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fa31b569dc5022aaea0000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3。71亿(具体数据在教研网) 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1949年以后。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

第二, 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第三, 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 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八年级上册第二、三章)

一、标准要求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新增加: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各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新增加)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第 13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自然环境(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本条“标准”与以往教材的不同在于删繁就简,不再要求学生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的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限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

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是一致的,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要求。 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统计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

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北向南寒温带至热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图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

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2.自然资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4)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的要求不是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

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她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 14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

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等,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6)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与上条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这一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由学生从生活中调查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途径。

(7)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的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重点案例。

地 域 差 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一、标准要求(结合下册的“认识区域”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10℃积温4500℃等值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此线成为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区差异。

第 15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教学时除从以上几方面了解该线的地理意义之外,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此线以南,居民爱吃米饭。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划分的,因此,具体的界线,“标准”未作明确决定,可根据便于学习的需要而划分。例如,南方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界限,可根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也可国家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划分,如果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性,还可根据省级行政区划分。尽管具体的界限可能有多种取法,但宏观上四大地理单元的特征和地理差异是明显的。

“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是因为如果不明确范围,则无法比较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得到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

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的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这是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掌握的。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对上一条“标准”的进一步要求。中国的地理差异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上,还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学习时,不要从方方面面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应以自然环境差异为基础,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更易于学生学习。这也是单列此条“标准”的原因所在。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以农业最为典型,此外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也很明显,而对工业、矿业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

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表现在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南方的赛龙舟和北方的跑旱船。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如民歌、舞蹈、戏曲等,则不宜涉及。

对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应注意“影响”而不能绝对化。

学习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过来想,即一定地区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是该地区人们因地制宜、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

经济与文化(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一、标准要求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明因地适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并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经济发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明因地适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第一节农业)

第 16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