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139459804d2b160b4ec044

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

第 3 号 通 知

全球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矿产找矿与勘查。随着已知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难度的加大,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究尤显重要和迫切。如何在矿田尺度识别和寻找潜在矿床,探讨有效的预测标准、思路和方法,推进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成矿学界研究的新内容和新挑战。因此,在矿田构造、隐伏矿预测、大中型矿床深部外围找矿勘查等方面的交流与科技合作已成为必然。

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确定召开“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2010年10月,西安),并确定为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重点学术会议(地会字[2010]021号)。1982年,杨开庆曾组织“全国矿田构造与小型构造学术研讨会”(1982年12月,海南),在构造控岩控矿基础上,把构造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1986年4月,翟裕生主持了“全国矿田构造专业会议”(山东招远),主题是构造学密切结合矿床学研究,注重将构造控矿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促进矿田构造、深部外围找矿、改造成矿、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及其地球化学与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强调科学研究更加紧密地与地质找矿实践相结合、地质调查与矿山地质勘查相结合,更好地为资源可持续供应和经济建设服务。

召开本次会议,通过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和勘查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找矿重大新成果的交流与研讨,旨在推动重点矿化区带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推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提高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的创新能力。

热烈欢迎地质矿产、矿山地质、构造地质、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各界同仁积极响应和踊跃参加,欢迎提交论文及摘要的同行前来开展学术交流,也欢迎有兴趣参观考察的各界同仁积极参加会议。

一、会议发起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矿业联合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长安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南京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青岛)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 全国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陕西省地质学会

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 长安大学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所

二、会议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三、会议承办单位

长安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四、会议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石油天然气与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矿业联合会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地勘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安大学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 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

五、会议组织机构

1、指导委员会

主 任:陈毓川、张国伟

3

副主任:孟宪来、龙长兴、曾绍金 委 员:(以汉语拼音为序)

常印佛、柴育成、陈仁义、丁 俊、董树文、多 吉、樊 钧、范蔚茗、何继善、 侯增谦、黄方方、金振民、姜建军、鞠建华、琚宜太、康玉柱、李廷栋、李成岗、刘炯天、刘连和、卢民杰、马宗晋、毛景文、莫宣学、倪师军、欧阳自远、裴荣富、彭 觥、彭苏萍、彭齐鸣、仇仲学、任小华、宋 鑫、孙传尧、汤中立、滕吉文、王瑞江、王双明、谢和平、徐水师、姚玉鹏、杨文采、叶大年、叶建良、叶天竺、伊丕厚、翟明国、翟裕生、张洪涛、张斌成、赵鹏大、赵 越、赵文津、郑绵平、郑永飞、钟大赉、钟自然、庄育勋、朱立新

2、学术委员会

主 任:翟裕生、汤中立

副主任:吴淦国、吕古贤、胡瑞忠 委 员:(以汉语拼音为序)

白万成、曹代勇、曹新志、陈柏林、陈国能、陈守余、陈正乐、程志中、邓 军、 丁式江、董树文、董连慧、方维萱、韩润生、胡宝群、黄智龙、黄力军、蒋少涌、 李贵书、李文渊、李晓波、刘池阳、刘德良、刘文灿、吕志成、马 瑞、马寅生、 牛树银、裴先治、彭省临、钱壮志、秦克章、邱小平、单业华、施俊法、孙丰月、 孙升林、王国柱、王建国、王建平、王京彬、王昭坤、王宗秀、许德如、姚书振、杨兴科、杨志刚、张成江、张寿庭、张德会、曾佐勋、张 达、张长厚、张 均、朱 光

3、组织委员会

主 任:马 建

副主任:沙爱民、李贵书、刘建朝、侯春堂、刘俊来、汪贻水、梁枫 委 员:(以汉语拼音为序)

毕献武、曹仲清、董王仓、杜福元、杜建国、杜玉良、冯 京、丰成友、高兆奎、弓小平、郭 健、郭坤一、贺拴海、孔照庆、赖绍聪、李德威、李洪奎、李厚民、李 勇、李智学、梁育才、楼法生、刘建明、刘树臣、吕新彪、骆华宝、齐 文、卿 敏、舒 斌、孙之夫、宋传中、宋明春、邵龙义、王根厚、王居里、王 磊、王瑞廷、武际春、韦昌山、夏 斌、夏 勇、徐高中、徐卫东、薛春纪、燕长海、叶得金、杨志刚、张连昌、张铭杰、张 群、张天义、赵靖舟、周永章、周涛发、周永胜

秘 书 长:吕古贤、杨兴科

秘 书 组:裴先治、陈正乐、张 骏、雷伟志、许德如、郭 涛、陈爱国、

陈柏林、黄喜峰、胡宝群、刘民武、刘会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