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会1+6文件(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北京市工会1+6文件(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ee594ea6c30c2258019e44

(二)加强建会工作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

各区县总工会,市总各产业工会(部门)要及时总结推进建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经验,组织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活动,通过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推广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会业务知识的培训,两年内将区县、街道乡镇具体负责建会工作和建会数据统计的工会干部基本轮训一遍。要加大工会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能力,积极选拔、推荐专职工会社会工作者经选举程序担任街乡工会联合会专职委员及其所属行业工会联合会、社区(村)级联合工会的专职主席、副主席。

(三)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从2009年开始,市总将综合统计年报数据和职工服务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对完成指标和任务的区县总工会、市总产业工会(部门),根据基层组织数、涵盖法人单位数和会员数的实际增量实施奖励;加大建会工作在年度工会整体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凡是不能完成建会任务的单位,在各类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加强对建会工作的宣传

要通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工会法律法规、工会的职责和作用,用舆论导向来营造企业建会氛围,引导用人单位建会和职工入会的自觉意识。针对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体的多样性,分层次、分区域、分重点做好企业和职工的工作,使宣传工作符合企业和职工的需求,更具有亲和力、

感召力,不断提高宣传工作实效。要结合模范职工之家和“双爱双评”评选表彰,宣传工会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的典型事例,宣传工会组织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总工会关于推进

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试行)

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推进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职工学习发展权利、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是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必将为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目标任务

建立和完善以职工素质教育体系、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成果应用体系为基本框架的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依托职工素质教育体系,完善开放式职工学习模式,健全菜单式课程选择机制,夯实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基础;依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超技术技能水平的先进模范人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

技能型的技能人才队伍,完成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核心任务;依托创新成果应用体系,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创新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

到2013年,全市建立50个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和3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每年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覆盖行业不少于30个;每年产生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超过1000项;推动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超过2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超过5%;“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覆盖全市,每年有50%以上的职工接受更新知识教育、参加技能培训,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率达到80%以上。

二、方式方法

(一)以完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基础,提升职工基本素质

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和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完善开放式职工学习平台,健全菜单式课程选择模式。通过建设一批培训站点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支多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健全科学高效的职工教育管理网络,推进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二)以提高职工实用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载体,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发挥专家团队和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职工提高实用技能水平;搭建技术英才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交流和技术成果推广的交流协作平台;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职工成才搭建快速通道。

(三)以体现技能人才价值实现为目的,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合理化建议的采纳率和实施率;动员职工立足岗位,积极参与重大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攻关等活动,推动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体现职工自身价值的统一。

三、实施步骤

(一)健全职工素质教育体系

1.加强通用能力培训。健全完善通用能力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开放性,扩大覆盖面;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差异和需求,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模块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便于职工自主选择;充实“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网”课程内容,提高课件质量,利用网络远程、开放的优势,满足职工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2.提升岗位培训质量。加强与高校、技能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培训提供教育资源支持;开发和推广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技能培训课