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讲义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训诂讲义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755d2ced630b1c59eeb5a5

【例1】《尔雅·释天》: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

【例2】《左传·僖公十五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杜注: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例3】《说文·土部》:堵,垣也。五版为堵。段注:“诗,毛传曰 :一丈为版,五版为堵??韩..诗说:八尺为版,五版为堵。 ..

【例4】《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谓之”用例

【例1】《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例2】《诗经·卫风·淇澳》:充耳琇莹。毛传:充耳谓之瑱。——琇,似玉的美石。瑱,用玉或..石做成的耳塞。——宝石做成的耳塞多漂亮。

xiu4

tian4

sou1

【例3】《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麋、——他是什么的人呢、住在..河边的草地。

【例4】《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郑笺:无妻曰矜。从役者皆过时不得归,.故谓之矜。 ..

?【例5】《诗经·鲁颂·駉jiōng》“駉駉牡马,在坰jiōng之野。” 毛亨:“坰,远野也。邑外曰

???

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朱熹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谓之又作之谓

【例6】《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

二、谓、言

——释义的训诂术语。该术语解释的对象既包括词,也包括句。其运用形式是:被释词语+谓(言)+训释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指的是。它们的功用,解释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义、临时义和确定的所指;解句时包括句意的概括和言外之意的发明。

【例1】《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具体义 .【例2】《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

【例3】《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在县貆兮?”郑玄笺:是谓君子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也。——言外之意 .

【例4】《左传·隐公元年》:公曰:‘无庸,将自及。’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概括.说明句意。

21

归纳:

1、从古人实际用例来看,“谓”多用于解词,“言”多用于解句。 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一是运用形式不同。“谓”的运用形式是——被释词语+谓(之)+训释词语。《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谓之”其运用的形式是:训释词句+谓之(为、曰)+被训释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被释词和训释词其位置正好相反。

二是功用不同。“谓之”相当于现汉中的“叫做”“称。它的功用在于强调被释词的特点,有时也有辨析近义词、同义词的作用。如:《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谓”这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解释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义、临时义和确定的所指;解句时包括句意的概括或言外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尝为晋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三、斥

意思与“指”同,郑笺中多用。

【例1】《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

【例2】《周颂·雝》:假哉皇考。郑笺:皇考,斥文王也。雝:一种水鸟。朱熹:假,大。皇考。.文王。——伟大啊,文王。

【例3】《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笺云:夙,早。夜,莫。匪,非也。一人,斥天子。——哲,智也。——既开明,又聪明,保他身子多安宁。早早晩晚不懈怠,.事奉天子多尽心。 有时也偶用“指斥”

【例4】《左传·成公二年》:石成子曰:师败矣,子不少顷,众惧尽。子丧师徒,何以复命?孔疏:子者,指斥孙子。(指孙良夫)——石稷说:军队失败了,您若不稍等待,顶住敌军,就会全军覆没。..您丧失了军队,如何回报君命?

四、犹

解释词义的训诂术语。主要用于解词,其运用形式是:被释词语+术语+训释词语。一般以词解词,可以用来解释同义词,有时解释和被释词在相离时并无同义或近义关系,在具体语境中由于某种联系而临时相通;有时也用于以今语释古语;以本字释借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这说明其主要功用是点明词的临时义、引申义。 【例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

22

zheng1yong1

《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 笺::“烈烈犹栗烈也。” .

【例2】《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 焉 ?杜注 :“间犹与也。” .【例3】《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

以上两例为:二词之间在相离时并无同义或近义关系,在具体语境中通过“犹”点明引申义。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

【例4】《诗经·郑风·蘀tuò兮》:蘀兮蘀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毛传:蘀,槁(gǎo)也。漂犹吹也。要,成也。陈奂:凡乐节一终,谓之一成。(枯叶,枯叶,风漂叶落。哥儿,.哥儿,你唱,我拍)注:倡,通唱。——此例为临时义。

五、貌

是专用于解释形容词或动词的术语。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用来说明被释词所表示的状态或性质,以“被释词+训释词+貌”形式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

【例1】《诗经·齐风·载驱》:汶水汤汤(shāng),行人彭彭。毛传:汤汤,大貌(水大激流)。彭彭,多貌。译:汶水汪洋一片,行人熙熙攘攘。——释叠音词。

【例2】《楚辞·九章·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切云:冠名。译:头上戴着高高的通天冠。——释联绵词。

【例3】《诗经·豳风·伐柯》: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毛传:践,行列貌。笺云:觏,见也。朱熹:之子,指其妻而言也。严粲《释器》:竹豆谓之笾,木豆谓之豆。笾,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竹编的器皿。——我看见了那个人,她把餐具排成一行行。

【例4】《诗经·曹风·蜉蝣fú yóu》: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蜉蝣:身狭长而长角,黄黑色。译:蜉蝣的翅膀,漂亮的衣裳。

六、之言(之为言)

之言是解词的声训术语。其运用形式为:被释词语+之言(之为言)+训释词语。用和被释词具有音同或音近关系的词语来解释其义。可译为:说的是。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用同源词进行直训,沟通两个词语之间的音义关系;二是明假借,求本字。

1、“之言”用例

【例1】《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guàn)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郁鬯 ,谓始尸求神也。本人注:肆,本指散开,引申陈列,即按一定要求摆出来。鬯,香酒。郁,郁金香。祼,的祭礼主要内容是将酒浇灌在白茅束上,象神饮酒,即所谓的缩酒,故其名称源于“灌”。——

chang4

gou4

bian1

23

该例为求语源。

【例2】《诗经?召shào南·甘棠》:蔽芾(fai)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朱熹:“蔽芾,盛貌。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译为:白棠树,高又大,莫剪它呀莫拔它。——此例是明假借,“拜”是假借字,“拔”是本字。

【例3】《诗经·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玄笺:亡之言忘也。陈涣注:维其,句中语助。——心里悲伤啊,哪里能忘啊? 2、“之为言”用例

【例1】《左传·文公六年》:有此四德者,难必抒也。杜注:抒,除也。孔疏:字有声相近而为训者,鬼之为言归也,春之为言蠢也,其类多矣。抒声近除,故为除也。

【例2】《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七、读为(读曰)

读为(读曰)——声训术语。主要是用来本字解释通假字、注释通假义的,需要破读。 1、“读为”用例

【例1】《诗经·卫风·氓》“洪则有岸,隰者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岸也。 【例2】《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杨倞注:知,读为智。 【例3】《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郭庆藩:辩读为变,与“正”对文。辩、变古字通。 2、“读曰”用例

【例1】《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注:绥,读曰妥。——衡,平也。平谓人之拱手正当心平,故谓心为衡。天子至尊,器不宜下,故臣为擎奉皆高於心,弥敬也。此衡谓与心平也。凡言衡有二处,若大夫衡视,则面为衡;此为天子执器,则上衡,谓高心也。既有二处不同,故郑云此衡与心平,明他衡者不与心平也。○“国君则平衡”者,国君,诸侯也。降於天子,故其臣为奉持器与心齐平也。○“大夫则绥之”者,绥,下也。又降於诸侯,故其臣为奉器下於心也。○“士则提之”者,上云大夫绥之,已下於心,今为士提之,又在绥之下,即上“提者当带”。然凡常提物,尚得当带,今为士提物,更在带下者,士臣为士,卑远於君,故厌降在下 【例2】《汉书·成帝》:天下虚耗,百姓罢劳。颜师古:罢读曰疲。

八、读若、读如——声训术语,一般是用于注音,有时也用本字解释假借字。 1、“读若”用例

【例1】《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说文》中常用“读若”注音。“读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