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医师考试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LA医师考试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78f79b7cd184254a353501

周到两年,表现为血管缺血及渐进性粘膜崩解(从表层脱皮到溃疡甚至瘘管形成);晚期反应发生在照射后的十年,表现为纤维化和膀胱容量下降。放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可加速膀胱损伤的出现,但不加速晚期效应的出现。

9. 肝脏和甲状腺一样,在受照射的初期,是非常耐受的,因为失去增殖能力的细胞可以继续存在,并在很长时间内发挥功能。 10. 睾丸:0.08GY的照射就可造成暂时性的精子数量下降,0.2GY的照射可引起持续几个月的精子数量明显减少,0.5GY的照射使精子数下降到2%以下,2GY照射可发生持续1~2年精子缺乏,6GY照射会发生永久性精子缺乏。睾丸照射会引起不育,但不影响第二性征或性欲。

11. 脊髓:阈值剂量为4周44GY,脊髓病的晚期类型包括2个主要并发症,第一个发生于放疗后的6~18个月,主要是脱髓鞘和白质坏死,第二个发生于1~4年,主要是血管病变。

12. 肺:急性放射性肺炎(2~6个月),放射性肺纤维化(发展缓慢,时间跨度为数月至数年)。总剂量大于40GY的分次照射,有10%的病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症状。单次剂量大于6GY是可以导致肺部病变,8GY的发生率为10%。

13. 肾:肾和肺一样,临床耐受性取决于照射体积的大小。放射性肾病通常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及贫血。双肾耐受剂量为五周23GY. 14. 骨: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剂量限制在20GY以下。

15. 角膜、晶体:角膜的耐受剂量较高,常规分割可达50GY,不注意保

21

护会出现角膜上皮角化、角膜炎,甚至溃疡穿孔,晶体的耐受剂量低,一般5~10GY就会出现放射性白内障,当晶体无法保护时,以保护角膜为主,一旦出现白内障,可手术摘除。

16. 再次照射正常组织的耐受性影响因素:增殖性再生的发生时间,和组织恢复程度以及组织再生过程完成以后仍存在的正常组织残留损伤的程度。

第六章 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1. 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因素:4R: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oxygen effect and reoxyfenation),再群体化(repopulation).

2. 亚致死性损伤修复(repair of sublethal damage):低LET射线照射后有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高LET射线没有;处于慢性乏氧环境的细胞比氧合状态好的细胞对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差;未增殖的细胞没有亚致死性损伤修复。对于非常规分割,两次照射时间应大于6小时。

3. 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repair of potential lethal damage):高LET射线没有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照射后6小时或更长时间细胞没有分裂则会发生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临床上,某些放射耐受的肿瘤可与它们的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有关。一般认为PLD是乏氧细胞特有的一种修复,低温(20~29℃)可促进PLD。 4. 再群体化:头颈部的肿瘤在疗程后期(4周左右)出现加速再群

22

体化。

5. 超分割放射治疗(hyperfractionation):总疗程时间不变,总剂量不变,每次剂量变小。主要目的是保护正常组织。

6. 加速分割(accelerated treament):总疗程变为一半,总剂量不变,每次剂量不变,每天照两次。主要目的是克服肿瘤的增殖,提高局控率,但对生存率无明显优点。

7. 大分割:又叫低分割,周剂量等于常规照射周剂量,但是每次剂量加大,次数减少,适用于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强的肿瘤如黑色素瘤。

8. 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合并nicotinamide and carbogen:加速以克服肿瘤增殖,超分割以保护正常组织,吸入carbogen以克服慢性乏氧,给予nicotinamide以克服急性乏氧。

9. 连续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continuous hyperfractionated radiationtherapy):同加速超分割,只是改为一天照三次,这样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治疗。特点:局控是好的,因为总时间缩短;急性反应明显,但峰在治疗完成以后;大部分晚期反应时可以接受的,因每次剂量小;脊髓是例外,在50GY出现严重的放射性脊髓病,因为6小时间隔时间对脊髓而言太短。

10. 剂量率效应:急速照射:剂量率在2GY/min以上的照射,慢速照射是指剂量率低于2*10-3GY/min,迁延性照射介于急速和慢速之间。

11. 剂量率效应的机制:临床外照射常用的剂量率为1~5GY/min,在

23

LDR治疗时,由于总疗程时间的关系,亚致死性损伤是最重要的因素;再氧合在LDR比HDR更有效,特别是对于那些只进行近距离放疗的病人,因为LDR乏氧细胞所受到损伤大于分次HDR治疗。 12. 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剂量率效应在近距离放疗中的影响比外照射更明显。近距离照射低中高剂量率区段的划分应主要依据生物效应的特征,而不是物理剂量值。晚反应组织对剂量率变化较早反应组织更敏感,缩短治疗时间,必将加重晚期反应的程度。 13. 生物剂量:是指对生物体辐射反应程度的测量。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模型:立方根规则和名义标准剂量都是经验性公式,而LQ模型是理论性公式。名义标准剂量(nominal standard dose ,NSD):第一次将时间、剂量、分割各不相同的治疗方法以NSD处理后,可比较疗效和放射损伤率,即在总剂量不变,增加次数和延长总疗程时间均可降低放射效应,导致治疗失败。部分耐受量(partial tolerance ,PT):解决了因各种原因造成疗程间歇后的耐受量相加问题。时间剂量分割(time-dose-fraction ,TDF)。累积放射效应(cumulative radiation effect ,CRE):主要考虑了剂量当量的问题,缩野来减少亚临床区或正常组织剂量,平行对穿野照射时应尽量双野同天照射,减少正常组织损伤。NSD、TDF和CRE得主要缺陷在于:对早或晚反应组织未加区别;对早反应组织和肿瘤组织在照射过程中的再增殖因素估计过低,对晚反应组织估计过高。

14. 线性二次模型:E=αD+βD2 临床上应用LQ等效公式的基本条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