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经济学课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贫困经济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eb16fef705cc175527093e

其次:突出强调制度分析。

再次:他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提出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结论: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产生低收入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 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可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他指出: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低收入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从而形成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

该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通过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资本形成和

收入增长。还主张采取“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形成“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五.森的权利贫困理论(印度)P36(讲义3)

(印度)阿玛蒂亚.森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贫困与饥荒》、《以自由看待发展》,森理论的独特魅力在于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

他认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 森主要研究的是贫困的特殊形态——饥饿

他认为: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所有权是权利关系之一),以及他所面临的交换权利映射(exchange entitlement mapping简称“E——映射”),而饥饿的直接原因是个人交换权利的下降,一个人具有的交换权利就其本质而言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经济中的生产方式”,但同时也依赖于“市场交换”以及“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

森贫困理论的另一主要特点是突破传统流行的将贫困等同于低收入的狭隘界限,提出用能力和能力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拓宽了对贫困理解的视野。森认为:第一,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不仅仅是低收入;第二,收入是获得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力的提高会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第三,良好的教育

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第四,提出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和人们能够得到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森贫困理论的落脚点在于: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 贫困经济学

① 对贫困多元性的衡量,世界银行以及一些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特别关注穷人对贫困的定义,穷人对贫困的特征的刻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贫困是由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组成,不是一种物质的缺乏;其二,贫困包含重要的心里范畴,如无权利、无发言权、依附性、羞耻和屈辱;其三,穷人缺少利用基础设施的权利,如公路(特别是农村地区)、交通和清洁水;其四,尽管大多数的人们都渴望获得知识,但他们却很少提到学校教育的作用,社会各阶层对学校的正面评论也很少;其五,身体不健康和疾病作为贫困的一个根源,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令人恐惧;最后,穷人很少谈及收入,他们更关注其所能支配的财产(物质的、人力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并把这些财产作为克服其脆弱性的手段。——迪帕·纳拉扬等著:《谁倾听我们的声音》,“世界银行发展丛书”,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 人文贫困(hunman poverty)是联合国开发计划属(UNDP)在1997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新的贫困概念,也是贫困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收入贫困、权利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收入贫困是指最低收入和支出水平的贫困;权利贫困是指缺少本应享有的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人力贫困是指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包括知识水平、足够营养、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知识贫困是指获取、交流、创造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匮乏。

③ 森所说的权力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trade——based 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通过自愿交易所得到的东西;二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权利(production- based 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自己的资源或在自愿的基础上使用雇用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东西;三是自己劳动力的权利

(own-labour 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并进而有权拥有与自己的劳动能力有关的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及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权利;四是继承和转移权力(inheri-tance and transfer 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他人自愿赠与的东西。

第三章 反贫困战略的主要模型

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及对反贫困实践的反思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注重单纯物质资本投入 七八十年代:向人力资本倾斜 现代:综合反贫困战略 3.1促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中,资本最为稀缺。

所以: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强调资本匮乏与普遍贫困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 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模型 20世纪40年代初,(英)伦敦大学教授。

1943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文章《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平衡增长理论模型,提出了著名的《大推进理论》

二.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模型

(美)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罗.罗斯托(WaltWhitman Rostow)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动态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阶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经济起飞理论。罗斯托在其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1969年)和以后的一系列著作中,力图构建一个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相抗衡的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型。 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1. 传统社会

2. 为起飞创建前提

3. 起飞: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 4. 成熟

5. 高额消费

6. 追求生活质量

“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期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迅速发展的坦途。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 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 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三 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理论简评 麦迪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源三大类。 纳迪利: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小于发达国家,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大于发达国家。

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与麦迪森和纳迪利一致的结论。结果表明,在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中,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为16%—19.%。说明资本增长是支撑中国1952—1982年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2促进机构转换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美)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1954年在论文《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模型。他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两个异质的部门所构成,一个是传统的人数众多或人口过剩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生产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另一个是城市中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

模型重点关注:一是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二是现代部门的产量和就业的增长。 3-1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 MPl:代表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产品. L:代表劳动力数量

OA:代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仅能维持生存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 OW:代表现代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

OS:在这种工资水平下,农村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被假定具有无限弹性

结论:二元经济机构理论是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精华,已成为分析发展中国家机构变迁、城乡关系、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收入分配、资本积累、储蓄行为、技术选择及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论框架。 二. 钱纳里的发展模型

(美)经济学家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发展模型也称:发展格局经验分析。该模型研究了1950—1970年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和人口分配过程这三个方面列出十项指标,观察它们如何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研究既从横向的某一个时点上,也从纵向的时间序列上观察处于不同人均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最后得出了一个经济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正常”变动模型。这种变动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增长和城市工业化的变化;以及随着家长逐步重视孩子的质而不是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

结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3.3不平衡增长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一.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模型

(美)经济学家艾仁特.O.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1958年出版《经济发展战略》一书,观点是:发展战略的路程好比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到其他部门,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经济发展常常采取踩跷板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均衡走向新的不均衡。

评价:该模型以其独特的,比较合乎实际的理论构想,阐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格局,对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法国)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了发展极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不平衡增长理论模式的内涵。 发展极:就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产生吸引力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理论核心:P54

3.4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

(美)经济学家,荣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学会上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著名演说,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3.5缪尔达尔的综合反贫困战略模型”

(瑞典)缪尔达尔因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确分析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的世界反贫困纲领是:“发展需要更多的、在许多方面更为彻底的努力;不发达国家更快、更为有效的大规模改革和发达国家更多的关心与更实质性的奉献。” 3.6非主流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一.八个方面P65—67

二.对中国反贫困有如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P68

1.中国的贫困是区域贫困,实质上是西部地区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