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97b71755270722192ef796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林翊 林 卿

林翊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 林卿: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摘要:经济全球化能形成趋势的本质就在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人 类的福利水平;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两趋势同时增强,是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 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资源要素的直接流动与整合是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新趋 势。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源流动与整合

一、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开放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是随着各国间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要求消减经济 交往的壁垒,降低国别限制的制度性成本,从而得以实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以追求更高 效率、更大福利的历史过程。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人们在追求成本下降、收益增加过程中的 一种制度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通过产品与资源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整合,使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全人类的福利水平。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 异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基础。 1997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 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各地区跨越国界在全球 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是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货物、服务等传统和现代资源 要素与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整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依存性不 断增强,并在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利。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发展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深化于现代国际贸 易的深化,现代国际贸易最显著的特征是:从传统的商品贸易发展为商品与资源要素的全方 位贸易,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提高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经济全球化就是传统 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深化。因此,有关国际贸易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理论都能应用于解释与 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绝对比较优势的形成)与资源配置 效率的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的形成)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经 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最重要基础。

经济学理论认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力量简单地讲,就是贸易促进专业化,而专 业化则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长期内,扩大的贸易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所有国家的生活水平 得以提高。各国逐渐意识到向全球贸易体系开放自己的经济是通向繁荣的最佳之路。贸易能 使偏好不同国家的满足程度得到提高,能扩展一国的消费可能性,因此能提高全人类的福利 水平。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在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人类的福利水平。

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趋势同时增强的原因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肯定是一个有利于全球福利增进的过程,因为经济全 球化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规模,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使得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 国家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利。但是,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全球化发 展的后果并非都是积极的与正面的。原因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市场的缺陷。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过程,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不仅具有随机性,而

1

且其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强者获利、弱者受损,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并不是稳定的, 而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的。二是参与国的调适能力。在国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个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如果不能因此而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或者是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的结 构调整,那么它们就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损。面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化风险, 借 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化解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为,反全 球化不仅会降低全球福利 ,而且对于决意推行这种做法的国家、团体或个人也都是不利的。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的过程,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一 个国家起着主导作用的进程。在前一种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而在后一种状态下,风 险是可以得到控制与化解的。当使用全球化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大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成本 时,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就会使用国家的直接权威将一部分全球化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当 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把全球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后,就能有效地降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地理上接近、文化上相似,市场结构上互补,可 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面对全球市场的剧烈竞争,区域经济整合业已成为当前 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 迂回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产物。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 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2]其本质 是实现并维护国家利益。1991 年日本出版的《通商白皮书》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通 过减少贸易障碍、经济合作等手段,以加强某些特定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行为”。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参与全球市场剧烈竞争的过程,为使一国在剧烈的市场 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区域经济整合,以区域的竞争力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已成为 一种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整合的产物,因此,区域经济整合的程度决定了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有学者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划 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即优惠贸易协议;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同盟;以及 经济同盟等六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是以区域内贸易障碍的消除、共同的对外贸易障碍、区域 内生产要素自由移动、会员国间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设立等方面 来划分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阶段特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又加速了经济 全球化进程。两趋势同时增强的经济原因可进一步归结为:

1、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两趋势同时增强最根本的动力源泉。随着世界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国的经济增长必须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在更大的范围 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为了减少资源整合与 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就成为既能扩大了资源配置的范围又能 降低交易成本的理性选择。世界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进 行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全人类的福利 水平。按照斯密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劳动分工取决 于市场发展,市场发展又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劳动分工与市场发展实际上是相互决定的。 劳动分工带来规模效益,但同时也使交易成本上升,劳动分工和市场发展在边际规模效益和 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达到均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不断增 强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是人们为追求最大利益,比较边际规模效益与边际交易成本后而作出 选择的结果。即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走向世界市场是由区域内协调的成本小于交易成 本,能使利益最大化所决定的。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两趋势同时增强的最根本原因。

2、科技进步。科技发展是两种趋势同时加强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2

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 传统产业的构成,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科技的 进步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因此,科技进步带来的经 济增长方式与国际分工方式的改变,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的手 段和更丰富的物质基础。

3、 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在全球化 进程中所得到的利益也是不同的。通常发达国家倚仗着自身较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更先进的 科技手段,通常会从分工与合作中比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多的利益。同时,也会为了自身的利 益,利用自己的优势对欠发达国家设置各种贸易障碍。因此,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在国际贸 易与分工中的优势地位,会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来强化自身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为 了增强其竞争力,也会加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的竞争优势面对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挑 战。此外,具有地缘等联系的国家,也会利用区位便利、文化相近等因素联合成区域经济联 合体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以上方面是世界经济两趋势同时增强的主要原因。各国为了增强竞争力和获得更大的

