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改革开放前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9613eef242336c1fb95e5e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前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分析

作者:段金萍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2期

摘 要:改革开放前,安徽农村人口流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1949—1962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活跃;二是1962—1978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处于低潮。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变动的重要表象之一,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与其间农村社会变动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安徽;农村;人口流动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073-02 一、农村人口流动活跃(1949—1962)

(一)人口可以自由迁移,农村人口流动相对活跃(1949—1957)

1958年以前,国家延续了建国前那种相对自由的迁移政策,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移,农村人口流动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农村人口的流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统一组织的农村人口流动,如遣返回乡、城市招工、水库移民、农民集体移民边疆等。解放前,安徽省经济特别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生活贫困,水旱灾害频仍,皖南地区又流行血吸虫病等瘟疫,导致人口外流数大。解放后,一些逃荒在外的安徽灾民被遣返回乡进行生产自救。如南京市在1950年就对解放前流入其境内的外地灾民进行了大力疏散,其中遣返到安徽省五河、灵璧、凤阳等县和山东睢县、济南、龟山等地的达17万人。同时,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农民分到了土地,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他们愿意回乡。如淮北及皖东等过去因战争、灾害等原因在外地谋生、逃荒要饭的农民,大多陆续返回故乡。 在农民返乡的同时,乡村中的一些人进入城市。一方面,安徽解放之初,需要一批进城接管和管理的干部,农村中一些人尤其是在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中涌现出的农民积极分子被选拔为干部,由此进入到城市中。另一方面,“一五”期间,安徽省新建、扩建了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淮南煤矿、马鞍山钢铁企业、安徽造纸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同时还建设和发展了电力、化工、机械、轻纺等多种工业部门。此外,还先后从上海内迁108家企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建立和搬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农村大量人口通过招工的形式涌向这些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一五”时期,安徽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共从农村招工8.56万人。

解放前,安徽水涝灾害严重。解放后,为根治水患、兴利除弊,先后在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市、太湖县、泾县等境内兴建了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陈村、新安江等水库。建水库必须先移民,据统计,仅建梅山等8大水库,安徽省就移民29万余人。当时水库移民,大多数人都没有迁移出县。20世纪50年代,在金寨县境内建梅山、响洪甸两水库,移民9.45万余人。大部分都就近安插,有极少数人迁到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