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区综合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区综合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bd3ed40c22590102029dd0

第二章:地层

松岭峪地区地层出露不太完整,有很多地层缺失,主要地层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区内图中所涉及的年代地层单位有14个,其地层岩性及分布如下表格:

松岭峪地区地层简表

年代地层单位 震旦系 下寒武统 中上寒武统 下奥陶统 下泥盆统 中泥盆统 下石炭统 中石炭统 下三叠统 古新统 始新统 渐新统 新近系 代号及接触关系 Z ∈1 ∈2﹢3 O1 D1 D2 C1 C2 T1 E1 E2 E3 N 片岩、片麻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任村、陈村附近 加 里 东 阶 段 印 支 海 西 阶 段 主要岩性 分布态势 构造阶级 千枚岩、变砾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附近 板岩、变砂岩 板岩、千枚岩 砾岩、砂岩 砂岩 砂岩、页岩 砂页岩、泥岩 灰岩、泥灰岩 砾岩、砂岩 砂岩、页岩 页岩、泥岩 泥灰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附近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附近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附近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洪村等附近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 主要分布在图最左边的云岭山山顶 第四系 Q 砂砾泥土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 喜 马 拉 雅 山 阶 段 5

注: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地质构造

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约为543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裸露出地表,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

Ⅰ、松岭峪地区构造特征概述。

松岭峪地区主要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也发育完整,出露良好。褶皱和断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为北北-西方向。

褶皱构造: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断裂构造:主要有四大断层(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断层F1、范村-陈村的逆断层F2、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及一系列小断层组成。

区内构造层:根据角度不整合(三个角度不整合),全区可分为四大构造层,分别为Z、∈1、∈2﹢3、O1构造层;D1、D2、C1、C2、T1构造层;E1、E2、E3、N构造层;Q构造层。

Ⅱ、松岭峪地区中的褶皱构造。 ①.松岭背斜

分布在松岭一带,中间高两边底,呈ES20-35°延伸,长约为10km,宽约为4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为D2、C1、C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

的形态为穹隆构造。

②.彩云岭背斜

分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呈ES30-40°延伸,长约为14km,宽约为2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为D2、C1、C2 ,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5°),且两翼倾角不相等,一翼约为40°,另一翼约为70°,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大于3:1(7: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短轴褶皱。

③.红石崖向斜

分布在红石崖一带,呈ES40-50°延伸,主要由E1、E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E2,两翼地层为E1,即中新两老,所以为向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是平缓褶皱。

松岭屿地区A-B剖面图

④.范村背斜

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 Z、∈1、∈2﹢3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Z,两翼地层为∈1、∈2﹢,即中老两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

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且两翼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⑤.毛村向斜

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1、∈1、∈2﹢3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O1,两翼地层为∈1、∈2﹢3,一翼有部分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裸露在原地岩块之上,构成一个小型飞来峰。形成是时代约在O1之后D1之前。

⑥.一些小褶皱

小型褶皱普遍发育,主要分布在云岭山、黄村、白玉山一带。

松岭屿地区Aˊ-Bˊ剖面图

Ⅲ、松岭峪地区中的断裂构造

断层是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并且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①.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

该断层西起古新统,经过彩云岭背斜,东被金沟的花岗岩切断,其西端延伸到图外。断层中间被两个后期形成的小断层切断,断层总体走向ES20-40°。图内断层延伸长达15km以上。断层倾向南,倾角在30°-50°之间,两盘岩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