利益,都在寻求机会加入区域联盟。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80~2000 年间,主要区域经 济合作组织的国际贸易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年均出口增长率都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在全球影响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这两 个组织通过经济一体化达到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在其内部实现的贸易额已 经超过他们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总量,更重要的是,在区域联盟的对外贸易中,已 有超过40%的份额是通过区域一体化协定实现的。可见,国际市场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已非 单个国家,而是以区域联盟形式出现的群体国家。[2]

三、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新趋势——资源要素流动与整合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趋势同时增强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分工 与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也在逐渐变化。这不难从贸易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中得到理解。可以认为, 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最早、最主要的形式。而且,传统的贸易是以各国之间产品的交 换为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以产品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分 工与合作已不能满足人类为提高福利水平而日益丰富的需求。于是,随着经济发展进程,尤 其是二战后的几十年,直接以各国、各区域间要素资源的流动与整合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已 成为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新趋势。当前,各国经济的联系不仅仅通过物品市场,还通过劳 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来实现,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交流 不仅涉及商品进出口,也涉及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移动,而且要素的流动越来越成为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的形式。我们可以从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实践变化过程的国际贸易理论发 展变化中,更深刻地分析以要素资源流动与整合为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新趋势的必然性。 可以说,产品的国际贸易是要素资源在各国之间流动、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的间接形 式。贸易是建立在要素资源差异性促使分工形成的基础上。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有了分工,贸易则是分工的必然结果。贸易使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 利益。当贸易从地区间扩大到国家之间时,就有了国际贸易。欧洲远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就 有国际贸易,地中海沿岸各国之间的贸易使这一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发达国家。中国沿着丝 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使汉朝和唐朝成为繁荣的大国。当然,这些都只能算是早期国际贸易的 胚胎。真正的国际贸易还是资本主义出现之后。产业革命之后,国际贸易有了迅速发展,但 国际贸易真正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在过去的50 多年中,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了十几倍,由于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现在已很难找到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工业产 品了。二战之前国际贸易的特征是,互通有无的多,即工业国与农业国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

3

贸易,或出口自己丰富而进口自己短缺的物品的贸易,或不同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二战后贸 易的显著特点是,首先,发达国家之间相同产品,尤其是相同制成品的贸易大大增加;其次,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的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最 后,在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即劳务的大大增加,如航运、保险、金融服务、旅游等在国际 贸易中的比例显著提高,而且增长最快。因此,当今,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包含商品、服务 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并随着这一移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 化配置。[3]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变化,用于解释贸易实践变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丰富与 发展。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从需求角度入手的新贸易理论都试图解释国际贸易产 生与贸易形式和内容变化的原因。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能从贸易中获益是因为各国都有生产率绝对高于对方的产 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任何产品生产的生产率都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两 个国家的贸易仍然对双方有利。因为各国必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同一个国家不可能在生产 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没有比较优势。因为生产一种物品 的机会成本是生产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国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它 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降低。比较优势反映了这种相对机会成本。除非两国有相同 的机会成本,否则一国就会在生产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国将在生产另一种物品上 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与交换双方都可获益,即在资源和生产可能性约束不变 的情况下所消费的两种物品都可以增加,或者在一种物品的消费不减少时,另一种物品的消 费量增加。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有利于共同繁 荣的秘密。要素禀赋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但又进一步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来解 释比较优势。这种学说认为,各国同类产品进行交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差别,而引起各国 同类物品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从而生 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这使各国生产各种物品的成本不同,从而价格也就不同。任何国家 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丰富的要素的产品,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要素的 禀赋决定生产就体现了比较优势。各国生产自己要素禀赋多的产品也就是生产自己有比较优 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素禀赋说明了一国比较优势 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需求入手,认为由于收入与偏好的原因,人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即使 是同一种产品,也有不同的嗜好。产品差别引起垄断,就形成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具有创造产品差别的创新能力,实现以 最低成本进行生产,而只有为全世界的需求进行生产时,才能既有产品差别满足不同的偏好, 又能实现规模经济。需求的多样性与规模经济的结合就是发达国家之间大量同类制成品进行 贸易的基本原因。仅仅是需求的多样性并不能保证得到多样化的产品,因为满足某种需求的 成本太高了。但当把全世界的同一种需求集中在一起由少数企业满足时,各个企业又都实现 了规模经济,消费者得到了低价格的产品。这正是国际贸易给各国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好 处的原因。

国际贸易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说明了,贸易的形成是因为按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能增 加全人类的福利,而形成比较优势的原因是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用相对丰富的资源进行生 产与交换就能形成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需求的不断丰富,一方面,世界 经济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变得越来越细致,另一方面,规模经济越来越成为分工与专业化生 产形成的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当一国的生产条件由于规模不经济或其它方面的原因而难以 形成比较优势时,直接将相对丰富的资源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也是一种按比较优势进行贸易的 方式,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当今世界,除了物品市场外,劳动市场与资 本市场都是联系各国、各区域经济的主要形式。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分工

4

与合作的新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刘朝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学动态,2002(4) [3]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__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