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全册整套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妇产科护理学》全册整套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b5db0b83d049649a665837

《妇产科护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自学)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Anatomy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System)

[教学目标]

1.掌握外、内生殖器组成。

2.掌握子宫的位置、形态、大小、分部和韧带及输卵管的分部。 3.了解内生殖器功能及邻近器官位置和主要的血管、淋巴、神经。 4.了解骨盆组成、分界和类型 5. 熟悉骨盆底组织。 [教学重点] 1.内生殖器官 2.骨盆 [教学难点] 1.内生殖器官 2.血管、淋巴、神经。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模型、挂图 [教学程序]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Anatomy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骨盆为生殖器官的所在地,且与分娩有密切关系。

一、外生殖器(pudendum,external genitalia)

(一) 阴阜(mons Pubis)隆起的脂肪垫(女性第一性征)

位置 耻骨联合前面

青春期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女性第二性征)

(二) 大阴唇(labium majus)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

位置邻近两股内侧,起自阴阜,止于会阴。 前端:子宫圆韧带终点

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形成大阴唇的后连合。

外侧面:与皮肤相同,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 内侧面:皮肤湿润似粘膜

皮下脂肪层 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局部受伤,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 未婚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外口。 经产妇大阴唇:两侧分开(分娩); 绝经后:大阴唇呈萎缩状,阴毛稀少

(三) 小阴唇(labium minus)一对薄皱襞,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敏感 位置: 大阴唇内侧。

前端: 相互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

前叶形成阴蒂包皮

后叶与对侧结合形成阴蒂系带

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横皱壁――阴唇系带

(frenulum labium pudendal)经产妇受分娩影响,不明显

(四) 阴蒂(clitoris)勃起性组织(与男性阴茎海绵体相似) 位置 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

分三部分:

前端: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仅阴蒂头露见,其直径6~8mm。 中: 阴蒂体,

后: 分为两个阴脚,附着于各侧的耻骨支上。

(五) 阴道前庭(vaginal vestibule)两小阴唇之间的裂隙

前:阴蒂 后:阴唇系带 在此区域内:

前方 尿道外口 后方 阴道口

舟状窝(阴道前庭窝):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一浅窝,经产妇无

1.前庭球(vestibular bulb)又称球海绵体,前庭两侧,由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

前部 与阴蒂相接 后部 与前庭大腺相邻 浅层 为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major vestibular glands)又称巴多林腺(Bartholin glands)

位于大阴唇后部,亦为球海绵体肌所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l-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粘液,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若因感染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脓肿,若仅腺管开口闭塞使分泌物集聚,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则两者均能看到或触及。

3.尿道口(urethral orifice)尿道的开口,略呈圆形,位于阴蒂头的后下方及前庭前部,尿道旁腺或斯基思腺(paraurethral or Skeneglands):尿道口后壁上一对并列腺体,其分泌物有润滑尿道口作用,亦常为细菌潜伏所在

4.阴道口及处女膜(vaginal orifice and hymen)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前庭的后部,为阴道的开口,其大小、形状常不规则。阴道口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粘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间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 二、内生殖器(internal ginitalia, internal reproductive organs)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uterine adnexa)。 (一)阴道(vagina) 为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1.位置和形态 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

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 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

上端包围宫颈, 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阴道穹)(vaginal fornix),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为盆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2.组织结构

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有很多横纹皱襞,故有较大伸展性

阴道粘膜呈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阴道粘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幼女及绝经后妇女的阴道粘膜上皮甚薄,皱襞少,伸展性小,容易创伤而感染。

阴道肌层由两层平滑肌纤维构成,外层纵行,内层环行,在肌层的外面有一层纤维组织膜,含多量弹力纤维及少量平滑肌纤维。阴道壁因富有静脉丛,故局部受损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二)子宫(uterus) 壁厚、腔小、以肌肉为主的器官。

腔内覆盖粘膜称子宫内膜,青春期后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改变并产生月经;性交后,子宫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孕期为胎儿发育、成长的部位;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

附属物娩出。

形态 成年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

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 5ml。 子宫上部较宽称宫体(uterine body or corpus uteri), 上端隆突部分称宫底(fundus uteri),宫底两侧为宫角( cornua uteri),

与输卵管相通。

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宫颈(cervix uteri)。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婴儿期

为1:2,成年妇女为2:1。

宫腔(uterine cavity)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

子宫峡部(isthmus uteri)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在非孕期长约1cm,解剖学内口(anatomical internalos)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

组织学内口(histological internal os)其下端困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

宫颈管(cervical canal)宫颈内腔呈梭形称 成年妇女长约 2.5~3.0cm,其下端称宫颈外口(external os ofcervix)。

宫颈阴道部 vaginal portion 宫颈下端伸人阴道内的部分; 宫颈阴道上部superavaginal portion 在阴道以上的部分。

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宫颈外口受分娩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而分为前唇和后唇。

