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计》 重点知识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大学《审计》 重点知识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552114a300a6c30c229f40

第一章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一、按照审计主体可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

1政府审计2.内部审计:他是伴随政府审计而逐步形成发展的。3.民间审计

独立性:三者都具有独立性,民间审计的独立性最强,民间审计为双向独立,其他为单向。三种类型的审计起源与发展各有不同,但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保持民间审计的独立性,是区分三者的关键。而政府和内部是必需的,民间地位是相对的,相对于财产经营、管理者而言的。政府和审计可以通过授权、强制的方式进行,民间只能接受委托的方式进行。)

二、审计的特征:1,组织机构的独立。2,业务工作的独立。3,经济来源的独立。

第二章 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划

一、政府审计特征

1,审计监督的强制性(执行审计业务的主体是专职国有财产监督的政府职能部门;审计机构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罚)2,审计机构设置的系统性。3,审计工作的独立性。4,审计范围广泛性(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农业资金审计和外资审计) 二、民间审计特征

1,受托有偿审计。2,审计内容依照审计业务约定书而定。3,审计结果表现为对外提供的审计报告。 三、民间审计业务范围 (一)、鉴证业务(1)审计业务(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2)审阅:财务报表审阅(3)其他鉴证业务:预测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核、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核

(二)相关服务(1)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2)代编财务报表(3)税务服务:税务代理、纳税筹划(4)管理咨询(5)会计服务

四、民间审计法律责任 责任类型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含义 由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或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 赔偿受害人损失 依刑律判处一定徒刑 原因 过失 违约、过失、欺诈 欺诈 五、内部审计特征

1,审计服务的内向性。2,审计业务的多样性(内部财务审计、经营、管理审计;事后审计、事前、事中审计;特定业务的审计调查和专项审计).3,审计效果的显著性

第四章 审计目标

一、 审计总体目标:合法性 公允性

二、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三、十三个认定。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种类及(具体审计目标):发生(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完整性(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准确性(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截止(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分类(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种类及具体审计目标:存在(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权利和义务(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完整性(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计价与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列报的认定种类及具体审计目标: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完整性(应当披露的事项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四、1,管理层责任: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2,治理层责任:对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管理层作为会计工作行为人,对编制财务报表负有直接责任。

3,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A,,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B,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其审计责任。(保证手段)

两种责任不能相互取代,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第五章

一,审计的重要性及五个方面: 1,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的数量即重要性水平。 2,重要性的五个方面;

(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金额的错报和披露的错报。

(2)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3)重要性受错报的金额和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4)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5)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由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也不相同。’ (6)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注意:如果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一个门槛或临界点。该门槛或临界点以上的错报是重要的,反之,则错报不重要。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反向 2,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反向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

项目的重要性水平越高,需要收集的证据数量越少; 项目的重要性水平越低,需要收集的证据数量越多。值得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地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重要性是依据重要性概念中所述的判断标准确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期望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

三,评价审计中出现的三类错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积累识别出的错报,主要包括:

1. 事实错报 事实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 2. 判断错报 判断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

(1)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

(2)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造成错报,管理层却认为选用会计政策适当,导致出现判断差异。 3. 推断错报。推断错报通常产生于两种情况:

(1)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识别的具体错报;

(2)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四、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第六章 审计证据

1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2充分性和适当性之间的关系

①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有证明力。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②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③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3可靠性的评价标准

① 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② 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③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二手资料、主观性)

④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⑤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程序(特点及认定)

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检查(可提供可靠程度不同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取决于记录或文件的来源和性质 存在完整性)、观察(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 存在)、询问(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与存在、完整性、权利和义务等认定有一定关系)、函证(函证获取的审计证据可靠性较高 存在、权利和义务)、重新计算(通常包括计算销售发票和存货的总金额、加总日记账和明细账、检查折旧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计算、检查应纳税额的计算等 计价和分摊、准确性)、重新执行(注册会计师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与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比较就是一种重新执行程序 计价和分摊)、分析程序(分析程序的使用需要存在有预期数据关系计价和分摊、存在、完整性) 5函证的时间、范围、对象

时间 注册会计师通常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适当时间内实施函证。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可选择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为截止日实施函证,并对所函证项目自该截止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发生的变动实施实质性程序

范围1.金额较大的项目;2.账龄较长的项目;3.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的项目;4.重大关联方交易;5.重大或异常的交易;6.可能存在争议、舞弊或错误的交易。

对象1.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2.应收账款3.可以实施函证的其他财务报表项目

第七章 审计抽样 (综合题)

一,审计抽样中选取样本的方法:1,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2,系统选样 3,随意选样 二,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运用三种变量的方法: 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

需要记住的:抽样风险可以量化,非抽样风险不可以量化,统计抽样可以量化,非统计抽样不可以量化。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与审计效果有关,信赖不足风险与审计效率有关

