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书-方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书-方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c886665f0e7cd18525364e

实验六: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综合性;4学时)

【实验目的】

1. 学习从组织细胞中制备酶的方法。

2. 掌握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及各种因素对其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其最适pH值为6~7。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如以邻苯二酚为底物,可以被氧化形成邻苯二醌。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通过溶液的颜色的变化鉴定,这个反应在自然界中是常见的,如去皮的马铃薯和水果变成褐色就是由于该酶作用的结果。

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底物是邻苯二酚(儿茶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与邻苯二酚的结构相似,它们也可以被氧化为各种有色物质。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底物种类、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抑制剂和蛋白质变性剂等都会改变其生物催化活性。 【实验条件】

1.马铃薯: 50g/组。

2.0.1mol/L的NaF溶液: 将4.2g氟化钠溶于1000mL水中。【41.99】

3.0.01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将1.1g邻苯二酚溶解于1000mL水中,用稀NaOH调节溶液的pH值为6.0,防止其自身的氧化作用。当溶液变成褐色时,应重新配制。新配制的溶液应贮存于棕色瓶中。【110.11】

4.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1+1( 0.2M Na2HPO4+0.2M NaH2PO4) 5. 5%三氯乙酸溶液 m/v 6. 硫脲, 固体

7. 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将0.11g间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8.0.01mol/L的对苯二酚溶液:将0.11g对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9.硫酸铵, 固体

10.0.8%HCl:19.2mL浓HCl(42%)加水稀释到1000mL。 11.0.2%和0.3%(V/V)的乳酸溶液。 12. 0.5%的碳酸钠溶液 13.0.01%的碳酸钠溶液

14、器材:匀浆机、小刀,纱布,漏斗,其它玻璃器皿(离心管2X,50ml量杯1X,试管3X)、离心机、冰箱、恒温水浴锅 【操作步骤】

1.多酚氧化酶的制备

每三个小组一起,称取150g马铃薯(新马铃薯可以不去皮),切块后放入匀浆机,加入150mL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

各组分别量取50mL滤液置离心管中,于3500转/min离心5~10min,取上清液,加入固体硫酸铵16g,溶解,于4℃放置30min,于3500转/min离心15min,倒掉上清液,沉淀用15mL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即为粗酶液,含有马铃薯多酚氧化酶。 2.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

按表1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表1 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号 酶液 邻苯二酚 水 混匀后37℃保温5~10min,观察颜色变化 1 2 15滴 15滴 15滴 - - 15滴 3 - 15滴 15滴 3. 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 按表2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5

试管号 1 2 酶液 15滴 15滴 表2 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 5%三氯乙酸 硫脲 振荡混匀后分别加入邻苯二酚15滴,于37℃保温10min,观察颜色变化 - 15滴 - - 3 15滴 - 少许 4.底物专一性 按表3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表3 多酚氧化酶的底物专一性 试管号 酶液 邻苯二酚 间苯二酚 对苯二酚 混匀后37℃保温5~10min,观察颜色变化 1 2 15滴 15滴 15滴 - - 15滴 - - 3 15滴 - - 15滴 5.底物浓度的影响 按表4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表4 底物浓度的影响 试管号 酶液 邻苯二酚 水 混匀后37℃保温1min,观察颜色变化 1 2 5滴 5滴 1滴 10滴 39滴 30滴 3 5滴 40滴 - 6.酶浓度的影响 按表5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表5 酶浓度的影响 试管号 酶液 邻苯二酚 水 混匀后37℃保温2min,观察颜色变化 1 15滴 15滴 - 2 1滴 15滴 14滴 7.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按表6加入各试剂,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原因。 管号 1 2 3 0.8% HCl 0.3% 乳酸 0.2% 乳酸 0.01%碳酸钠 0.5%碳酸钠 邻苯二酚 酶液 混合后pH值 40滴 - - - - 7滴 7滴 1 - 40滴 - - - 7滴 7滴 3 - - 40滴 - - 7滴 7滴 5 4 - - - 40滴 - 7滴 7滴 7 5 - - - - 40滴 7滴 7滴 9 37℃保温 5min,观察颜色变化,确定最适pH值 【注意事项】 【注】TCA与蛋白质之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形成不

6

溶性盐.②作为蛋白质变性剂使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较多的疏水性基团,使之聚集沉淀.③随着蛋白质分子量的增大,其结构复杂性与致密性越大,TCA可能渗入分子内部而使之较难被完全除去,在电泳前样品加热处理时可能使蛋白质结构发生酸水解而形成碎片,而且随时间的延长这一作用愈加明显;

在电泳时使用TCA对蛋白质样品的浓缩或除盐时,对于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要慎重选择TCA.对小分子量蛋白质的浓缩,采用TCA时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用TCA沉淀后,尽量用丙酮彻底抽提TCA;二是样品处理后要尽快进行电泳分析,以免发生聚集及断裂,造成结果分析的不准确。 【思 考 题】

1.在酶制备过程中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什么?