2.组织结构 宫体和宫颈的结构不同。

(l)宫体: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脏层腹膜),中间层为肌 层,内层为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为一层粉红色粘膜组织,从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影响。

功能层:其表面2/3能发生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女性生殖系统层, 余下l/3靠近子宫肌层的内膜无周期性变化

子宫肌层: 厚,非孕时厚约0.8cm。

肌层由平滑肌束及弹力纤维所组成。肌束纵横交错如网状,大致分3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肌层中含血管,子宫收缩时血管被压缩,能有效制止产后子宫出血。

子宫浆膜层:为覆盖宫体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与肌层紧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峡部

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向前反折以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

覆盖此处的腹膜称膀胱子宫返折腹膜,与前腹壁腹膜相连续。在子宫后面,腹膜沿子宫壁向下,至宫颈后方及阴道后穹隆再折向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亦称道格拉斯陷凹,并向上与后腹膜相连续。

(2)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宫颈管粘膜 上皮细胞呈单层高柱状,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碱性粘液,形成宫颈管内的粘液栓,将宫颈管与外界隔开。

宫颈阴道部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在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粘膜受性激素影响也有周期性变化。

3.位置 腹膜间位器官。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活动度大,与膀胱、直肠的充盈度有关,与妊娠有关。 4.子宫韧带 共有4对

(l)圆韧带(round ligament):

呈圆索形得名,长 12~ 14cm,由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组成。

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向前下方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管终于大阴唇前端。圆韧带肌纤维与子宫肌纤维连接,表面为阔韧带前叶的腹膜层覆盖。有使宫底保持前倾位置的作用。

(2)阔韧带(broad ligment):

覆盖在子官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到骨盆壁,形成一对双层腹膜皱壁。 阔韧带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游离,

内2/3部包围输卵管(伞部无腹膜遮盖)

外l/3部移行为骨盆漏斗韧带(infundibuloplvic ligament)或称卵巢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ovary),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过。

卵巢固有韧带proper ligament of ovray 或卵巢韧带 卵巢内侧与宫角之间的阔韧带稍增厚

输卵管系膜(mesosalpinx) 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其中有结缔组织及中肾管遗迹。

卵巢系膜mesovarium 卵巢前缘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的双层腹膜皱襞,尚有胚胎残余器官(卵巢附属器,卵巢冠、囊状附件、卵巢旁体)

子宫系膜mesometrium 在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宫旁组织parametrium。在宫颈处为宫颈旁组织(paracervical tissue).

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cardinal ligment):宫颈横韧带,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起固定宫颈位置的作用,为保持子宫不致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ment):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宫颈向后向上牵引,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

若上述韧带、骨盆底肌和筋膜薄弱或受损伤,可导致子宫位置异常,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

(三) 输卵管(Fallopian tube or oviduct)

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全长约8~14cm。输卵管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也是向宫腔运送受精卵的管道。

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 间质部(interstitial portion):为通人子宫壁内的部分,又称输卵管子宫部,狭窄而短,

长1cm,管径0.5-1mm,最小200um(成熟卵母细胞直径100-150um); 峡部(isthmic portion):在间质部外侧,管腔较窄,长2~3cm, 管径2-3mm; 壶腹部(ampulla):在峡部外侧,长5~8cm(占输卵管全长的1/2以上);管腔较宽大与峡

部连接处直径为1-2mm(括约肌?),管径5-6mm. 伞部(fimbria):为输卵管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也叫漏斗部,有许多须

状组织。伞的长度不一,多为l~1.5cm,有“拾卵”作用。最长者称卵巢伞,与卵巢输卵管端相接触。

输卵管壁由3层构成:

外层为浆膜层chorion,为腹膜eritoneal的一部分,亦即阔韧带上缘;

中层层为平滑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的两层平滑肌组成,常有节奏地收缩,能引起输

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

内层为粘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上皮细胞分为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楔状细

胞及未分化细胞4种:纤毛细胞的纤毛摆动有助于运送卵子;

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又称分泌细胞); 楔形细胞可能为无纤毛细胞的前身; 未分化细胞亦称游走细胞,为上皮的储备细胞,其他上皮细胞可能由它产生或补充。

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和粘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分泌及纤毛摆动均受性激素影 响,有周期性变化。

(四)卵巢(ovary) 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产生和排出卵细胞,以及分泌性激素。 形态 扁椭圆形,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灰

红色,周期性排卵,黄体形成和结瘢而凹凸不平和色素沉着。(排卵瘢,排卵孔,多囊卵巢)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左2.93, 右2.88) × 3cm(左1,48, 右1.38 × 1cm大(拇指远节指腹大),重5~6(10-16)g,呈灰白色;35岁后开始逐渐缩小,绝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