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e3d2af51e79b89680226ce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经济增长粗放发展战略曾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虽然它对迅速建立重工业基础、形成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口激增、农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教育和社会服务普遍落后、人民生活改善较慢、环境污染和资源损害严重等负面效果。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发展道路的主张渐占上风。80年代里,国家提出了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单一追求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由速度型粗放发展,向效益型集约发展转变;由倾斜式发展工业,向重视农业、实现产业结构平衡发展转变。但由于传统计划体制影响的制约,特别是在各种带有行政色彩的经济承包体制诱导下,追求短期效益的机制极度膨胀,使整个国民经济继续在较低层次的轨道上运行了10多年。1995年,党中央提出了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3.3.2培育功能互补、共生共荣的城乡协调发展利益机制

城市与乡村,由一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趋势。培育城乡协调发展利益机制,是逐步克服城乡矛盾、消除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基本对策,也是确立开展绿色城市建设的社会基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说,农业和农村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基地功能,即提供粮食、棉花和副食品,养育人口和提供轻工业原料;二是腹地功能,为城市经济和空间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和市场;三是屏障功能,起着控制城市人口过分膨胀和改良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中,充分重视农业绿地的发

29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展,努力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绿地空间,既是城市居民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又是乡村群众谋求发展的生产资料。为了保护城市化地区现存的宝贵绿色空间,我们要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就城论城、城乡分割的规划与建设惯例,把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点、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和生态绿地系统视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城市是从乡村中分化出来的,集结着与乡村不同的产业,并在后来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了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所谓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指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在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中的相互交融,并进而演化成统一的区域性社会生产体系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城乡产业协调、城乡市场发育协调、城乡规划建设协调、城乡生态环境协调以及城市发展体制与政策协调。在具体的运行机制上,它包括国土资源利用有序化、产业结构系统整体化、城乡经济联系直线化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等基本内容。其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就是:城乡功能协调互补、社会发展共生共荣。 3.3.3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绿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城市是人类经济的聚居形式,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人均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土地利用率提高的过程。我国以不足全球总量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l%的人口,并使人民享受到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支持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意义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经并将日益严重地遇到土地供给不足的障碍。在未来的50年里,一方面全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也将明显加速。这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导致城市发展对土地大规模的需求,从而使土地短缺问题更加尖锐。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珍惜土地、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国策,防止各种

30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浪费土地的弊端。土地是一种共给有限而用途无限的特殊经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只能通过更有效率地利用既有土地的途径,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土地的需求:用途的无限性,则决定了有效利用土地的目标,只能通过不断调整用地结构和提高用地强度来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稳定的、且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地区土地有效配置和使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体系中,生态绿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主体,应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而受到充分的重视。资源配置是建立稀缺经济资源高效利用方式的客观要求,实质上是在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做出适当的使用分配选择。生态绿地是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因而优化配置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实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中,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建则筑;努力探求适合于土地内在使用特性的合理利用形式,

31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4 青岛市道路建设对青岛发展的影响

4.1青岛市道路建设对交通的影响

青岛这几年道路建设力度明显加强,道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但车辆

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市道路面积增长。同时,受城市历史发展格局影响,使得道路网络结构比例不合理,老城区道路连通性较差,道路瓶颈口增多,整体道路运行效率降低,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道路交通拥阻日趋严重,改善道路网络整体布局和结构,明确道路功能,提高有限道路资源利用率,是本章分析最主要、关键的内容。 4.1.1青岛市的历史演变

百年青岛,百年历史,青岛自1898年建市以来,就经历了三次殖民时期,至今老城区的布局、建筑和交通网络还留有殖民时代的痕迹。青岛市是从前海一带逐步向外逐步扩展而来。近百年来,青岛基本沿着济青铁路线和胶州湾线向北逐步延伸,体现了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密切关系,同时,受东部山地限制,形成了狭长型的南北向城市发展格局。青岛在殖民时期,城市主要以格局形式扩张,城市发展被分隔为不同片区,其中老城区的中山路和太平路一带,成为殖民者的活动中心和居住区,这些地区交通便利,靠近火车站和货运码头,环境优美,临海背山,而市区分散在外围,包括台东路一带,各片区自成系统,道路错位、缺乏贯通、宽度不匹配。大多道路宽度在8米以下,道路线形及网络形态不成规则,但基本适应了当时步行、人力车为主要交通方式。这就形成了目前老城区错位、狭窄、混合型的路网格局。解放后,城市发展步入新时期,开始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对市区的道路进行大量的整顿、拓宽、改建和新建,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改造,如重庆路、香港路、308国道拓宽改建以及青银高速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东西快速路一期建成,道路系统逐步得到完善,道路连通性增强,青岛市区基本形成了扇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同时,随着交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