆

清代林杨纪碑

平潭42座妈祖庙,也是与台湾文化渊源的联系

5、平潭的特色小吃与海产品

吃也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平潭地处海岛吃主要以海鲜为主,大多数土生土长的海岛人喜食地瓜,历史上平潭粮食生产极为单一,除了地瓜就是花生,形成了以地瓜为主打产品的民间小吃,比较典型有以下几种;

1、时来运转(粞)(地瓜皮蒸烂,在石舀上捣成有粘稠状,佐以各种馅包成,可以煮食也可蒸食,是平潭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美食)

2、天长地久(甜饺),用地瓜做坯子,用葱,花生末,糖调和而成甜馅,包成饺子形状,下锅炸成金黄。

3、“一团和气”,即八珍炒糕,就是用各类切成丁状的海鲜加上淀粉炒制成的一种平潭特色小吃。属于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的一种食物。

4、“花生结”是平潭乡下的特色小吃。(以花生为原料,佐以地瓜粉) 5、鱼面、鱼丸、鱼饺、料渣(鱼丸)

6、海鲜类:东痒鲟、龙虾、坛紫菜、蛏、海蛎煎、拗拗、蛋燕等等(可到平潭的小吃店品尝,现在的酒店也有推荐这样的小吃)

6、平潭特色支柱产业:

平潭海岛没有工业,爱打拼的平潭男人都往岛外发展,因此构建了平潭的特色产业,特别是有名是:

1、 隧道业:省隧道工程公司、海天建筑工程公司、省榕源建筑工程公司和省隆盛... 2、 海洋运输业:

3、 海水养殖:鲍鱼、紫菜、花蛤、对虾、蛏等

4、 砂石出口花岗岩与石英砂蕴藏量丰富,成为平潭两大矿产资源。 5、 船舶制造业:利亚船厂、雄赢船厂 第三集:绚丽的平潭风光

海上石帆—— 石牌洋

在平潭岛苏沃镇看澳村西侧500多米的海面,远远望去有一个圆盘状的大礁石,托着一高一低的两块碑形海蚀柱。整个礁石像一艘大船,两块巨石如两面鼓起的双帆,似乎正在乘风破浪前进。这是平潭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石牌洋。又称为“半洋石帆”和“双帆石”。礁石底部是一组平坦完整的岩石。两个石柱均由粗粒灰白色的花岗岩组成东侧的一个高达33米,胸宽9米,厚8米,周长57米;西侧的一个高17米,胸宽15米,厚8米周长39.9米。两个石柱的底部都是近似四方形体,直立在礁石上。据地质学家考证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

由于它的奇特壮观,对游人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建设部与中科院的专家称之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明代旅行家陈第曾誉之为“天下奇观”。 清朝女诗人林淑贞诗赞:

石 帆 绝 句 三 首

共说前朝帝子舟②,双帆偶趁此勾留。 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 双帆饱尽古今风,刻石为舟总化工。 十二万年同此渡,渡残日月转西东。 千寻耸拔大江中,树立遥知造化功。

谁谓末流无砥柱,且看障碍百川东。

①林淑贞,平潭平原乡人,博学能诗,善画花卉,其夫为玉屿村清末儒士吴徽瑶。

(可结合哑巴皇帝的传说与②帝子舟,民间传说哑巴皇帝兵败沉舟,化作石帆。另说,宋末景炎初,端宗赵罡、皇太妃及皇室亲眷,自闽江出海南逃,驻跸于石牌洋,后人故称石牌洋为王母礁。)

南寨石景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