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西路石鼓路片区工程概况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湖光西路石鼓路片区工程概况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3dfa82f61fb7360a4c6577

1.4 沿线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1.4.1 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其腐蚀性评价

1)、地下水类型、水位

该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层和风化岩层中:赋存于中砂层中的地下水属潜水孔隙水,分布不稳定,含水量不大;赋存于中粗砂层的地下水为承压水,淤泥质土与粉质粘土层(1)为上覆相对隔水层,含水层厚度小,分布局部,水量不丰富;赋存于强风化岩层的孔隙、裂隙水及中等风化岩局部存在的裂隙水为承压水,残积土和全风化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地表水的垂直渗透和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向地势较低处排泄和靠蒸发排泄。粉质粘土(1)、淤泥质土、粉质粘土(2)、残积砂质粘性土和全风化花岗岩的渗透系数K≤10-5cm/sec,属弱透水层;杂填土、中砂、中粗砂和强风化花岗岩的渗透系数K≥10-3cm/sec,为强透水层。

勘察期间,各钻孔测得的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0.90~3.20m,稳定水位埋深为0.50~3.50m,标高3.20~32.90m;近年的最高水位在标高3.70~33.40m左右,水位的年变化幅度为0.50~1.00m。

2)腐蚀性评价

该场地属湿润区,地基土存在湿~饱和的弱透水土层(淤泥质土、粉质粘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和强透水层(砂层和强风化岩),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划分,其环境类别属Ⅱ类。

在WY1、SG20和T1号钻孔各取地下水水样1件(编号为A、B和C),在WY3、M13和HG14号钻孔各取地下水位以上的土样一件(编号为D、E和F),分别进行水质简分析和土样易溶盐分析(分析结果见附录Ⅰ),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条表12.2.1、第12.2.2条表12.2.2、第12.2.4条表12.2.4和第12.2.5条表12.2.5-1评价(详见表3-1、3-2):该场地的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该场地

的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划分,该场地的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该场地的环境地质条件判定(详见表3-3),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不具结晶类、分解类和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

1.4.2 区域地质构造

该场地大部分地段的地基土为坡残积层和花岗岩风化层,地基稳定性较好;北部局部地段的地基土为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含软弱土层,其地基稳定性差。表层分布厚度不等的填土层,其中素填土的堆填时限较久,有一定地基强度,稳定性相对较好;杂填土为新近堆填的建筑垃圾,强度低,稳定性差。

线路沿线表层多分布较厚的第四系地层,构造主要表现为挤压破碎带、硅化带、岩脉等形式。新构造运动较为微弱,主要表现为差异地壳隆升和局部性、继发性断层活动,测区内未见对线路安全有明显影响的活动性大构造或大断裂。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统计可知,本区受太平洋板块差异活动影响较明显,地震活动较强烈,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其中最强烈者为1604年1月29日泉州湾处发生的8级地震。自1972至1977年不完全统计,区内共发生0.5~4级地震达61次之多,为我省主要地震区之一。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线路场地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分组第一组,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1.4.3 沿线土层及分布情况

场地自上而下各岩土层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Qml):灰褐、黄褐等杂色,为新近堆填的建筑垃圾,以混凝土块、碎石、砖块为主,粒径5~30cm,堆填时间<0.5年,未经专门压实处理。干,松散。重型动力触探修正击数N63.5=3.0~12.6(击)。厚度0.30~3.00m。

②、素填土(Qml):灰黄、褐黄色,主要为粘性土回填,堆填时间5以上。稍湿~饱和,松散~稍密。标贯修正击数N=7.0~11.5(击)。分布不均匀,厚度

0.30~3.40m。

③、粉质粘土(1)(Q4al+pl):褐灰色,冲淤积成因。以粉质粘土为主,不均匀含砂,局部为粘土,属软土顶部硬壳层。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湿~饱和,可塑~硬塑。分布局部,主要见于纬一路及石鼓路两端,厚度0.20~1.50m。

③1、中砂(Q4al):灰褐、灰黄色,海滩冲积成因,以中砂为主,局部为细砂、粗砂,不均匀含泥。饱和,松散。标贯修正值=7.0~9.0(击)。该层分布局部,呈夹层分布于粉质粘土(1)与淤泥质土层之间,厚度0.30~1.50m。

④、淤泥质土(Q4m):深灰色,海湾淤积成因,以淤泥质土为主,局部为淤泥,含少量细砂、中砂、贝壳。稍有光泽、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高、韧性高;饱和,流塑~软塑。厚度0.50~4.50m。

⑤、粉质粘土(2)(Q4dl):黄褐色,以坡积成因为主,部分为冲洪积成因。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不均匀含砂。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饱和,硬塑。标贯修正击数N=7.2~16.7(击)。大部分勘探孔揭露该层,厚度0.40~5.40m。

⑤1、中粗砂(Q4al):褐黄色,冲洪积成因,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细砂、砾砂或粉砂,不均匀含泥。饱和,稍密~中密。标贯修正值=11.0~16.5(击)。主要分布于粉质粘土(2)之下,揭露厚度0.60~1.40m。

⑥、残积砂质粘性土(Qel):灰白、灰黄色,很湿~饱和,标贯修正值=7.6~25.5(击),硬塑~坚硬,属硬塑状残积土,由花岗岩强烈风化残留而成,见少量云母碎片,大于2mm颗粒含量一般为5~20%。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较低。全场均有分布,揭露厚度为1.30~15.40m。

⑦、全风化花岗岩(r52):灰褐、灰白色,干~稍湿,坚硬,花岗岩呈砂土状风化。标贯修正值N=30.7~48.9(击)。厚度0.90~10.50m。

⑧、强风化花岗岩(r52):褐黄、灰黄色,花岗岩强烈风化,原岩结构尚可辩,湿,极硬状态。岩芯上部呈散体状,标贯修正值N=51.3~111.8(击)。下部以碎屑状、碎块状为主,钻进慢,标贯反弹。厚度1.20~7.80m。

⑨、中等风化花岗岩(r52):灰褐、灰白色,花岗岩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岩采率约80%,RQD=5~20。仅少数钻孔揭露该层,揭露厚度3.10~4.50m。

各风化层未见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A划分,该场地风化岩的坚硬程度:全风化花岗岩为极软岩,强风化花岗岩为软岩,中等风化花岗岩为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全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花岗岩均为极破碎,中等风化花岗岩为较完整;岩体的质量等级分类:全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花岗岩均为Ⅴ类,中等风化花岗岩为Ⅲ类。

上述各岩土层的厚度、分布和变化情况,详见附录Ⅲ: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2010-145-2~2010-145-16)。

1.4.4 沿线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见下表。

表 1.4-1岩土层设计参数表

指标项目 岩土层名称 模量 天然 Es(0.1~0.2重度 )地直剪快剪 压缩重型动探修正Cq (MPa) Φq (KP(平均(度) (击a) 值) ) ) fao (Kpa) μ (击值 sec) 数5.00 N63.5 N 力(cm/系H≤ 标贯修正基容许承载渗透 系数 K 基底摩擦 容许坡度值 击数 击数 r (KN/m) 35<H≤10.0 杂填土① 2.5 38.0 6.8 100 10-3 1:1. 5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