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fa31b569dc5022aaea0000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把握的重点在于: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本部分的主题是“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因此,天气的学习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了解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由于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间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的天气预报节目。

对“标准”的更深一步理解是,当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较强的兴趣。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大气环境问题很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下,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因此,选择的大气环境环境问题只是用做实例,以说明人类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

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可作为达到本条“标准”要求的一条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意识,理解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新增加)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有三条,即: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高温地区;两极地区为低温地区。

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为达到此条标准要求,课堂上需要补充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图等。

为便于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在此最好能说明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5)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本条“标准”的把握可参照前一条“标准”的要求操作。

(6)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即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到。课程标准将本条技能做了明确要求,正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本条“标准”可细化为三条,即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

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时,可以先学习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然后再学习气候直方统计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先阅读后绘制两个步骤进行。

绘制时主要步骤如下: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① 绘制坐标轴,把它平分为12段,逐段标上月份。 ② 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③ 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④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第 5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实际绘图时,不一定事先将绘制的办法详细介绍给学生,可在学生绘图遇到困难是给予指导和帮助。

(7)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

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做解释。 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起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

这是一部分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结合上条“标准”要求,可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 气候直方统计图,让学生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所以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归纳气候特征的能力。

注意,由于本部分知识学习时,学生尚未学习分区地理,因此在描述气候分布区域时,不要出现东南亚、南亚、西欧等分区词语,而应该用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大陆东岸、西岸、内部等。

(8)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得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9)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举实例应主义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而对穿衣、住房的影响接受容易;生产方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较为适合的例子。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加强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居 民(第三章第一、二、三、四节)

一、标准要求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 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 6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会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要求学生会阅读和分析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柱状图等。数据分析时,可突出世界人口达到10亿整数倍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数为准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学生要会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曲线土、柱状图、折线图等)能力的培养。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简单地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尤其是自然原因)。

第六,学生应会通过人口面积和人口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过快所带来的问题,但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也可适当的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的影响,“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所举实例,最好具体。例如,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不同的,因此也可适当的介绍不同的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制定的相应政策。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三大人种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是指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眼睛、面部特征体毛等方面。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应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获得。对于黑种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结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通过世界人种的学习,学生应能形成各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反对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

(4)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的语言有约几千种。“标准”选择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是联合国常用的语言,而且它们的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

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获得。

(5)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本条“标准”要求了解三大宗教的名称,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直观的认知。

通过三大宗教地区分布的学习,并结合一些国家的实例,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着差异。人们自由的信仰宗教,每个人都应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第 7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6)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

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要扩大到其它的方面。景观是在照片上看到的,并且比较宏观。

(7)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地区、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后果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

其三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呈条带状。

其四,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的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的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的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应能体现上述几个方面,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

(8)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的主题之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应中外兼顾。我国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其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

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地域发展差异(第五章第一、二、三节)

一、标准要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其二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第 8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