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基坑监测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8797f25a8102d277a22fa7

等 级 二 级 最弱边边长 中误差(mm) ±3.0 平均边长(m) 300 测角中误差(″) ±1.5 最弱边边长 相对误差 1:100000 2、分别在三个基准点上安置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或前方交会法测量变形点的坐标变化。该方法在保证对位移测量精度的同时避免了基准点位移对测量产生的影响。

3、测量使用高精度全站仪测量待测点的平面坐标,提供主要位移方向的变形数据。位移量计算公式:坐标增量ΔXn=Xn-Xn-1,ΔYn=Yn-Yn-1,选取与基坑边线垂直方向的坐标增量作为观测点的本次位移量,各次位移量之和即为该点的累计位移量。

4、为保证测量精度,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采用精密全站仪进行测量,宜采用测角2",测距±2±2ppm的高精度全站仪进行测量;

2)固定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人员进行观测;

3)气候对测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应在适宜的条件下观测,避免在烈日下作业; 4)测量基准点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外布置,一般情况选在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外稳定处;

5)在基坑边角设立架站测墩,作为工作基点,采用强制对中,减少仪器对中误差;设立测点测墩,强制对中棱镜,减少测点对中误差,同时改善通视条件;

6)工作基点应定期校核。若工作基点附近基坑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则每次测量均应校核;工作基点坐标宜用交会法测量。

7)建立独立坐标系统,坐标系的一个方向应与基坑轴线方向基本平行;应选择一个远处固定标志作为定向检查方向;

8)测量视线一般宜控制在100m内; 9)监测精度: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5mm。

(二)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支撑立柱顶部、周边道路管线上部沉降观测 1、监测方法

本工程使用几何水准方法进行沉降观测。 2、基准点埋设

在远离待测基坑的基础已稳定的建筑物上埋设两个浅水准点BM1 及BM2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3、精密水准测量

1)、监测点线路应布设成环形网并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

2)、采用仪器:采用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加测微器配合铟瓦合金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水准仪检验后i角不得大于15″,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不得大于0.1mm。

3)、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按照二级变形观测(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要求如下表所示。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类 别 控制网 沉降点 视线长度 ≤25 ≤30 前后视距差 ≤1 ≤2 前后视距累积差 ≤2 ≤3 视线高度 ≥0.3 ≥0.2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类 别 控制网 沉降点 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0.3 0.5 基辅分划所 测高差之差 0.5 0.7 往返较差及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0.3n 1.0n 单程双站所测 高差较差 0.2n0.7n 式中n――代表测站数

4)、水准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阳光强烈、风力较大以致难以照准时不得进行观测;必须严格按照光学或数字水准仪的使用规范进行测量;每测段的测站数应为偶数,同一测站上观测不准两次调焦;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

4、测量精度: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mm。 (三)、地下水位监测

1、监测方法:在基坑内原有降水井进行观测,在井口用水准仪记录好井口标高,用线绳垂直测量到井底深度,再用钢尺测出线绳的长度记录地下水位标高。

2、监测精度:地下水位监测精度应不低于10mm。

五、监测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选择是测量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设备的精度、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测量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方案各项目的仪器设备见下表所示。

测量仪器、设备型号表

序号 1 2 4 监测项目 水平位移 沉降 地下水位 仪器名称 全站仪 水准仪 钢尺 仪器型号 拓普康332N 徕卡NA2+GPM3 雄狮 仪器产地 日本 瑞士 江苏 仪器标称精度 测角±2″,测距±2mm±2ppm×D ±0.3mm/km 5mm 六、测点布置和监控量

(一)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以对基坑围护结构及周围建筑物变形情况要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原则,同时,突出直接反映支护系统安全的重点项目和重点部位。各项目具体布置如下:

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

该项目是基坑监测的基本项目,它全面反映基坑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变形情况。在基坑顶部边缘埋设水平位移及沉降一体化观测点30个,约20m布设一个测点,编号为sp1~sp30。平面位置如附图四所示。

观测点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如附图二所示。 2、地下水位监测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2m处。

对于本基坑工程,拟设置地下水位监测16个,编号为Sw1~Sw16。平面位置如附图四所示。

3、周边地表沉降观测

该项目是基坑监测的重点项目,反映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及受基坑施工影响的程度。

观测点布设在基坑周边建筑物角部柱位及基坑周边道路路面上,拟布设18个沉降观测点,编号为Db1~Db18。具体埋设位置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观测点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如附图三所示。 4、周边道路、管线上部沉降观测

周边道路、地下管线沉降测点埋设在基坑周边的道路及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采用钻孔置入法将监测点设置在道路、管线的上部,本工程共设置25个监测点,编号为GX1~GX25。如附图二所示。

(二)各项目的监控量:如表3所示。

表 3各监测项目报警值表 监测项目 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 围护桩顶部竖向位移 立柱竖向位移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周边地下水位监测 报警值 50.0mm;5mm/d 30.0 mm,3mm/d 竖向位移35mm;3mm/d 60mm,5mm/d 40mm,5mm/d 1000 mm,300mm/d (三)应急措施 当监测项目的变形量超过其报警值时,必须迅速停止开挖,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待加固处理后方能进行下一步开挖,常用的应急措施有:

1、迅速原位回填,保证变形值不再增大; 2、坡顶卸载;

3、在地面出现裂缝区域,采用纯水泥浆进行灌填; 4、坡脚反压土堆或砂包; 5、修改支护方案,进行加固。

七、监测时间、频率和次数

监测时间从我单位接受委托正式进场后开始,至地下结构物达三层时结束。 观测周期、次数确定的原则:各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测初值且不少于3次;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土方开挖阶段支护结构变形每天测一次;底板浇筑完成后,每3天测一次,并可逐步延长,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监测简报及处理意见。具体的监测频率按下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