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11修改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fa31b569dc5022aaea0000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 球(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标准要求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

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 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

第 1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5)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

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

地 图(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三节学看地形图)

一、标准要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学会阅读校园、社区、旅游景区等区域的平面图。(新增加)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判读坡的陡缓(新增加)。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

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 量算距离只需要把握在平面图上进行即可,不要扩展到各类地图上量算。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

在上述三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理解图例和注记的重要性。

本条“标准”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与课堂和教材,建议教学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效果更佳。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为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名称,建议在教学时,除掌握“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地形名称之外,补充掌握山脊、山谷的识别,并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归纳出山脊、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 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本条“标准”包含的信息较多,可以做以下理解:

第 2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地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它们在遇到有关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在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地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的用图、读图训练。

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里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对于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海 洋 与 陆 地(第二章第二、三、四节)

一、“标准”要求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 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海陆所站比例;

第二,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地; 第三,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是海洋大大于陆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

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

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和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住)、分布特点、界线等。对于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学生只需要运用地图能区分开即可,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概念。

应引导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加深学生对各大洲、大洋轮廓的印象,便于今后的地理学习。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条“标准”重点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受知识量的限制,学生很难举出能说明海陆

第 3 页 共 19 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变迁的例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的实例应包括陆变海和海变陆两个方面。

从培养观念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轮廓仍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感觉不出来,但地球在一直的运动和变化。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本条“标准”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标准”可做以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

第二,作为探索,重在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

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建议按照以下要点和步骤把握教学:

讨论大地是运动变化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提出它们原来是否在同一块大陆的问题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说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设疑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交界处地壳特点 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的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气 候(第四章第一、二、三、四节)

一、标准要求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修改为天气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 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新增加)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第 4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