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心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李冰心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566d2327d3240c8447ef6f

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因素的多方面影响都进行了研究,包括人格特征、性别、文化差异、心情、内疚感、助人能力等。 (二)心理资本的概述 1、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比如, 经济学家Goldsmith,vemu和oraity①(1997--1998)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至2004年,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②(Luthans)等人首次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织管理领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2008),并明确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它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第二种观点是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目前认为心理资本以一种类状态特质存在,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

2、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新的研究课题,学者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致力于研究工作环境下组织员工的心理资本影响效应及开发策略。目前,国内学者就不同行业领域的员工心理资本进行了研究。心理资本对个体的工作投入、组织公民行为等积极行为影响较大。仲理峰(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将心理资本的研究拓展至大学生群体,主要是针对贫困大学生(陈桂兰,2008)及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方面(娄饪华,2009)的研究。苗元江等人(2011)研究发现心理资本能有效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482. ②

[美]路桑斯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5.

3

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近几年很多学者分别注重心理资本和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但心理资本与网络利他行为的作用机制、二者的关系还不明确,这还有待进一步分析与讨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现状,发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揭示心理资本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从开发心理资本的角度提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建议。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 关注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既丰富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又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提供了帮助。本研究为以后网络利他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有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从心理资本角度给以积极的引导,从实证的角度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忻州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82份,回收率为94%。其中女生157份,男生125份。一年级66份,二年级74份,三年级74份,四年级68份。文科132份,理科150份。生源地来自农村174份,城镇68份,城市40份。

(二)调查方法 1、测量工具

郑显亮(2010)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和曹小燕(2011)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有26个题项,包括网络支持(9个题项)、网络指导(6个题项)、网络提醒(6个题项)、网络分享(5个题项)四个方面的内容。量表采用4点记分,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网络利他行为程度越高。《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有24个题项,包括奋发进取(6个题项)、尊敬谦虚(5个题项)、积极乐观(4个题项)、知恩图报(3个题项)、自信不疑(3个题项)和包容宽恕(3个题项)六方面的内容,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评价法,即让被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非常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不能确定、有些符合、非常符合”五点来选择答案。正向为1~5记分,反向为5~1记分。

(三)施测过程

4

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随机抽取忻州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的三百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学生公选课课前时间到教室发放问卷,学生做完及时收回。 (四)数据处理

问卷施测完毕后,编码,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心理资本的总体特征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体特征

为考察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总体特征,对各维度的均分及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1。

表3.1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体特征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网络利他行为 282 1 3.54 2.11 0.51 网络支持 282 1 3.56 2.40 0.55 网络指导 282 1 3.50 1.93 0.60 网络分享 282 1 3.67 1.87 0.58 网络提醒 282 1 5.80 2.10 0.70

由表3.1可知,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总体与各维度的均值都在一般水平(2.5分)以下,其中网络分享均值最小(1.87)。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程度较低,在网络分享维度上利他行为程度最低。

2、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特征

为考察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特征,对各维度的均分及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2。

由表3.2可知,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均值(3.68)在一般水平(3分)之上。在各维度上,奋发进取(3.75)、知恩图报(3.98)、包容宽恕(3.57)和尊敬谦虚(4.21)的均值也高于一般水平,但在积极乐观(2.70)和自信不疑(2.91)维度上则低于一般水平。结果表明:大学生奋发进取、知恩图报、对他人能够包容和宽恕,心理资本总体状况要高于一般水平。

表3.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特征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5

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心理资本 282 2.13 4.92 3.68 0.47 奋发进取 282 1.00 5.00 3.75 0.71 积极乐观 282 1.20 4.00 2.70 0.63 知恩图报 282 1.33 5.00 3.98 0.71 自信不疑 282 1.00 5.00 2.91 0.85 包容宽恕 282 1.33 5.00 3.57 0.75 尊敬谦虚 282 2.00 5.00 4.21 0.64

(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3。

表3.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性别差异(M,SD)

男(M±SD) 女(M±SD) t p 网络利他行为 55.59±13.73 51.11±11.40 5.66 0.000*** 网络支持 22.58±4.79 20.74±4.99 3.142 0.002** 网络指导 12.78±3.83 10.62±3.10 5.219

0.000***

网络分享 12.61±3.70 10.11±2.81 6.435 0.000*** 网络提醒 11.62±3.62 9.64±3.13 4.936 0.000***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

表3.3结果表明,男女生在网络利他行为及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各维度上均差异显著(p<0.01),男生网络利他行为明显高于女生。

2、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年级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年级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4。

表3.4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支持维度上年级差异不显著,而在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在网络指导和网络分享方面,大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呈上升趋势,到四年级时有所下降。而在网络支持和网络提醒方面,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呈上升趋势,到三年级、四年级时有下降的趋势。

表3.4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年级差异(M,SD)

一年级① 二年级② 三年级③ 四年级④ F LS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