2.在多酚氧化酶性质实验中三氯乙酸和硫脲有什么作用? 3.该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是多少?为什么? 4.通过实验可知哪些因素会影响酶的催化活力? 【课外阅读】

7

实验七:干酵母核糖核酸的提取及鉴定(综合性;4学时)

【实验目的】

1、掌握酵母RNA提取的方法。

2、掌握鉴定核酸组分的方法和操作。 【实验原理】

由于RNA的来源和种类很多,因而提取制备方法也各异,一般有苯酚法、去污剂法和盐酸胍法。其中苯酚法又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组织匀浆用苯酚处理并离心后,RNA即溶于上层被酚饱和的水相中,DNA和蛋白质则留在酚层中,向水层加入乙醇后,RNA即以白色絮状沉淀析出,此法能较好地除去DNA和蛋白质。上述方法提取的RNA具有生物活性。

工业上常用稀碱法和浓盐法提取RNA,用这2种方法所提取的核酸均为变性的RNA,主要用作制备核苷酸的原料,其工艺比较简单。浓盐法是用10%左右氯化钠溶液,90℃提取3-4h,迅速冷却,提取液经离心后,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

稀碱法使用稀碱(本实验用0.2%NaOH溶液)使酵母细胞裂解,然后用酸中和,除去蛋白质和菌体后的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本实验)或调pH2.5利用等电点沉淀。提取的RNA有不同程度的降解。酵母含RNA达2.67-10.0%,而DNA含量仅为0.03-0.516%,为此,提取RNA多以酵母为原料。

RNA分子中的核糖在浓酸中加热,脱水转变成糖醛,后者在氧化铁存在下,与地衣酚试剂(3,5-二羟基甲苯)反应,缩合成绿色化合物,在670nm处有最大吸收峰,从而可进行定量测定。待测样品中的RNA浓度在20-200ug/L之间时,其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反应式如下:

【实验条件】

1.器材:①干酵母粉(市售)。②鲜酵母(市售)。③pH试纸(pH1—10)。④台天平(100g)。⑤烧杯100ml(×1)。⑥量筒50ml(×1)、10ml(×1)。⑦抽滤瓶500ml(×1)、布氏漏斗φ10cm(×1)。⑧吸管0.5ml(×1)、1ml(×2)、2ml(×2)、5ml(×1)。⑨离心机5000r·min-1。2.试剂:①0.2%氢氧化钠溶液:2gNaOH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②乙酸(A·R)。③95%乙醇。④无水乙醚(C·P)。⑤氨水(C·P)。⑥10%硫酸溶液:浓硫酸(比重1.84)10ml,缓缓 倾于水中,稀释至100ml。⑦5%硝酸银溶液:5gAgNO3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⑧苔黑酚—三氯化铁试剂:将100mg苔黑酚溶于100ml浓盐酸中,再加入100mgFeCl3·6H2O。临用时配制。 【操作步骤】

1.RNA的提取:置4g干酵母粉于100ml烧杯中,加入0.2%NaOH溶液40ml,沸水浴加热30分钟,经常搅拌。加入乙酸数滴,使提取液呈酸性(石蕊试纸),离心10-15分钟

-1

(4000r·min)。取上清液,加入95%乙醇30ml,边加边搅。加毕,静置,待完全沉淀,过滤。滤渣先用95%乙醇洗2次(每次约10ml),继用无水乙醚洗2次(每次10ml),洗涤时可用细玻棒小心搅动沉淀。乙醚滤干后,滤渣即为粗RNA,可作鉴定。

2.鉴定:取上述RNA约0.5g,加10%硫酸液5ml,加热至沸1-2分钟,将RNA水解。 (1)取水解液0.5ml,加苔黑酚-FeCl3试剂1ml,加热至沸1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2)水解液2ml,加氨水2ml及5%硝酸银溶液1ml,观察是否产生絮状嘌呤银化合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