细节测试中的抽样风险: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与审计效果有关,误拒风险与审计效率有关 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影响因素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可容忍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 总体变异性 总体规模 控制测试 细节测试 与样本规模的关系 反向变动 反向变动 同向变动 同向变动 影响很小 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可接受的误受风险 可容忍偏差率 预计总体偏差率 ------- 总体规模 可容忍错报 预计总体错报 总体变异性 总体规模 第八章 审计工作底稿

1,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

2,工作底稿的保管期限: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l0年。

第九章 风险评估

一、内部控制的五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过程;(3)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

二、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1,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1)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2)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被规避;(3)员工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4)考虑经济效益原则;(5)不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业务。,2,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 注师应当考虑一些关键领域是否存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考虑小型被审计单位总体的控制环境,特别是业主对于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对小企业来说内控非常薄弱)

三、 在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的了解。1,确定重要业务流程和重要交易类别在实务中,将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经营

活动划分为几个重要的业务循环,有助于注师更有效地了解和评估重要业务流程及相关控制。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性质不同,所划分的业务循环也不同。2,了解重要交易流程,并记录获得的了解交易流程通常包括一系列工作:输入数据的核准与修订、数据的分类与合并、进行计算、更新账簿资料和客户信息记录、生成新的交易、归集数据、列报数据。而与注师了解重要交易相关的流程通常包括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等活动。 注师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获得对重要交易流程的了解:(1)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手册和其他书面指引;(2)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适当人员;(3)观察所运用的处理方法和程序;(4)穿行测试。 注师要注意记录以下信息:(1)输入信息的来源;(2)所使用的重要数据档案,如客户清单及价格信 息记录;(3)重要的处理程序,包括在线输入和更新处理;(4)重要的输出文件、报告和记录;(5)基本的职责划分,即列示各部门所负责的处理程序。注师通常只是针对每一年的变化修改记录流程的工作底稿,除非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流程发生重大改变。然而,无论业务流程与以前年度相比是否有变化,注师每年都需要考虑上述注意事项,以确保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是最新的,并已包括被审计单位交易流程中相关的重大变化。3,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环节。注师需要确认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应在哪些环节设置控制,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重要业务流程可能发生的错报。注师所关注的控制,是那些能通过防止错报的发生,或者通过发现和纠正已有错报,从而确保每个流程中业务活动具体流程(从交易的发生到记录于账目)能够顺利运转的人工或自动化控制程序。 4,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在某些情况下,注师之前的了解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在业务流程层面针对某些重要交易流程所设计的控制是无效的,或者注师并不打算依赖控制,这时注师没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在业务流程层面的控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或者针对特别风险注师应当了解和评估相关的控制活动。(1)控制的类型;预防性控制:通常用于正常业务流程的每一项交易,以防止错报的发生。检查性控制:目的是发现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报。(2)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3)记录相关控制。5,执行穿行测试,证实对交易流程和相关控制的了解。为了解各类重要交易在业务流程中发生、处理和记录的过程,注师通常会每年执行穿行测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打算信赖控制,注师仍需要执行穿行测试以确认以前对业务流程及可能发生错报环节的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6,初步评价和风险评估,(1)对控制的初步评价(注师对控制的评价结论可能是:a.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并得到执行; b.控制本身的设计是合理的,但没有得到执行; c.控制本身的设计就是无效的或缺乏必要的控制。)(2)风险评估需考虑的因素 a.账户特征及已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控制的敏感性); b.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控制的评价(与业务流程层面的控制结合考虑)。(3)评价决策a.控制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 b.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c.是否更多地信赖控制并拟实施控制测试。7、对财务报告流程的了解。财务报告流程包括:(1)将业务数据汇总记入总账的程序,即如何将重要业务流程的信息与总账和财务报告系统相连接;(2)在总账中生成、记录和处理会计分录的程序;(3)记录对财务报表常规和非常规调整的程序,如合并调整、重分类等;(4)草拟财务报表和相关披露的程序。该流程与财务报表的列报认定直接相关。

十一章 风险应付

一、企业内控与控制测试的异同点

1,区别 目的不同(1)评价控制的设计(哪里来?)(2)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用不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好不好?)重点不同:控制得到执行;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过程不同:风险评估程序时;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证据质量(适当性)不同:(1)某项控制是否存在(有没有?)(2)被审计单位正在使用(用不用?); 从下面4个方面来看,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一贯性):(1)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2)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3)控制由谁执行;(4)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如人工控制或自动化控制)证据数量(充分性)不同(1)只需抽取少量的交易进行检查(2)观察某几个时点;(1)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进行检查(2)对多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性质不同;(1)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2)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3)检查文件和报告(4)穿行测试(1)询问以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相关的信息(2)观察以获取控制(如职责分离)的运行情况(3)检查以获取控制的运行情况(4)穿行测试(5)重新执行。要求不同:必要程序;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作为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类型之一,控制测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实施。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