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3cb74b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b

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4分)

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3.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善良大度、乐于助人、自立坚强、多才多艺的人。 B.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将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乞丐后的得意与兴奋。

C.“弟弟”的“长风衣”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借“弟弟”所写小说中主人公的话,巧妙地点明文章中心,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的由衷赞赏之情。

(三)(1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中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4.【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3分) (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他提出的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分)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呈现的画面。 2.仔细阅读下阕,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感。 三、作文(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原来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从前,在一个铁匠铺里,有一块放在那里很久的木头。它看见铁匠整天叮叮当当地把一块块毛铁打成各种各样的用具。心里十分美慕,同时也自卑自己的无用。于是,它请求铁匠把自己打成锄头,铁匠微笑着说:“你有你的用处!”木头怎么也想不出自己的用途,再三请求铁匠,铁匠无奈地把它塞进火炉。木头快燃尽时,它透过一扇门,看见了屋里的床和柜子,突然明白了什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期中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A.“冠”是多音字,此处应读作guàn。B.“烙”应读作lào。C.“捯”应读作dáo。 2.【答案】A

【解析】B.两协插刀——两肋插刀。C.盘恒——盘桓。D.天纶之乐——天伦之乐。 3.【答案】(1)何妨吟啸且徐行 (2)闲登小阁看新晴 (3)被白发欺人奈何

(4)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5)舍鱼而取熊掌也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滥用介词“让”;使句子缺主语,可删掉“让”。B.用词不当、偷换主语,可将“让该片”删去,并把“赢得”改为“突破”。D.“前后”与“上下”语意重复,可删掉“上下”。 5.【答案】C

【解析】A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B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D项,《儒林外史》描写的是一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而不是商人及官绅的活动。

6.【答案】(1)中国人书写自上而下;中国服装庄重大方;中国有印刷术;中国语言拼写困难。(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绝不溺爱子女。18 岁以前,除了几天以外,不让它们吃到一粒燕麦;也很少让它们吃奶。在夏天,它们早晚都在户外吃两个钟头的青草,它们的父母在一旁监督。示例二:让子女接受艰苦的训练。让子女们在陡峻的山岭跑上跑下,或者在坚硬的碎石地上跑来跑去,以训练它们的体力速度和耐性。它们跑得浑身出汗时,就命令它们跳进池塘或河里,全身浸在水中。示例三:定期检验运动情况。每年集会四次,表演跑跳技能和其他体力或者技巧方面的本领。示例四:重视子女们的学习。让它们学习有关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的功课。(意思对即可) 7.【答案】(1)示例:忆过去欢乐在眼前,展未来豪情盈心底。 (2)示例:②说一说同窗趣事③抒一抒师生真情

(3)示例一: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示例二:几个大字,彰显爱国力量。(《最后一课》)示例三:一封家书,勾起发财梦想。(《我的叔叔于勒》) 二、 (一)

1.【答案】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能力。细读文章,抓住“特别对待”中的“特别”,根据文中语句,

采用“何人以何种方式做何事”这一模式概括作答即可。要抓住两个要点“服务员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背着老婆婆”。

2.【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或“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碗热汤。③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从环境的特点、这段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立冬后的小城路为人物提供了出场背景。因“凉”而取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婆婆走进店里买一碗热汤喝。另外,还要注意写法方面的特点,寒冷与店内人们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了“善良”这一主题。

3.【答案】①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抽奖,经理就食言了。②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抽奖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要结合语境,从该情节与后文内容和全文主题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思考。“继续抽奖”的结果是“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且作者借客人之口揭开了抽奖的真正目的,也表现出客人的善良,从而深化了主题。

4.【答案】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活动来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先确定描写方法,然后结合经理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倒箱子的掩护动作,体会经理这次抽奖是特意安排的,目的是帮助老婆婆,从而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答案】①为人实诚、本分。②关爱老伴,有责任心。③坚强乐观。④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结合老婆婆进店只是想买一碗热汤喝,给生病的老伴买药、带肉饼、照顾老伴可以看出她为人本分,有责任心。得到别人的帮助,高兴得流泪,坚定生活下去的信心,可以看出她坚强乐观,容易满足。 (二)

1.【答案】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关键信息,采用“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的形式作答。需要注意解答本题时,要突出弟弟的身体状况——从第⑨段中“把左腿的又肢摘下来”可知弟弟是残疾人。还要交代弟弟挣钱的目的——根据第⑧段“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概括。

2.【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琴盒里的钞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钞票在琴盒里的状态,烘托了弟弟帮助别人后的兴奋与得意。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根据“悠闲”“躺着”“一脸的得意”可确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体会对钞票的描写其实是为了表现弟弟的情感和心理。根据“得意”可确定要表现的是弟弟助人后的兴奋与得意。

3.【答案】示例:第③④段设悬:为什么弟弟中午回来时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晚上回来时它却“干干净净”?第⑧段解悬:原来弟弟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这样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