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常规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二级公路常规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38d8d3b9f3f90f76c61b3b

10.1.3 沥青面层设计

为了给汽车提供安全、舒适、快速的行车条件,沥青路面应具有坚实、平整、抗滑和耐久的品质,同时,还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及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 10.1.3.1 选择沥青

已知该路段冬季最低气温为-38.3℃,属寒区,且路面为沥青混凝土,所以根据《规范》确定沥青为A-100。 10.1.3.2 集料的技术要求

各种沥青面层的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10.1.3.3 沥青混凝土

沥青面层由双层沥青混合料组成,上面层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用来防止雨水下渗。下面层采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10.2 基层、底基层及垫层

10.2.1 基层、底基层

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冰冻地区应具有一定的抗冻性。 拟选用石灰水泥综合稳定碎石为基层。石灰稳定土为底基层,厚度根据计算得到。

10.2.2 垫层

垫层的作用有抗冻、排水、防止污染等,本设计处在东北地区,属于季节性冰冻地区,易发生冻胀、翻浆等现象,为了排出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稳定,避免冻害发生,在底基层下设置垫层。因为当地莎砾丰富,垫层采用天然砂砾。

10.3 路基

该地区自然区划为Ⅱ2区,土质为CL.M,地下水埋深1.5-3.0m,路基临界高度H1=2.7m,H2=2.0m。由于该地区属于山岭重丘区,地势起伏较大,填挖方高度变化也就较大,故分中湿和潮湿两种状态进行验算。

根据自然区划及土质类型查表,得土基的回弹模量如下表:

表10-8 各段稠度和土基回弹模量E0(MPa)值 干湿类型 中湿 潮湿 干燥 稠度建议值 ωC1>ωC≥ωC2为1.10>ωC≥0.95 ωC2>ωC≥ωC3为0.95>ωC≥0.80 ωC>ωC1为ωC≥1.10 E0 28 22.5 32 10.4 路面的结构厚度

由程序计算得到不同状态(中湿状态,潮湿状态)路基的结构层次及厚度。

具体参见所下列表。

表10-10 路面设计的结构参数(中湿) 层 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层 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材 料 名 称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石灰水泥综合稳定碎石 石灰稳定土 天然砂砾 土基 厚度(cm) 4 6 18.0 0 20 ** 20℃模量 1200 1000 1400 700 200 29.5 15℃模量 1800 1400 1400 700 200 ** 极限强度 1.0 0.8 0.5 0.2 0 ** 表10-11 路面设计的结构参数(潮湿) 材 料 名 称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石灰水泥综合稳定碎石 石灰稳定土 天然砂砾 土基 厚度(cm) 4 6 18.0 0 25 ** 20℃模量 1200 1000 1400 700 200 29.5 15℃模量 1800 1400 1400 700 200 ** 极限强度 1.0 0.8 0.5 0.2 0 ** 10.4.1 路面设计弯沉值的计算

路面设计弯沉值是表征路面整体刚度大小的指标,是路面设计计算的主要依据。路面设计弯沉值根据公路等级、设计年限内累计当量标准轴次、面层和基层类型按下式确定:

ld=600×Ne-0.2×Ac×As×Ab (10-4)

式中 ld——设计弯沉值

Ne——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连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Ac——公路等级系数,二级公路为1.1

As——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为1.0 Ab——基层类型系数,半刚性基层为1.0 所以,

ld=600×Ne-0.2×Ac×As×Ab

=600×3211000 -0.2×1.1×1.0×1.0 =33(0.01mm)

10.4.2 容许拉应力的计算

在计算层底拉应力时,结构层底面计算点的拉应力,应小于等于该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力,即:

σm≤σr (10-5)

容许拉应力按下式计算:

?r??spKs (10-6)

式中 ?r——路面结构层的容许拉应力

?sp

——沥青混凝土和半刚性基层的劈裂强度(MPa)。对沥青混凝土

是指15℃时的劈裂强度,对二灰稳定类材料为龄期为180天

的劈裂强度。

KS——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对沥青混凝土面层:

KS=0.09×Aa×Ne0.22/Ac (10-7)

对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

KS=0.35Ne0.11/Ac (10-8)

对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类:

KS=0.45Ne0.11/Ac (10-9)

式中 Aa——沥青混凝土继配类型系数,细、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为1.0,粗粒

式沥青混凝土为1.1。

Ac——公路等级系数,见公式(10-4)

10.4.3 路面厚度计算

路面厚度是根据多层弹性理论层间接触条件为完全连续体系时,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轮隙中心处实测路表弯沉值ls等于设计弯沉值ld的原则进行计算,即ls=ld。

标准车型的轮胎的接地压强为0.70Mpa,当量圆直径为10.65。土基回弹模量为28.0,各层材料的设计参数见路面结构设计参数表。由已知数据,拟定基层为设计层,拟定面层为10cm,基层为18cm,垫层厚度视干湿类型不同而改变。利用专用设计程序计算底基层厚度,计算结果为:

中湿状态:25.6cm,取26cm。 潮湿状态:28.8cm,取29cm。

然后利用设计程序求出路表实际弯沉值,见表10-12。

表10-12路表实际弯沉

路基干湿状态 中湿状态 潮湿状态 路表实际弯沉值(1/100mm) 32.8 32.8 因为:ld=33(1/100mm),所以,结构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10.4.4 设计与验算结果

验算层底拉应力根据多层弹性理论,层间接触条件为完全连续体系,双圆荷载作用下计算层底最大拉应力σm。

验算沥青混凝土面层及半刚性材料底基层,底基层的层底拉应力时,以单圆的内侧边缘点及双圆间隙中心点,单圆半径的二分之一点,单圆的内侧边缘点及双圆间隙中心点,并取最大值作为层底拉应力。

计算的结果见表10-13~表10-18。

表10-13 路面设计结果汇总1(中湿) 设 计 弯 沉 值(1/100mm) 按弯沉指标设计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1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2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3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4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表10-14 路面验算结果汇总1(中湿)

当设计层厚度取 26.0cm 时的指标值

表面实际弯沉值为: 32.8 1/100mm  d= 33.0 第 1 层底拉应力为:-0.26 MPa σr= 0.45 第 2 层底拉应力为:-0.08 MPa σr= 0.33 第 3 层底拉应力为: 0.19 MPa σr= 0.31 第 4 层底拉应力为: 0.04 MPa σr= 0.10

表10-15 路面设计结果汇总2(潮湿) 设 计 弯 沉 值(1/100mm) 按弯沉指标设计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1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2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3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满足第 4 层拉应力指标的设计层厚度(cm) 33.0 28.8 28.8 28.8 28.8 28.8 33.0 25.6 25.6 25.6 25.6 25.6 表10-16 路面验算结果汇总2(潮湿)

当设计层厚度取 29 cm 时的指标值

表面实际弯沉值为: 32.8 1/100mm  d= 33.0 第 1 层底拉应力为:-0.26 MPa σr= 0.45 第 2 层底拉应力为:-0.08 MPa σr= 0.33 第 3 层底拉应力为: 0.18 MPa σr= 0.31 第 4 层底拉应力为: 0.04 MPa σr= 0.10

10.4.5 最小防冻厚度验算: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潮、潮湿路段, 需要进行防冻厚度验算,规范规定采用查表法

道路冻深的确定与材料热物性、横断面类型、路基潮湿类型和冻结指数有关,可按下式计算:

hd=a·b·c·sqrt(f) (10-10)

式中:hd──路表面至道路冻结线的深度(cm); a──路面结构层的材料热物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