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3438264b35eefdc8d333ed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象征互动论》-1969-人能够进行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认识外界和他人的同时也认识着自身. 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映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立的特点. 内省式思考

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主我\——I \客我/宾我\——Me 米德认为: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3)\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 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人内传播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米德所说的“有意义的象征符”。布鲁默指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他人和社会期待,而个人会以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进行能动的解读、选择、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然后创造出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摘要】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是一种独具建构性的文化消费品。在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中每个游戏者都“扮演”了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既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我(客我),又不同于理想中的我(主我),他是在网络游戏中产生的一种象征性的我(拟我)。这个“拟我”是在客我与主我共同作用下,在网络游戏中虚拟环境中不断互动而产生的。这个“拟我”,带着客我的影子和主我的希望,来到了网络游戏的世界中,受到游戏环境的影响,与其他的“拟我”不断地互动而形成的。

二、主我与宾我:人类的内部对话机制

米德(1992)认为,人类还有一点不同于动物,即人有“自我感”,亦即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对象。人可以和自己交流,就像我们跟他人交流一样。人可以赞美自己,与自己辩论,为自己感到自豪,或自己责备自己。在所有这些“行动”中,我们都在同我们的自我讲话,与一个“内部的人”讲话。我们和自己讲话,宛如同另一个人讲话一样(米德,1992,125)。在米德看来,传播是基本的人类过程,而自我传播应是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人的心灵由一个内部对话机制构成,它反映了一个人与自己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与自我一同发展的对话机制对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人类行动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有问题的情境中,自我在此时必须思考面临的状况、采取的行动,选择并检验可行的方案,想象这些行动和方案可能引起的各种后果。这种对话机制显然有助于修炼自我、发展自我。

的确,“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在这里, “语言过程是自我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如果没有语言(有意义的符号),人要由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不可能的。(米德,1992,118--120)因为通过语言这个媒介,不仅使自我的出现成为可能,而且人类获得了一种交流机制和控制模式。在传播过程中,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经验、意图,认出事物的意义并交流这些意义,就可使人类获得特有的力量,成为万物之精灵、宇宙之主宰。

论文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来自

米德还揭示了精神的我(自我)与肉体的我(身体)的各自特征:“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区分自我与身体。身体可以存在并且可能以智能性很强的方式活动,而无需一个包含在经验中的自我。自我有这样一个特征即它是它自身的一个对象,这个特征把它与其它对象和身体区分开来。”(1992,121)身体是可感可触的物质存在,而自我则是抽象的意识对象。一个人的身体也许残缺不全,但其自我却相对独立完整。就是说,米德所认为的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两者都包括在自我中,并在特定情境中互相支持(1992,244)。但自我又是独特的社会成员。正如他在表达杜威的观点时所说:“个体决不是社会的奴隶。个体构成社会恰如社会构成个体一样实在。”个体的一切动作,无论是在非语言的还是语言的交流水平上的动作,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细微的改变,而就天才和领袖来说则是巨大的改变。

因此,“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他以自己为伴,与自己交谈,“参与自己同他人的谈话,知道人们正在讲的东西,并利用对正在讲的东西的理解而确定此后准备讲的东西。”身体是自我的物质载体,自我是身体的社会集成。我们可以想象一具没有自我的尸体,却无法想象一个产生于社会经验之外、没有肉体的自我。这种区分和辨析,又为论述自我的不同阶段或侧面作了铺垫。

在分析自我时,米德(1992,120-158)是使用“主我”(I)与“宾我”(me)两个概念来描述自我的两个阶段或两个侧面的。在他的笔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宾我是社会的代表,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用库利(1989)的话说就是其三个自我之一的“镜中自我”。主我首先形成,而客我的形成则需较长时间。米德进一步解释:语言这个媒介使自我的出现成为可能。自我的发展包含着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不断“对话”。客我向主我提供反射,主我对客我做出反应。人类的每个行动都始于主我的冲动,并很快地受控于宾我。主我是行动的动力,而宾我则指示方向。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米德(1992,158)进一步论述道:主我与客我在许多情况下又是相对的、分离的,不是同一的,因为主我是不可能完全预测的,并始终有别于客我和情境的要求。“因此,主我

与客我始终是有区别的。主我既召唤客我,又对客我做出响应,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

对此,小约翰(1999,288)评论道:“米德是使用?宾我?的概念来解释社交上可接受和可调整的行为。而用?主我?来解释一个人内在的创造性的和不可预见的冲动。”但是,正如戴维·波普诺(1999,149)所批评的那样:米德在“理论中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我们今天所真正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并且“也没有注意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事实上,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要让一个“复杂而较大的社会”服从于单一、细小、统一的要求和期望,那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深深敬服于作者捕捉关键或者核心概念的能力。第一,在准确把握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者选择了社会角色这个概念,作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关键概念。个人到底如何与社会建立联系,从理论层面上说,正是社会角色。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概念由“主我”和“客我”构成,“客我”是客观世界在自我中的反映,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那个“我”。在库利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乔治·米德的角色理论认为,“客我”的形成与儿童时期的游戏生活有极大关系。当孩子开始把他们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并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我、社会和世界时,“客我”开始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即米德所说的“概化了的他人”。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客我”的发展才得以完成与实现,个人与世界才建立起合适的关系。第二,在与社会角色相关的众多概念中,作者敏锐地选择了“社会角色意识”的概念进行分析,突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动方面,而使得本书对社会角色的现实分析和讨论更具有引导性。社会角色理论一经面世,就延伸出许多概念,如社会互动、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适应等等。而从个人角度出发,意识决定行动,角色意识决定角色扮演的主动方向,所以作者对社会角色意识概念的选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转型社会(也即利益格局复杂、社会公平性受损时代)中的个人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照,另一方面也由此展开论述,以期实现对个人主动适应社会的引导。

第三深深敬服于作者对不同社会角色意识的现实把握能力和理性引导能力。一,作者区分了社会结构单位的角色意识和社会领域的角色意识,一方面使得对社会角色意识的讨论具有创新性,开拓了社会领域角色意识分析的先河;另一方面也使得这种讨论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现状和现实需要。二,作者对不同社会结构单位的角色意识和不同社会领域中的社会角色意识进行了深入分析,生动阐释,并能够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角色冲突、角色缺失、角色失范等诸多具体现象加以引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对企业角色意识的分析,分经营者、党组织负责人、工会主席、员工四个具体分析类型,更加符合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企业中重要角色的把握,而不是简单地把经营者与员工的二元分析。而对经营者的角色意识分析,又具体分为依法经营意识、经济效益意识、科学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其中突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切中了大时代背景的脉搏,体现了作者把握现实和时代特性的功底。

总之,《社会角色意识新论》从社会角色意识分析入手,以平实的语言,显见的社会关怀和构建社会和谐的崇高理想追求,在平凡的魅力中充分展示了理性与智慧,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如此,平凡增辉,而理性更加有价值。

某考试专用ID 1楼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78 核心观点:

(1)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

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3)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

(4)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意义: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的角色定位之间阐释个体的行为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与人内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