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d9d74c2b160b4e767fcf8d

读《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是由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口述,他的狱中好友鲁思梯谦笔录的一部传世名作。

马可·波罗 出生于意大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1275年5月和父亲一起第一次到达当时元朝首府上都。在之后的17年间,他们一直在元朝政府供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精通中国文化,学识广博,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这使他在京城大都应差之外,还经常奉命巡视各省,出使外国。还担任过扬州总督。马可·波罗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架起了中意友谊的桥梁,使中国众多先进技术传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科技的发展。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大将慧元发明的奶粉和肉松,当时的火炮,纸币等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元朝的强大和昌盛,从书中附录的马可·波罗旅行中国路线略图上可以看到元帝国的疆界非常宽广,南到印度,北到俄罗斯南部,西到中欧,横跨欧亚大陆。 虽然书中所述很多地名和现在不太相同,甚至有很大出入,但是从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元朝的强盛。也可以从书中所

描述的战争感受到当时元朝统治者扩张领土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残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了解蒙古族兴衰史增加了一些素材。

《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使用煤炭作燃料,然而,十三世纪欧洲人还根本不懂煤炭是什么东西。马可·波罗看到中国人用煤,还以为那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块”。游记里写道:“整个契丹省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的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这种石块,除非先将小块点燃,否则平时并不着火。若一旦着火,就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在游记中,还记载了数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珍珠宝石等许多欧洲人所不曾见过的东西。这些都给欧洲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著名旅行家哥伦布也从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非常钦慕中国的文明富裕,激起了冒险东航的决心。

书中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进行耸人听闻的叙述,只是用旅行家口气把所见所闻的大量史实,让鲁斯梯谦记载下来。而马可·波罗在中国任职期间,了解到忽必烈喜欢听各地的奇闻轶事,所以他每次出访一个地方,都要打听那里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等,回朝后禀报给忽必烈,博得他的欢心。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马可·波罗也可以说是充当了新闻记者的角色,在各地调查采访。虽然他的采访结果没有写成稿件发表在报刊上,在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元朝重武轻文的条件下,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相当于充当了信息的传播者。至于后来将所见所闻口述,由鲁斯梯谦记录下来,成书出版,则又可以作为一个史料来看待。因此,《马可·波罗游记》被当作是脍炙人口的“世界一大奇书”并不为过。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然而马可·波罗队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的。在书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万里长城,也没有讲到印刷术。可能出于个人喜好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的喜好,对好些封建、迷信、婚丧习俗却津津乐道;一些言辞也不甚妥当,比如所谓“蛮子”省,就是对南宋王朝的蔑称。

总体来说,《马可·波罗游记》仍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虽然书中描述的地名和现在不甚相同,使我们不能清晰的了解到他所描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何地,但是基本上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了解当时人情风貌的窗口。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肯定论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人们对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解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若非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样详细具体的。许多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都是在重述一些尽人皆知的故

事,比如元朝的远征日本、王著叛乱、襄阳回回炮、波斯使臣护送阔阔真公主等。但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却使学者们很惊奇。比如,。《马可·波罗游记》关于杭州的记载说,杭州当时称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业兴隆,有12种行业,每种行业有12000户。城中有一个大湖(即西湖),周围达30 英里,风景优美。这些记载在《乾道临安志》和《梦梁录》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证。其它的如苏州的桥很多,杭州的人多,还有卢沟桥等等。《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相当地详细、具体,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

然后,国际马可·波罗学却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学派,即肯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和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怀疑论者”。两方激烈争辩。其实这种争辩意义不大。提起哥伦布,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不过,这只是我们后人的想法,就哥伦布本人来说,他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坚持称他航海中于美洲附近所见到的第一片陆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是个骗子,马可·波罗也不是有意要撒谎,他可能像克鲁纳斯所认为的那样,只到过中亚的某些国家,而他则把这些国家当成了中国。不过今天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他到过中国。

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都承认《马可·波罗游记》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马可·波罗是谁呢?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