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改革的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把握高考改革的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34488702768e9950e73828

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问题,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因此现行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新结构体系。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九个专题和六个选修模块,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关系。注重学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演进的特点、规律及认识的思考。在内容编排和结构特点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此变化必将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由对教学结果的追求转变为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导研、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内容、形式的变化,必定会对未来的高考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未来高考的命题方向。

但是,笔者以为,不论?3+X?科目组如何发展变化,在增加其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同时,更要把握其可操作性原则。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尊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普通高中分科教学的实际;二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三要循序渐进,在继承中创新,已经取得的成果或做法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四要有利于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教育的本质规律靠拢;五要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相匹配,为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提供正确的导向;六要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七要响应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切实地推动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减轻。

综合上述原则以及?3+X?科目组改革的本质意图,笔者认同应书增老师关于?3+X?科目设臵方案的设想:语、数、外仍为所有考生必考科目;文科考生考简单的理科综合(知识的内容在新课程必修课范围内),理科考生考简单的文科综合(知识范围在新课程必修课范围内);然后文科考生再选考历史、政治、地理中的任何一科,理科考生再选考物理、化学、生物中的任何一科(高等学校各系、专业录取时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科或几科,但要与考生的选择相匹配)。

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近几年?文综?高考题的特点和高考改革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为,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与复习的思路。

一、坚持学科教学的主阵地,狠抓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的主干

知识教学与落实。

综合测试的考查目标是综合能力,但是还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的考查来实现。所谓的?综合?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宏观上的综合,微观上的知识考查仍保留着明显的学科特点,可以说仍是以学科间的结合点为纽带,将学科知识拼盘式的综合。就学科知识考查的重点而言,近几年高考题中,基础性的主干知识一直占非常大的比重,平均约有60%的试题很直率地考查学科基础性的主干知识。所以,一定要坚持学科教学为主,狠抓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复习,坚持?三讲?、?三不讲?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讲?是讲重点难点、讲历史演变的规律特点、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一定会的不讲。切记不要刻意地为追求跨学科综合而开设所谓的?综合课?。

二、继续转变教学理念,使我们教学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必然推动教育的目标向能力培养转化,近年的高考改革也给我们指明了这个方向。所以,普通高中教学工作必须及时的更新理念,转换思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笔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这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化和课堂交流方式的改变。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它的课堂交流是多向的、广泛的,既包括老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散,能激发探讨问题的积极性。

————构建大时空的历史教学思路。大时空的教学思路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改变?一言堂?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索、学习;既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托,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将教材的外延拓宽,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学生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存;既要坚持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同时又将学生学习历史的空间拓宽。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多渠道了解教材之外的背景材料,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辨别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资料阐释问题的能力等。

————构建探究式历史学习模式,使教学目标由对结果的追求转向对能力培养过程的追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梳理教材知识,探讨、解决问题。同时,将社会现实问题引入

课堂,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学会用历史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再如,我们组建了?社会科学自修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配备了丰富的社会科学资料(包括书籍、报纸、刊物、电子书籍及文章),每周开设一节自修导研课,将历史学习的空间拓宽到自修室,让学生根据每周所学的内容去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指导他们将掌握的资料与教材之间建立联系,引导他们根据掌握的背景和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构建跨学科渗透的备课模式。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策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跨学科能力培养应该教学备课过程中就予以贯穿。历史、政治、地理三科教师可以同在处一室备课,随时就授课、测试过程中涉及到的三科知识的结合点、与社会现实问题、焦点问题联系点进行集体交流、研讨,设计出最佳渗透方案。也可以就某一阶段三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下总体把关,从宏观上理清三科之间的结合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就体会到三科知识间综合、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以上是笔者针对高考改革对历史学科教学做的一些思考,时代在发展,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使历史教学与高考同步,向规律靠拢,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